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海宁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末模...

更新时间:2021-02-24 浏览次数:182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下列体现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史实是:(    )

        ①戊戌变法  ②辛亥革命  ③新文化运动  ④五四运动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2. 1939年朱德《太行春感》:“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 下列史实与诗对应正确的是:(    )
    A .   北伐战争 B . 抗日战争 C . 土地革命战争 D . 解放战争
  • 3.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②开罗会议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对加速战争进程起了作用

      ③雅尔塔会议是二战中最重要的会议,规划了战后世界和平

      ④苏德战场中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4.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以下史实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

      ①领导五四运动,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②协助创办黄埔军校,培养国民革命骨干

      ③推动北伐战争,取得国民革命胜利    ④建立新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5. 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创造性”总结了毛泽东在党的历史上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强调毛泽东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这里的“创造性的革命道路”是指(    )
    A .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B .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 . 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 D . 城市领导农村的革命道路
  • 6. 实物资料是一种历史证据。二战中,日本侵略者对人类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下列可以用来证明日军所犯罪行的实物资料包括(    )

       ①731部队相关遗址   ②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

       ③南京大屠杀遗址    ④斯大林格勒战役照片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 7. (2018九上·天台月考) 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这位军官被俘虏的事件,最有可能发生在(    )

    A . 辽沈战役 B . 淮海战役 C . 平津战役 D . 渡江战役
  • 8. (2018九上·定海期末)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把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开国大典    ②千里跃进大别山    ③渡江战役    ④淮海战役

    A . ①④②③ B . ②④③① C . ③④②① D . ④①③②
  • 9. 毛泽东说:“像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军事生命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结束,它的生命也就完了”。下列能直接证明毛泽东论断的战役是(    )
    A . 斯大林格勒战役 B . 莫斯科战役 C . 诺曼底战役 D . 攻克柏林战役
  • 10. “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这句顺口溜赞美的农村改革举措是(    )
    A .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 实行土地改革     C .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发展乡镇企业
二、非选择题
  • 11. 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二: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他(陈独秀)对中国历史和中国现状进行了反思……他认为只有首先打倒中国的封建文化而代之为西方的文明,中国才有救。  ——岳麓书社《中国历史》

    材料三:

    1. (1) 从材料中得知孙中山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为此,他在1912年进行了哪些政治探索?
    2. (2) 针对“辛亥革命的失败”陈独秀等人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这对当时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3. (3)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1、图2分别反映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图1和图2之间的内在联系。
  • 12. 在烽火狼烟中,各方力量紧紧拧成一股绳,为国家的命运而奋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寇深矣!祸亟矣!同胞们,起来,一致的团结啊!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

    材料二:1937年7月16日,蒋介石呼吁国际联盟及九国公约的签署国家介入调停……为避免激恼日本,美国国务卿赫尔甚至停止交运中国政府已购买的轰炸机。——《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材料三:我三大盟国(中、美、英)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开罗宣言》(1943年12月1日)

    材料四:(近代以来)一次次的斗争,都不幸地以失败告终,中国人民复兴中国的梦始终未能实现……可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完成了近代中国从“沉沦”到“上升”的转变,复兴中国的梦想开始成为现实。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 (1) 联系材料一,分析这一宣言的发布对国内局势的影响。
    2. (2) 从材料二、三中可见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请推断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 (3) 为什么说“抗日战争的胜利使复兴中国的梦想开始成为现实”?联系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予以分析。(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简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