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宣城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1-02-22 浏览次数:212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图)是“英国鸦片输入中国数量(1800-1838年)”表。据表可知,19世纪上半期(    )

    A . 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激增 B . 清政府放任鸦片走私泛滥 C . 英国改变了对华贸易逆差 D . 鸦片是英国输华唯一商品
  • 2. 恩格斯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对俄国有利”是因为沙俄(    )
    A . 与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B . 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 C . 抢夺了大量圆明园奇珍异宝 D . 联合法德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
  • 3. 这篇著作,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但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付诸实践。“这篇著作”是(    )
    A . 《海国图志》 B . 《天朝田亩制度》 C . 《劝世良言》 D . 《资政新篇》
  • 4.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这里的“变”指的是(    )
    A . 学习日本 B . 变法图强 C . 废除八股 D . 思想解放
  • 5. (下图)所描述的情景与下列战争有关的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6. 义和团失败后,侵略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之生气”,这是因为义和团(    )
    A . 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 B . 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C . 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D . 阻止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
  • 7. 《中华民国史》写道:“他(孙中山)提议将分散的革命组织合成一个大团体,协力从事反清革命。这个建议获得一致赞成。”这个“大团体”是(    )
    A . 强学会 B . 兴中会 C . 华兴会 D . 同盟会
  • 8. 2020年1月,为防止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和扩散,武汉毅然决定“封城”。钟南山院士说“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下列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A .   义和团运动 B . 镇南关起义 C . 安庆绍兴起义 D . 武昌起义
  • 9. 清朝260多年统治结束的标志是(    )
    A . 宣统帝下诏退位 B . 中华民国成立 C . 袁世凯复辟帝制 D . 慈禧太后病故
  • 10. 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袁世凯的失败使得中国在经历大变革之后失去了政治中心,……他的去世使中国陷入了一种因权威缺失而导致的混乱。”这种“混乱”是指(    )
    A . 军阀割据 B . 人民起义 C . 政治腐败 D . 列强入侵
  • 11. 陈独秀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两位先生”是(    )
    A . 自由、民主 B . 平等、博爱 C . 民主、科学 D . 自由、平等
  • 12. “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最能体现这次“示威游行”性质的口号是(    )
    A .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B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 .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 .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13. 1919年,《新青年》刊载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该文章的作者是(    )
    A .   陈独秀 B . 毛泽东 C . 李大钊 D . 周恩来
  • 14. 这所军校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这所军校是(    )
    A . 北洋水师学堂 B . 京师大学堂 C . 福州船政学堂 D . 黄埔军校
  • 15. “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到1926年11月底,湖南已有54个县建立农民协会组织,会员达107万人;到1927年1月,会员又增加到200万人。湖北全省农民协会会员1926年7月有3万多人,到11月增加到20万人左右。”上述材料说明北伐的胜利进军(    )
    A . 使农民运动迅速蔓延全国 B . 推动了两湖农民运动的迅猛发展 C . 使农民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D . 解决了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问题
  • 16. 这里是我们党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地方,是我军政治工作奠基的地方,是新型人民军队定型的地方。“这里”是(    )
    A . 延安 B . 古田 C . 井冈山 D . 南昌
  • 17. 红军在长征中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的军事行动是(    )
    A . 强渡乌江 B . 巧渡金沙江 C . 突破湘江 D . 四渡赤水
  • 18. 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九一八事变

    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

    一二•九运动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东北的阴谋

    D

    七七事变成

    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A . A    B . B    C . C    D . D
  • 19. 电影《八佰》塑造了一群中国官兵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的英雄事迹。指挥这次战役的爱国将领是(    )
    A . 姚子青 B . 谢晋元 C . 赵登禹 D . 佟麟阁
  • 20. 为彻底批驳“亡国论”“速胜论”,毛泽东决定撰写一部关于抗战理论的著作,回应全国人民关于抗战前途、抗战策略、抗战方式的关切,从而指明抗日战争的前进方向。这篇著作是(    )
    A .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B . 《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 . 《论持久战》 D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21. 重庆《大公报》1945年8月29日社评: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这件“大喜事”取得的成果是(    )
    A . 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 B . 国共双方决定组成联合政府 C . 国共双方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D . 国共双方实现永久和平共处
  • 22. 1947年,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此举(    )
    A .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B . 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C . 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 . 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 23.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这豪迈的诗句写于1949年4月,与此有关的战役是(    )
    A . 辽沈战役 B . 平津战役 C . 淮海战役 D . 渡江战役
  • 24.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主要原因是(    )
    A . 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 . 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C . 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 中国民族资本家纷纷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 25. (2019八上·洛阳期末) 1897年,中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A . 商务印书馆 B . 中华书局 C . 开明书店 D . 生活书店
二、综合题
  • 26. 太平天国定都永安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 27.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其中的民权主义就是“平均地权”。
  • 28. 中国国民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武装侵略,扩张在华殖民势力,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方针。……1840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广东江面与海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中国开始由独立的主权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中华民族的危机与苦难日益加重。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日本政府还积极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反观此时的中国,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像为慈禧太后搞“万寿庆典”,官员们竟随意挪用海军建设的军费,大肆挥霍,导致燃料、弹药极度紧缺,北洋舰队老化却无钱按原计划购新舰。所以,战争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关捷《中日甲午战争全史》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及影响。
    2. (2) 请说出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并依据材料二分析出现此结果的原因。
    3. (3) 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近代中国人民主要的革命任务是什么?
  • 3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白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2011年10月10日《南方都市报》社论指出:辛亥革命从君主走向民主,首先是为中国的连绵历史划下了一道至关重要的分水岭。辛亥革命关于造共和赋民权的理想与热望,才尤显真切与赤诚,才尤显珍贵与高度。

    ——摘自《人民之友》2011年底11期《岁在辛亥》

    材料三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1. (1) 请说出材料一中“少数人觉悟了”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 (3) 为了根治“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运动。材料中“旧心理”和“新制度”分别指什么?
    4. (4) 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呈现的特点。
  • 31. 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始终指引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阅读材料,进行探究。

    材料一  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上下求索,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

    ——《百年中国》解说词

    材料二  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根据党和红军暂时所处的的战争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鉴于当时党内大多数同志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政治上的错误尚未清醒认识,决议上写了“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是正确的”。

    ——郑广谨等著《中国红军长征记》

    材料三  大会确立了正确指导思想……这次大会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载入史册。它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

    ——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1. (1)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21年为什么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材料中“正确革命道路”指的是什么?
    2. (2) 遵义会议是怎样解决“军事路线问题”的?这次会议对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有何影响?
    3. (3) 中共七大确立的“正确指导思想”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共七大对中华民族的前途产生了什么影响?
    4. (4) 综合以上探究,谈谈你的感想。
三、判断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