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1-02-22 浏览次数:229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2019·深圳) 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衙门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嗜鸦片者十之八九,皆力能包庇贩卖之人。”这反映当时(    )
    A . 白银大量外流 B . 人民体质下降 C . 政府吏治腐败 D . 军队军纪涣散
  • 2. 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正是资本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时候,列强和封建势力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比较顽强的敌人。单纯的农民战争遇到这样的敌人,就不能不再失败。该观点反映出太平天国(    )
    A . 把反侵略作为革命的侧重点 B . 肩负着双重的历史使命 C . 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的指导 D . 失败的根源是内外夹击
  • 3. (2020八上·泰兴期末) 据记载,开平矿务局开采的煤炭就在天津市场销售,把日本的煤炭挤出了天津市场。这表明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    )
    A . 增强了清朝军事实力 B . 抵御了列强经济上的侵略 C . 推动了工商业的繁荣 D . 根除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
  • 4. 陈独秀在《说国家》中指出:我十年以前....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到了庚子年..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做一国一国的.我生长到二十多岁,才知道有个国家,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的大家。这表明(    )
    A . 民族国家意识觉醒于外来侵略 B . 闭关锁国造成国民意识的落后 C . 晚清时期的中国落后于日本 D . 国人学习日本开始于甲午战后
  • 5. 1910年春,福建省同安县人陈嘉庚加人某革命组织时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他加入的是哪一革命组织(    )
    A .   兴中会 B . 中国同盟会 C . 中国国民党 D . 中国共产党
  • 6. 以下内容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他是(    )

    时间

    1894年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事件

    成立兴中会

    成立中国同盟会

    就任中华民国

    临时大总统

    发动 “二次革

    命”

    A . 洪秀全 B . 梁启超 C . 康有为 D . 孙中山
  • 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他们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这表明( )
    A . 维新派对美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B . 知识分子完全抛弃中国政治传统 C .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 革命派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 8. 鲁迅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里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 . 反封建不彻底 B . 受到帝国主义破坏 C . “自强”“求富”的口号不切实际 D . 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 9. 当代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它”高举的旗帜应是(    )
    A . 自强求富 B . 民主科学 C . 三民主义 D . 实业救国
  • 10. 《全球通史》中写道:“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是(    )
    A . 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B . 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C . 抗日战争,争权夺利 D . 列强争霸,相互残杀
  • 11. 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的诗人、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字专门指代第三人称女性,并得到了鲁迅等人的大力赞扬。从此,“她”字和“他”字开始并用。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    )
    A . 主张男尊女卑 B . 提倡男女平等 C . 承认男女有别 D . 宣传女权至上
  • 12. “它不仅是近代中国政治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并且推动了近代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地健康发展,其具体体现是这次运动大大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人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它”是(    )
    A . 新文化运动 B . 五四运动 C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 . 北伐战争
  • 13. 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没有发动普通民众;五四运动中,年轻的工人阶级为站在潮头的青年知识分子先锋队提供了可靠而强大的后盾。该学者旨在说明(    )
    A . 为我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 B . 辛亥革命缺乏经济基础 C . 五四运动具有爱国性质 D . 政治革命需要民众参与
  • 14. 根据下列信息推断,荣誉军人王强伤于(    )

    荣誉军人姓名:王强

    籍贯:山东临沂                  部队:国民革命军第3军

    职称:上尉                      受伤日期:民国15年7月1日

    伤残状况:左胳膊上1/3切断       残疾等级:一等级

    A . 辛亥革命时期 B . 二次革命时期 C . 国民革命时期 D . 抗日战争时期
  • 15. (2020·广东模拟) 1928年,毛泽东总结根据地斗争经验,规定部队必须执行三大纪律及六项注意。其中有“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说话和气”“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这些内容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 维护国共合作 B . 注重军民关系 C . 强调农业生产 D . 重视城市起义
  • 16. 下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根据所学知识,(    )

     

    “八一”则是为了纪念

    A . 北伐战争 B . 秋收起义 C . 南昌起义 D . 井冈山会师
  • 17. 某同学在自己编写《红军长征》剧本中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其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
    A .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迫使红军战略转移 B . 四渡赤水使红军跳出了敌人包围圈 C . 强渡大渡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D . 甘肃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 18. 1932年4月,民族资本家宋裴卿创办的天津东亚毛纺厂纺出第一批毛线,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口口口事变刚刚过去半年,全国民众纷纷联合起来抵制日货。在这种情况下,宋裴卿将这批产品注册为“羝羊”牌,是取“抵制洋货”之意,志在创国货名牌,与洋货竞争。“口口口”应是(    )
    A .   九一八 B . 双十二 C . 卢沟桥 D . 八一三
  • 19. 下图所示的会议的重要意义是(    )

    A . 中国国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 .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C .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 .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 20. 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目睹了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同时,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详细说明。《拉贝日记》可以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料的主要理由是(    )
    A . 日记内容的丰富性 B . 作者身份的特殊性 C . 日记时间的一致性 D . 作者经历的真实性
  • 21. 习近平在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活动中的讲话中指出:“在此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呼吁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抵抗日寇侵略、驱逐日寇出中国。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侵略,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团结一心,义无反顾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在此,习近平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 . 全民族抗战 B . 美国的援助 C . 苏联出兵东北 D .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 22. 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余万农民,冀中有480余万农民支援前线。准海战役中,华东解放区组织出动民工150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畜6300头,为淮海战役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以至陈毅司令员说,准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段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是(    )
    A . 民众的大力支援 B . 解放军作战勇敢 C . 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D . 党中央指挥正确
  • 23. 19 世纪末,清政府逐渐意识到:对于民间资本的残酷排挤是极其不合理的。在此背景下,近代中国所有厂矿企业的资本额中,属于民族资本的商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22. 4%上升到70%。材料表明,此时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主要是由于(    )
    A .  洋务运动的刺激 B . 政府政策的放宽 C . 列强侵华的放松 D . “实业救国”的推动
  • 24. (2018·潍坊) 1882年10月24日,顺天乡试刚刚发榜,次日凌晨,印着中榜者名单的《申报》就出现在江苏、安徽、浙江的各售报点,这期报纸大为畅销。这反映了(    )
    A . 思想观念解放 B . 大众报业发展 C . 铁路交通发达 D . 轮船航运繁荣
  • 25. 晚清时期,各大中城市出现了西式的“番菜馆”“面包房”和“咖啡店”,不少中国餐馆也开始经营西餐。天津《大公报》也说,“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这些现象说明这一时期(    )
    A . 物质生活丰富奢侈 B . 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西洋化 C . 中国人崇尚外洋衣食 D . 东西方物质文化交相混杂
二、材料分析题。(26题 12分; 27题14分; 28题14分; 29题10分。共50分)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6年,官员李端菜第一次正式提议设立“京师大学”。光绪帝让有关部门议复。顽固派以经费困难为由,主张“缓办”。

    1898年初,康有为又提出“京师立大学”的建议。2月,御史王鹏运奏请开办京师大学堂。光绪帝表示“准其建立”。6月11日,光緒帝下诏,强调京师大学堂“尤应首先举办”。 但顽固派敷衍拖延,不予执行。6月26日,光绪帝再次发出上谕,严令“迅速复奏”,否则“定即从严惩处不贷”。这才请梁启超代为起草办学章程。

    1898年7月,光绪帝正式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

    1898年9月,悲禧太后发动政变,唯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并于12月正式开学。由于“京曹守旧,耻入学”,原定招生500人,开学时“学生不及百人”,次年增至近200人。

    请回答:

    1. (1) 从材料看,光绪帝对开办京师大学堂持什么态度?
    2. (2) 材料所涉及的人物中,有两人是戊戌变法的著名领袖,请指出来。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师大学堂开学时“学生不及百人”的原因。
    4. (4) 京师大学堂作为中国近代出现的新鲜事物,从其创办过程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二十一年 (光绪元年是1875年),晚清士大夫黄绍箕与同仁联名上奏《豫争和款割地公疏》等奏折,反对割地赔款。

    材料二    北洋政府为解决山东问题的系列外交活动

    年份

    外交大事

    1917年

    中国对德宣战,为收回利权积极参与和会

    1918年

    为能参与和会争取主动,中国倾向联美制日

    1919年

    参加巴黎和会,中国收回利权的要求遭拒绝

    材料三1943年12月 1日,《开罗宣言》正式发表,宣称: (苏美英)三国之宗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黄绍箕反对签订的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北洋政府外交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其“要求遭拒绝”在中国社会引起了什么重大反响?
    3. (3) 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国际社会对中国所提出的领土主权要求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在 19世纪中叶的外国在华企业中,随后又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清朝官办的企业和70年代兴起的民族资本企业中。...到1914年,增加到100万人以上。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已达200万人以上。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前, 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教国家、改造社会和推动革命的思想武器。

    材料三:6月3日,北洋军阀政府大规模逮捕学生,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义愤,工人、商人也参加到示威群众中来。...大的工人阶级参加了五四运动,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以上选自《中国近代现代史》等

    1. (1) 根据材料一,你认为从1914年到1919年,无产阶级有何新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影响。
    3.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请写出“6月3日”前后五四运动的主力。
    4. (4) 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
  • 29.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慈禧太后,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饱受非议的历史人物。

    材料一:洋务运动所有 重大问题,都要报经慈禧批准,才能付诸实施。没有慈禧的支持,开展规模那么大,时间那样久的洋务运动,根本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慈禧实际上是洋务运动的指挥者和决策者。...从1865年至1884年...19个军用工业..30余个近代民用工矿交通企业,也大都在这期间建立起来。这些大型军民用洋务企业,都经过了慈禧的亲自批准,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和基础。

    ——摘自姜铎《慈禧与洋务运动》

    材料二: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的黩许与 支持,维新运动是不会变成如此有声有色的大规模政治运动的。甲午战败,憋禧太后岂能无动于衷。面对国内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慈禧太后总体上是默许和支持的。例如允许康有为1895年成立强学会和1898年成立保国会;甚至默许清朝的一些要员如文廷式、袁世凯等支持或加入这些组织;默许维新派创办《强学报》《时务报》等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慈禧太后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守旧派,她总体上是倾向于缓进变革,但这样的变革首先要服从和服务于她的专制统治的需要,她残酷地镇压戊戌变法运动,就是这一基本思想的反映。

    ——摘自吴仁明等《论慈禧太后与晚清维新运动的合离》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期间,慈禧为推动社会发展所做的努力。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慈禧太后对戊戌变法态度有何种变化?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探究慈禧对戊戌变法态度前后不同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