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赣州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1-03-04 浏览次数:218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尚书》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材料强调的是(    )
    A . 平等意识 B . 以人为本思想 C . 民本意识 D . 宗法制的观念
  • 2. 孔子带着其弟子周游列国,向鲁国、卫国、宋国、齐国、郑国等国的国君推介其儒家的政治主张,但途经东都洛邑时却未朝见周天子。这反映出(    )
    A . 孔子办私学动摇了周王室统治基础 B . 儒家思想不适合诸侯争霸战争需要 C . 儒家思想体系中理想化的政治述求 D . 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 3. 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中原地区的地图,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原地区(    )

    A . 经济地位提高 B . 政治地位下降 C . 民族融合加强 D . 保留了分封制
  • 4. 西汉的尚书官员通常不参与内朝议论国政、顾问,见于史料的,只有孔光任尚书令时,皇帝认为他周密谨慎,未尝有过,就让他参与各项事务。这一制度意在(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使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 C . 防止吏治腐败 D . 保证决策时能集思广益
  • 5. 郭沫若说:“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儒家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他意在强调(    )
    A . 儒学服务于专制皇权 B . 儒学取得了正统地位 C . 儒学背离了原有宗旨 D . 汉代儒学已完全僵化
  • 6. 东晋南朝时期面食十分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祭品。这一饮食习俗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 全国经济重心转移 B . 曲辕犁的推广 C . 南北经济交流加强 D . 老百姓的喜爱
  • 7. 唐初,赋税征收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唐中期,政府推行了“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两税法。这种变化表明(    )
    A . 均田制遭到破坏 B . 自耕农的发展壮大 C . 社会结构的变化 D . 人头税已经被废除
  • 8. 唐代文学家白行简所作《李娃传》记载,郑生第一次去到李娃处所时,太阳下山,鼓声四动。于是老妇人问郑生住在何处,生绐之曰:“在延平门外数里。”姥曰:“当速归,无犯禁。”这间接反映出唐期(    )
    A . 男女婚姻大事自己做主 B . 草市有较为严格的限制 C . 政府严格管理市场交易 D . 城市周边商品经济繁荣
  • 9. 在宋代以前,儒家没有提出一整套完善的修习方式,周敦颐提出“主静”,朱熹提出“静坐无闲杂思虑,则养得来便条畅”等静坐修养心性的观点。据此可知(    )
    A . 道教的社会影响力最大 B . 儒、道、佛三教合流 C .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D . 儒家消极的出世思想
  • 10. 明代文人唐寅、文征明、祝允明等皆以替别人书写寿序、墓志铭以及卖画等为业,其中不乏为有钱的商贾之家所定制。这反映出当时(    )
    A . 世俗生活改变绘画的技法 B . 市民阶层对绘画要求高 C . 文人画淡化神韵意趣追求 D . 商品经济影响文人创作
  • 11. 江浙地区唐宋以后一直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东南之田,所种惟稻”。但到了明中后期,“农田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植者,则十之七八”,各地广种棉花、甘蔗、果木、烟草等作物的记载也多见于史书。这种现象反映了江浙地区(    )
    A . 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松动 B .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 . 农业生产与市场联系密切 D . 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 12. 下表是马嘎尔尼与和珅关于英国使团会见乾隆的记载。据此可知(    )

    马嘎尔尼自述

    9月2日赴承德避暑山庄,单膝下跪,无叩头,向皇帝呈递女王要求通商的信,附送几只机械表作为礼品。皇帝回赠了一块玉石,谈判无果。

    和珅奏折

    马嘎尔尼以英国使臣名义带领随从人员向乾隆帝行三跪九叩之礼,进贡和祝寿完毕,不久打道回府。

    A . 英国认同清政府的外交礼节 B . 英国使节人员崇拜乾隆皇帝 C . 清政府有天朝上国外交观念 D . 清政府坐失经济发展的良机
  • 13. 一战后,全国各地成立了如救国会、新潮社、国民社等社团,以研究新思潮、探求各种救国救民道路为宗旨,五四运动中的一部分骨干力量就来自于这些社团。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B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 .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D . 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 14. 1939年1月,华北五台山地区举行第一次摄影展,展出的照片有:十八集团军收复城镇,缴获日军战利品,群众参战、部队生活、群众生产等,老乡们纷纷前来参观。这主要说明(    )
    A .   沦陷区人民深受战争摧残 B . 南京国民政府积极抗战 C . 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 D . 中共抗战动员的广泛性
  • 15.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对全国的矿产进行了有计划的普查,特别是对某些稀缺的资源(例如石油)作了更为详尽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勘探矿产资源的目的是(    )
    A . 促进国民经济的区域平衡 B . 服务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C . 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 D . 适应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
  • 16. 1958年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到1961年改为只打宣传弹。这表明(    )
    A .   中央已放弃武力统一 B . 海峡两岸保持联系的重要性 C . “一国两制”初步提出 D . 两岸交往的坚冰逐渐被打破
  • 17. 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    )
    A .   企业产品质量下降 B . 城乡差距拉大 C . 国企改革的紧迫性 D . 农村改革完成
  • 18. 深受雅典人喜爱的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具备一种连神灵宙斯都惧怕的力量,并相信宙斯有朝一日必将衰落。这反映当时雅典人(    )
    A . 反对神灵崇拜 B . 强调人的价值 C . 理性占据主导 D . 主张权利平等
  • 19. 据《十二表法》的规定,当有人种葡萄时偷用他人材料来做葡萄藤的支杆时,不许支杆的主人马上讨还材料,只许他向葡萄园主双倍诉追支杆的价值,只有在葡萄园终结的情形下才可取回支杆的原物。这案例说明在罗马(    )
    A . 法律缺乏灵活和变通 B . 审批程序缺乏公正性 C . 注重私有财产的保护 D . 贵族垄断法律的特权
  • 20. 那些矿井中安装的全套重叠唧筒消耗了更多的燃料,加大了开矿的成本,且存在生产效率问题,于是有了纽可门蒸汽机。这表明,此时的技术革新(    )
    A . 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 . 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 . 体现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D . 源于英国广阔海外市场需求
  • 21. 意大利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代表作《春》描绘的是优美雅静的柑橘林里,维纳斯满面春风,容光焕发,美脸微侧,右手微抬,左手提着裙裾,正指导着春的进程。该作品(    )
    A . 突出了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 B . 表达作者对理性王国的向往 C . 体现了画家生活环境的烙印 D . 反映了人们宗教改革的诉求
  • 22. 陈晓律教授指出,“在英国,当政治纷争没有结果,双方势均力敌的时候,这一特别的设计就起着一锤定音的作用,从而可以结束国家在政治上的动荡和混乱局面”。这一设计是指(    )
    A . 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上的权力 B . 内阁首相由议会下院选举产生 C . 议会下院是国家权力的政治中心 D . 首相可解散议会重新组织大选
  • 23. 俄国《关于土地劳动使用的基本法》明文规定:“农户以自己的劳动力或者农具不能及时完成必需的农活时,准予在劳动农户中使用辅助性雇佣劳动”。该措施(    )
    A . 巩固了受到严重冲击的工农联盟 B . 制约了俄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C . 粉碎了各种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 D . 调整了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 24. (2019高三上·苏州月考) “经典物理学几乎在各个分支学科里都建立起了严密的数学形式,使得物理学家们可以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进入20世纪。但是正当人们准备庆贺经典物理学大厦落成的时候,一系列新的实验发现向这幅刚刚形成的世界图景接二连三地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形容这一现象最贴切的诗句是(   )
    A . “稻花香里说丰年” B . “柳暗花明又一村” C . “山雨欲来风满楼” D . “从今稳步上天霞”
  • 25. 下表反映了(    )

    18世纪90年代

    英国国会的演讲、讨论经常提及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二战后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成为当时西方最畅销经济书

    20世纪70年代末

    供给学派代表作《财富与贫困》在美国经济学界独树一帜

    A . 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 B . 西方找到经济危机的根源 C . 社会主义发展成历史必然 D . 政府的经济政策举棋不定
二、材料分析题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时,对外贸易的陆上通道已是四通八达,除西北丝绸之路外,在西南有通往印度的“永昌道”,在东北有去朝鲜、日本的“乐浪道”。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带“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唐朝始设市舶使,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设在海上贸易频繁的广州,当时皇帝及相当一部分大臣认识到“岛夷朝贡,不过利于互市赐予,岂真慕义而来”。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宋神宗诏令:福建沿海口岸有南洋各国商舶到达,查验是否有“公凭”,如已经抽买(征税),凭“回引”(纳税凭据)即可通行。

    ——摘编自倪方六《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二  重商主义出现于15世纪下半叶,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英国的海外贸易快速增长,英国商人相继开拓出俄国和北美市场,形成一个世界市场网络。英国逐渐习惯吃殖民地的糖,吸殖民地的烟、用殖民地的木材,并从奴隶贸易及转口贸易中的关税获利甚巨。18世纪后,英国绝大多数出口产品都是工业品,其中大部分产品是纺织品,棉纺织品出口年增长率为16.4%。1846年《谷物法》被废除,并最终废除延续了近3个世纪的《航海条例》,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从关税转为消费税。

    ——摘编自林秀玉《英国对外贸易现代化之探析》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海外贸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对外贸易的共同影响。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1月,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如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同年,他发表演说指出,辛亥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何则?”满族统治其他各族,“种族不平等,自然政治也不能平等,是以有革命。要之,异族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同族间政治不平等,其结果亦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今者五族一家……同心协力,共策国家之进行,使中国进于世界第一文明大国。”

    ——摘编自陈其泰《20世纪初民族观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马丁路德认为,人类具有双重身份,属于两个王国,即属灵王国和俗世王国。在属灵王国,人是完全自由的,在俗世王国,人则是受管辖的。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这个基督世界中执行它的任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僧侣,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它。

    ——摘编自北大《原著选编》

    1. (1) 依据材料一概述孙中山的民族观。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与孙中山民族观产生影响的相似之处。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1878—1941年《申报》招请买办广告数量曲线图

    买办是指中国近代史上,帮助西方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买办阶层推动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催生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周时期秦国的祖先非子活跃在汧水、渭水之间,西有戎狄侵扰,东有列强虎视眈眈,秦人和西戎时战时和,久而久之,二者关系也日趋密切。地处边陲,俗近西戎,使秦国与中原诸侯国产生了地理和文化上的隔阂,因而备受鄙视。秦孝公继位后,对此深感耻辱,发出了“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感叹,发出求贤令,任用商鞅变法。商鞅坚信“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事异则备变”,上台后用“徙木立信”取得秦国民众广泛支持。他通过“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来发展生产;对全民的编制有明确的规定,把他们编为“三军”;用“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革新秦人家庭制度。战国晚期,秦国实力不断壮大,取代周室、吞灭群雄的战略意图越来越明显。

    ——摘编自《史记》

    1. (1) 根据材料,分析秦国商鞅变法的背景。
    2. (2) 依据材料概括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
  • 30.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威尔逊总统立刻号召他的同胞严守中立。这一呼吁得到了普遍的赞成,因为绝大多数美国人都不希望卷入这场战争。然而到了

    1917年时,威尔逊个人却将这个国家引向战争。从中立走向干预的一个原因是战备运动-1916年6月3日威尔逊政府通过了《国防法》,这一法案标志着战备运动达到高潮。运动期间的军事宣传使美国人有了参战的心理准备。另一个因素则是美国武装干涉墨西哥……没有多少痛苦和牺牲的军事行动让美国人体验到了乐趣。美国介入战争的另一个驱动因素是美国的金融和工业一直在向协约国赊卖军用物资,如果他们的主顾失败了,这些金融业和工业也将被毁掉。而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导致美国人员和舰只的损失也加速了美国的参战。最后,1917年3月沙皇政权被推翻使美国有可能加入一个民主国家的联盟来反对中欧的专制国家。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从中立到参加一战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参战的影响。
  • 31.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士),1583年来到广东,1601年到北京并长期定居,直至逝世。他穿儒服,钻研儒家典籍,交好王公贵族、朝廷官员,和李贽、徐光启是好友。在礼仪制度上他认为祭祖是中国人维系孝道的习俗,敬孔是“为了感谢孔子传下来的崇高学说”,与基督教并不冲突。这减少了“西学东渐”的障碍。

    他留下中文著作二十多种。他还“以科学传教”,留下《山海舆地全图》,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等,对于缺乏公理化、系统化、符号化等科学体系的中国士大夫来说确实具有解放的意义。徐光启、李之藻等人既信教,又传扬西方科学和文化思想。

    明末,以利玛窦为核心的来华传教士,带来了广泛的西学知识,也把中国的儒学、科技等介绍回欧洲,受到了启蒙思想家们的赞誉和推崇,甚至以儒学反对神权和专制。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能长期在中国停留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