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模拟试...

更新时间:2021-09-30 浏览次数:108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 1. (2020九上·台州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不同的文章,阅读的心境不同,对阅读素养的要求也不同。读物容量小,思想浅薄 (A.bó  B.báo),时间久了,学生自然心生居高临下之感。这种“君临式”的阅读,容易养成随意、散(màn)       和浮躁的阅读心理,也是人们常说的“浅阅读”。当然,容量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又会挫(A.cuō  B.cuò)伤学生阅读的热情和兴趣。但是,目前的主要危险还是来自“浅阅读”。当下盛行的网络阅读,在阅读方式上主要是(liú)      览、跳读、略读,在内容上则趋于平面化、娱乐化、简单化;而现行的阅读检测,也存在将文本碎片化、简单化和教条化的倾向。

    ——余党绪《经典名著的人生智慧》

    1.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散(màn)

      ②(liú) 览

    2. (2) 从下列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浅薄(A.bó    B.báo)

      ②挫 (A. cuō B. cuò)伤

    1. (1) 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
    2. (2)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3. (3) 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4. (4) ?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 (5)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表达诗人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6. (6) 苏轼《水调歌头》中表现作者美好愿望的句子是:
  • 3.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应该要学习担负责任,你这样李代桃僵地为他承担责任,不是帮他,而是害他。 B . 他们两人的关系一直亲如兄弟,难怪人们说他俩间不容发 C . 整个科研过程他都没有参与,最后却鸠占鹊巢 , 把功劳归为己有。 D . 书画因诗文而生辉,诗文因书画而典雅,中国的诗文与书画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 4.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的美景会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激发内心的情感。请参与以“爱自然,护自然”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 (1) 请认真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坚持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材料二:据敦煌壁画记载,北周的《福田经变》是一个独特的经变题材,其中包含了倡议人们安设桥梁便利行人、打井使渴乏者得饮、常施医药疗救病人、兴立堂阁、植树造园等社会慈善服务的珍贵画面。这是敦煌壁画中首次出现古人植物。

      材料三: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临近,武汉学院今年的植树节活动与往年有些不同,参加植树的师生不仅要种树,还要“养树”,种下的树木由种植人领养,学生在校期间要对树木进行维护,毕业了也应每年来“看望”一次自己种植的树木。

    2. (2) 品读下面的漫画,根据画面内容,解读其寓意。

二、阅读
  • 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 (1) 诗中的“酬”“翻似”是什么意思?
    2. (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 6. (2020九上·涞源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 , 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

    1. (1) 请用“/”给文中的划线处断句(两处)。

      暗 窗 红 火 任 意 看 数 卷 书 亦 复 有 少 趣。

    2. (2)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余强饮三大而别   白: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此   客:

      复不遂   辄:                     

      ④鲁直所   谓:

    3.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②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4. (4) 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 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要善于“折叠”自己

    陈大笑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涛声依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________________。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想要前进,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得快”。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与自我的较量,与自己较劲才能有长进。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敢于到吃劲岗位“淬火”,到艰苦一线“蹲苗”,在事上磨练自己,用时间灌溉自己,多挑战“不可能”才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解放军报》2018年9月20日,有改动)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第②③④⑤段从四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根据上下文,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
    3. (3) ②段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 (4) 请在第③段横线上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笔下犹能有花开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呢?”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下得树来要走,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或跳远,我跳过去了或跳出来的那个高度或远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选自《北京晚报》2017年12月12日,有删改)

    1. (1) 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场景

      偶遇老太太

      画像被发现

      老太太画花

      得知其年龄

      “我”的心理

    2. (2) 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3. (3) 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我两眼。

      ②她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4. (4) 第⑨段划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
  • 9. (2019九上·肥西期中)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
    呈给你吻过我的唇,
    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呈给你的乳房,它养育了我
    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
    呈给大地上一切的,
    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
    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1. (1) 这段诗选自诗歌《》,作者艾青原名代诗人。
    2. (2)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中“紫色”的含义是
    3. (3) 调整画横线的句子,使之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
    4. (4) 艾青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是,这一时期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和“”。
三、写作题
  • 10. (2019九上·萧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张小娴《荷包里的单人床》

        如果心是近的,遥远的路也会是短的。

    ——俄罗斯名言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