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

更新时间:2021-01-22 浏览次数:105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中国古代把医术称为“仁术”,历代知识分子很多兼通医术,如宋代王安石、苏东坡、沈括、朱熹等,皆通晓医学,故有“十儒九医”之说。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 . 古代知识分子多学识渊博 B . 科技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 C . 古代文学与科技融会贯通 D . 古代科技具有强烈实用性
  • 2. 有学者谈到,中国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遍传南北的大瘟疫,死人无数。在此背景下,终于出现了“实为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这部作品应该是(   )
    A . 《黄帝内经》 B . 《伤寒杂病论》 C . 《本草纲目》 D . 《天下郡国利病书》
  • 3. (2019高二下·醴陵期中) 王守仁认为士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民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尤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他的观点( )
    A . 体现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 B . 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 C . 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D . 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
  • 4. 李渔的《闲情偶寄》曾对元代杂剧有这样的评价:“其句……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说明元杂剧(   )
    A . 言谈粗鄙导致缺乏精品 B . 很少有知识精英参与创作 C .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D . 符合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
  • 5. 明代文学家凌濛初在《拍案惊奇序》中说“(‘三言’)行世颇捷”,后又在《二刻拍案惊奇小引》中说:“贾人一试之而效,谋再试之。”这说明(   )
    A . 小说已成当时主流文学 B . 小说受士大夫普遍欢迎 C . 商人开始介入小说创作 D . 小说创作已走向商品化
  • 6. 宋朝的《清明上河图》备受史学家关注,在欣赏宋朝的《清明上河图》时,参观者发表了以下见解,其中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甲:它反映了两宋时期宫廷画的活跃 乙:它是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的产物

    丙:它是北宋张择端的代表作       丁:它以表现社会风俗为主题

    A . B . C . D .
  • 7. 苏格拉底毕其一生都在反对败坏道德的相对主义,他相信存在着不以每个人的观点为转移的绝对价值,这就是美德。这表明苏格拉底(   )
    A . 特别推崇理性的力量 B . 主张精英治理国家 C . 强调个人主观感受 D . 反对智者诡辩行为
  • 8. 历史学家认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这主要是指这四场运动(   )
    A . 推动欧洲科技文艺成就显著 B . 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 C . 促进人的自立、自觉、自信 D . 确保了民主政治的逐步建立
  • 9. 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他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 . 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B . 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 . 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D . 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 10. 卢梭说:“权力是影响、支配、控制他人的能力,权力来源于权利。强力并不构成权利,而人们只是对合法的权力才有服从的义务。”由此可见,卢梭在此(   )
    A . 说明了人人平等 B . 强调了社会契约 C . 否定了君主统治 D . 批判了教会统治
  • 11. 上海广方言馆成立于1863年,是上海第一所外语专科学校。该校《课程十条》中规定:“于课文之前一日讲解《养正遗规》、《朱子小学》诸书,若有进境,则授以《近思录》及《朱子全书》、《性理精义》各篇。”由此可见,清政府(   )
    A . 已经放下天朝上国的姿态 B . 仍极力维护专制统治 C . 固守中体西用的传统理念 D . 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
  • 12.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认为:“即以国粹论,旧说九流并美。倘若一尊,不独神州学术,不放光辉,即孔学以独尊之故,而旧形衰落也。人间万事,恒以相争而兴,专古而萎败,不独学术一端如此。”由此可知,陈独秀主张(   )
    A . 各家学说在争鸣中自由发展 B . 摒弃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病 C . 复兴国学以抵抗西方的侵略 D . 全面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材料分析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学家通常采取“见见闻闻”“虚访勤求”“博采众方”“询诸老成”的研究途径,他们的研究方法常常局限于对个别经验事实的总结和归纳,极少进行模拟自然过程的人控实验和对经验材料  的量化分析,更加之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而缺乏科学技术由经验形态上升到理论形态的动力、需要和条件。所以,重实用和经验的学术传统……隶属于经验、工匠层面的东西并非高级智慧的产物,属于创制(即应用)科学。

    ——摘编自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

    材料二  文艺复兴后,伽利略用系统的实验方法时科学知识进行严格检脸,因而当科学成为“实证知识”时,西方近代科学就完全脱离作为“形而上学”的自然哲学体系,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实验方法的普遍运用不仅促进了近代科学的独立,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近代科学的迅猛发展,因为通过实验人们不但可以获得大量系统的、精确的、典型的、定向的科学事实,从而为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的感性材料,而且还可以对科学假说进行严格检验。很显然,如果没有实验方法,近代科学将寸步难行;如果没有实验方法,近代科学实际将成为不可能。

    ——摘编自钱兆华、高文芳《西方近代科学诞生和发展的文化因素》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近代科学诞生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方科技的主要差异,并分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 14. 材料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对峙,国际形势日益紧张,世界和平运动进入高潮。1900年以来,欧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会除在议会内部进行斗争、拒绝投票通过军事法案和军事预算的一切费用之外,还发动工人群众进行反战宣言,许多国家的工人阶级也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示威游行。1907年召开海牙和平会议,着重讨论战争法规问题并缔结了多项公约,在国际法上构成了若干限制战争的手段。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美国家约有100万人参加过为和平募集资金、宣传和平并游说政客等和平活动。但是,在战前愈发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宣传面前,要求和平的呼声远不足以对现实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而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也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因此,当1914年8月欧洲各国为了一个具体国家之间的争端而宣布参加这场帝国主义战争时,往往能看到聚集在这些国家的人群欢呼雀跃。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扩展沉重打击了战前世界和平运动。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1. (1) 根据材料,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和平运动“进入高潮”的主要表现。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和平运动遭受沉重打击的原因。
三、论述题
  •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知识分类体系的转变对比表

    时期

    代表性目录

    分类体系

    清朝前期

    《四库全书总目》

    经、史、子、集

    清末

    《西学书目表》

    西学(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汽学、天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西政(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杂类(游记、报章、格致总、西人议论之书、无可归类之书)

    民国时期

    《生活全国总书目》

    总类,哲学,社会科学,宗教,自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艺,语文学,史地,技术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1999年)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哲学、宗教,社会科学总论,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总论,数理科学和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工业技术,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综合性图书

    ——据王余光《中国文献史》(第一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知识分类体系的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