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

更新时间:2021-01-28 浏览次数:128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b><b >选题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b>
  • 1. 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求助外在的传统礼仪,主张“克己复礼”。这表明孔子的思想 (    )
    A . 重视宣传三代成就              B . 具有浓厚传统色彩 C . 注重借鉴外来成果              D . 形成完整系统体系
  • 2. 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贵族然明对子产说:“何不毁乡校?”子产曰:“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孔子听说后“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这表明当时 (    )
    A . 国人舆论决定国家政策           B . 百家争鸣成为社会共识 C . 儒家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D . 原始民主遗存影响政治
  • 3. 促进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是 (    )
    A . 社会大变革                     B . 经济的发展 C . 政治剧变                       D . 统治阶级的提倡
  • 4. 春秋战国时期,不少思想家都提出,士人应该无所顾忌地去认识一切,而事实上许多士人也放开胆量去谈天、说地、论人。孟子也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由此可知,当时 (    )
    A . 各个社会阶层都获得独立与自由     B . 各个学派都代表了统治阶层利益 C . 士人阶层的地位得到了较大提高     D . 恢复周礼是各个学派的共同追求
  • 5. 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指当权者),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意:如同水往低处流),沛然谁能御之?”由此推断,该思想家主张 (    )
    A . 清净无为 B . 以法治国 C . 仁政治国 D . 兼爱非攻
  • 6. 《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主张保护生产者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的主旨是 (    )
    A . 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            B . 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 C .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D . 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 7. 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 (    )
    A . 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B . 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C . 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D . 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 8. 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    )
    A .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B . 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C . 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 . 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 9. 董仲舒认为“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所以君主应当使“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当义而出”,“使德之厚于刑也,如阳之多于阴也”。这一思想 (    )
    A . 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B . 完全突破了先秦儒学的范畴 C . 有利于约束君主的行为               D . 科学阐述了天人互渗的关系
  • 10. 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529-595)在其《颜氏家训·治家》中记述:“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讼。”这段记述能够反映当时在邺下地区 (    )
    A . 妇女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B . 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C . 儒家纲常名教地位的动摇              D . 政治腐败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 11. 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四书”地位的提升 (    )
    A . 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        B . 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 C . 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        D . 削弱了“五经”在科考中的地位
  • 12. 宋理学家陆九渊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用“读书”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说明他 (    )
    A . 强调伦理道德    B . 主张心灵净化 C . 反对格物致知    D . 践行知行合一
  • 13.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谈到: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对于无边皇权的有限制约,常常是通过知识和思想的阐释来进行的。下列材料体现了这一观点的有 (    )

    ①“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②“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宋史﹒富弼传》)

    ③“凡日蚀,人君皆当戒惧修德,以消其咎。”(孙复《春秋尊王发微》)

    ④“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14. 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观点截然相反,其决定性原因是 (    )
    A . 阶级立场根本不同               B . 外来思想影响的程度不同 C . 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         D . 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不同
  • 15.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明人绘制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描写城乡风情、社会生活状况,具有世俗化的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
    A . 画家个人爱好 B . 宋明理学传播 C . 社会上层倡导 D . 商品经济发展
  • 16. 苏格拉底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据此可知,苏格拉底主张 (    )
    A . “知识即美德”                   B . 拯救人类心灵 C . 追求生命价值                    D . “认识你自己”
  • 17. 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社会的情况日渐复杂。智者学派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依据,认为世上没有绝对真理可言;而那些保守派(以苏格拉底为代表)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两派争论 (    )
    A . 导致民主的衰败                  B . 引起社会的分裂 C . 促进阶级的分化                  D . 利于思想的进步
  • 18. 有学者指出,这一时期的思想家虽然抬出希腊、罗马的古典传统来祭拜,但他们不过是借尸还魂,借他人的酒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而已。这些思想家“心中的块垒”是想 (    )
    A . 挣脱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束缚         B . 恢复古代人们的传统生活习俗 C . 摆脱封建专制制度的压迫           D . 在文学艺术领域有更大的突破
  • 19. 严格地说,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 . 威尼斯、佛罗伦萨思想较开放 B . 威尼斯、佛罗伦萨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C . 威尼斯、佛罗伦萨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 威尼斯、佛罗伦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最早
  • 20. 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    )
    A . 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 .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 .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 .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 21. “因为罗马教会闯入了人和上帝之间,成为人与上帝交通的障碍,所以让我们去掉一切可能再成为这种障碍的东西;让每个人都做自己的教士。”持这种观点的人是(    )

    A . 路德 B . 达尔文    C . 达·芬奇 D . 但丁
  • 22. 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
    A . 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 . 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C . 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D . 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 23.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点是 (    )
    A . 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人生而平等 B . 构建未来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 C . 批判君主专制、保证人民基本权利 D .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 24. 牛顿力学使人们相信,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只是一个遵循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这使人们对牛顿和自然规律的崇拜发展出一种探寻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热忱。这说明 (    )
    A . 牛顿力学摧毁了宗教神学的信仰观念 B . 牛顿力学计算出自然宇宙的运行法则 C . 牛顿力学推演出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 D . 牛顿力学提供了认识社会的科学精神
二、<b>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20分,26题10分,27题22分,共52分)</b>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思想家的话语》 A性善论B性恶论

    材料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三: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五: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1. (1) 根据材料一中的文字指出思想家A、B分别是谁?
    2. (2) 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分析原因。
    3. (3) 根据材料四、五,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
    4. (4) 结合以上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变化)的认识。
  • 26.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叶梦得《避暑录话》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陈师道《后山诗话》云:“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从歌之再三。”……柳永词的内容和语言都趋向俗化,既符合了歌唱者低文化层次的需要,也更有利于市井百姓的接受。

    ——张学辉《试论柳永词的“大众传播效果”》

    1. (1) 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并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
    2. (2) 据材料二,归纳柳词传播广泛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宋代文化的发展特征。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文艺复兴的一位作家亚尔伯蒂说:“人是能够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另一位作家彭塔诺说:“我创造了我自己。”埃拉斯谟说:“我几乎愿意再年轻几岁,这是因为我相信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彼得拉克则猛烈抨击罗马教廷,比之为“野蛮凶狠的庙堂”“邪教徒的寺院”。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由于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哲学家仍相信“自然法则”,它不仅如牛顿所说可以影响宇宙,而且可以影响人类社会。因此,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更为成熟。狄德罗无畏地举起无神论旗帜,以唯物主义哲学为武器,向宗教神学猛烈开火。他宣称:“如果要我相信神的话,一定得让我摸得到他。”孟德斯鸠声称,暴政和自由是不相容的,要达到自由就必须推翻暴政。他对其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习俗、教会和宫廷也进行了辛辣的批判。他说:“《圣经》中有多少行字,也便有多少可以争辩的话题。”然而关于宗教问题,他和伏尔泰一样,认为某种程度上“上帝的存在是有好处的”。

    ——摘编自庄锡昌《西方文化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并分析文艺复兴“创新”的条件。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们“更为成熟”的表现及原因,并分析启蒙思想家的不足之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