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安庆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1-01-10 浏览次数:140 类型:期中考试
一、句子默写
  • 1. 默写
    1. (1) ,枳花明驿墙。                 (温庭筠《商山早行》)
    2. (2)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3)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张岱《湖心亭看雪》)
    4. (4) ,边秋一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弟》)
    5. (5) 寂寂江山摇落处,。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6. (6) 知汝远来应有意,。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7. (7) 《行路难》中,“”运用典故写出了李白怀才不遇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
    8. (8) 《醉翁亭记》中,描写山中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二、基础知识综合
  • 2.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废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帕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jīng hài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piē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1. (1) 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③jīng hài

      ④ piē

    2. (2) 文段中有一个错别字的词语是 ,应改为
    3. (3) 揣摩下列句子的特点,然后仿写一个句子。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三、名著阅读
  • 3.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填空。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礁石》

    1. (1) 这首诗的作者是,选自《》。这首诗的作者的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
    2. (2) 《水浒传》的作者是,小说鲜明地表现了的主题。
四、综合性学习
  • 4. 九年级(1)班开展“君子自强不息”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 (1)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不少体现自强不息精神和风骨的作品,请你写出相关的上下句并指明作者。
    2. (2) 九(1)班将在班内举办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班会,请你为本次主题班会拟写一则开场白。(80字左右)
    3. (3) 小明在活动前写了发言稿,其中一段文字画线句有语病,请帮助他进行修改。

      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国家发展、个人修养、历史进步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表现。对于个人而言,自信自立,勤学苦思,勇于开拓,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等等,②都是自强不息。③中国古典诗词中也不乏出现自强不息精神和风骨的作品

      A.第①句语序不当,可以把“”和“”互调。

      B.第②句成分残缺,请修改:

      C.第③句用词不当,可把 改为

五、现代文阅读
  • 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是一场场目送

    ①还记得人生的第一场有记忆的目送,那年六岁,是暖意融融的春日。母亲坐在从邻居那里借来的小毛驴车上,围着家里那床大红花的被子,毛驴车驶过院外的桃花树,一阵风来,粉红的桃花瓣纷纷飘落,落在她灰白头和新穿的淡青色碎花衬衫上,她只是挥着手,脸因为瘦削而越发显得笑得夸张,可她就那样笑着离开我们视线,再也没有回来。目送者站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看着母亲渐行渐远,无奈的抽泣。一个六岁的孩子无法主宰自己,更无法主宰别人的命运。

    ②第二次的目送,是作为被送者,十七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离开小镇,离开县城,到省城求学。清晨赶火车,夏末秋初的凉风,乌瓦红砖的小站在晨曦中朦胧,长长的铁轨从远方来,延伸到远方去。我拖着行李挤上车,站在过道上向窗外看去时,看见父亲寻找的目光,孤单的身影。垂下头时眼泪已滴在行李箱上,列车启动,哐当哐当声中,越来越远的是故乡和父亲,还有曾十二万分盼着离开的家,如今都因离别而蒙上了暖色调,就像渐起的朝阳,暖橘。

    ③人生最大意义的那次目送,发生在六年后。我要嫁到远方去,独自一人出发。行李已先行托运,只随身携带一个小包。早春二月,天还蒙蒙亮,我赶早车,父亲早起送我,他站在简陋的门楼下,黑漆的大门半掩在他身后,启明星在遥远的天际寂寞闪烁。我摇摇手,“爸爸,回去吧。”爸爸嗯了一声,我回头看不清他的表情。于是我转过头来一直走去。(A)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无限地拉长。心里稍稍有了酸涩,又觉无聊。多年的独立让我知道,我从来不是那个有点事儿就可以哭哭啼啼耍情绪的孩子,我的情绪给谁看呢?那天早晨,我坐上车,车在晨曦微明中驶出小城,我不知父亲站在门口目送了我多久。那是意义重大却简约的目送。

    ④生命里最无法忘怀的目送,发生在去年。父亲走了。幼年时目送母亲,她笑着在桃花纷落的春日。这一次目送父亲在深冷的浓秋。父亲躺在玻璃棺里,似乎在一个梦境中微皱着眉,慢慢沉落下去,只剩下无声不知所措的白色百合。(B)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只有沉默,似乎才能表达一切。我目送了生我养我的两个人的离开,目送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孑然一身的到来。

    ⑤目送便是离别,即使有时它也意味着出发,可对另一方仍是离别。

    ⑥人生自古伤离别。

    ⑦但真正理解目送,却因为《目送》中关于华安和“我”的故事。小学,16岁,21岁。一个孩子在母亲的目送中长大了,每一段目送似乎也引领着各种酸甜苦辣。

    ⑧“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⑨人生不过是一场场目送,成长或衰败。你是目送者,或者被目送。

    1. (1) 根据选文内容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语段

      事情

      我的心理

      六岁那年春日里,我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目送母亲。

      C

      A

      热切盼望离开,又略带伤感

      B

      D

          去年深秋,我目送父亲的离世。

      痛苦深重

    2. (2) 选文以“人生是一场场目送”为题有何妙处,请谈谈你的理解。
    3. (3) 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①有人认为第③段A句中“无限地拉长”用得精妙,请说说理由。

      ②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第④段中的B句。

    4. (4) 请谈谈你对第⑧段这番话的理解。
    5. (5)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采用对比手法,将我与龙应台的目送经历对比描写,突出父母的难忘印象。 B . 文末作者认为人生会经历一场场目送,作为目送者或是被目送,情绪消极无奈。 C . 第⑥段化用柳永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增添语言的趣味性,揭示文章的主旨。 D . 选文叙述我的四次目送经历,我真正理解目送的含义。
  • 6.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以“声阅读”助力深阅读

    师力斌

    ①近年来,“喜马拉雅FM”、“蜻蜓FM”、“懒人听书”、“得到”等新兴的“声阅读”平台越来越引发关注,许多人不知不觉加入听书行列,“随时随地听”正成为一部分人的新生活姿态。据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两成以上国民有听书习惯,在听书介质中,移动有声APP成为主流选择。

    ②听书主打优势之一在于解放眼睛,释放耳朵,解决耳朵闲置、视觉过度疲劳的问题。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更是高居世界第一。而听书,变传统的眼阅读为现在的耳阅读,对用眼一族来说是利好消息。

    ③听书主打优势之二在于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有人将其当作通勤路上见缝插针的学习,有人当作运动健身时的知识补给,还有人当作睡前枕边书,那些每天忙于工作的年轻家长,直接让“凯叔讲故事”给孩子读绘本……获取知识的便利性、偶然性、趣味性,给相当一部分生活快节奏的人带来积极感受。鲁迅曾把读书分成职业的读书和嗜好的读书,前者为了饭碗,不喜欢也得读,而后者纯粹为了消遣,所以轻松愉快。声阅读瞄准的正是嗜好的读书,是丰富大众阅读的新方式,给那些“没有时间看书”、“不知道看什么书”、“书太厚看不进去”的人提供入口。

    ④尽管有上述种种优势和亮点,对听书业来说,吸引读者去听只是第一步,让读者听下来、听进去、直到订阅、付费,成为“忠实”听众,才是立身关键。一句话,还是内容为王。如果说付费阅读习惯欠缺是听书业的一块心病,那么,原创短缺、起点较低、内容雷同,就是当前听书业发展的掣肘。

    ⑤体验各大听书平台会发现,设置上大同小异,情感、鸡汤、职场权术、人际攻略之类依然放在醒目位置,靠流行元素吸引听众,定位上还是以休闲娱乐为主。比如,唐诗是各大听书平台的标配,然而一圈听下来会发现,基本都限于唐诗三百首,内容雷同,制作简易,吸引力一般。这样的声阅读只是“涨姿势”,跟潮流,体验一把而已。尤其要警惕在休闲娱乐定位下的内容逆淘汰,目前的声书平台上,大量中外经典和现当代名作难觅芳踪,受版权、成本限制,以及对阅读需求的保守预期,经济、科技、社会、政治各科专业书更是付之阙如,殊为遗憾。

    ⑥随着音频类知识付费服务的发展,有声阅读市场必将得到进一步壮大,相信内容制作也会随之再上台阶。声书不只是从文字到声音的简单转换,而是围绕书、围绕知识与思想的再加工与再生产。谁都知道,听30分钟的经典有声导读代替不了阅读300页的经典原著,毕竟,经典作为前人生命体验、阅历和智慧的高度结晶,需要慢阅读,深体会,甚至口诵心记,潜移默化。但是,30分钟的有声导读从时间、形式和内容上都是一种有益补充,声阅读和深阅读并不矛盾,声阅读可助力深阅读。

    ⑦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碎片化学习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值得提倡。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数字化生存不能不正视的一个趋势。问题的关键在于,时间可以碎片,内容可以提炼,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和文化的大打折扣。声阅读一样要面临阅读质量的考验,毕竟,获取知识或许有捷径可走,文化涵养绝无可能一蹴而就。

    1. (1)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 (2) 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3) 请分别概括当前听书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4. (4)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5. (5) 结合文章及以下(链接材料),说说你对“声阅读”的新认识。

      (链接材料)初中生小华自从接触了喜马拉雅 FM 等听书软件之后,经常在洗漱、吃饭、运动时听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坚持一年下来, 他的阅读量已经超过了班里的大部分同学,并由此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六、对比阅读
  • 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 ,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 , 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偁《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

    1.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增其旧

      ②朝夕阴

      ③日星隐

      酒临风

      ⑤不可

    2. (2)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③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3. (3)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七、作文
  • 8.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或者,在学习与生活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2)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

    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