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

更新时间:2021-01-05 浏览次数:112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个选项)
  • 1. 下列文明成果属于尼罗河流域的是(   )

    ①象形文字   ②楔形文字   ③《汉谟拉比法典》   ④金字塔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③④ D . ①④
  • 2. 下列关于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曾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②都进行了侵略扩张的战争

    ③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④都曾经侵入到印度河流域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3.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
    A . 楚汉之争 B . 陈胜、吴广起义 C . 黄巾起义 D . 项羽起义
  • 4. 李明向朋友介绍夏、商、西周的历史,其中错误的有(    )

    ①国王桀残暴无度,导致西周灭亡    ②周武王率兵伐纣,灭商建周

    ③禹继位后,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④汤灭夏,建立商朝,定都镐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5. 下列说法中,与历史事实相符的是(    )
    A . 商朝时在龟甲上写下占卜吉凶的结果 B . 周朝的宫殿建筑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 C . 耶稣在宗教上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佛教 D . 夏朝发展并完善了古代的礼乐制度
  • 6. 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的共同之处有(    )

    ①都位于西欧    ②祖先都是日耳曼人

    ③都由查理曼帝国分裂而来    ④现在都是发达国家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7. 下列主张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匹配正确的是(    )
    A . “兼爱”、“非攻”——老子 B . “仁”者、爱人——墨子 C . “无为”、“仁政”——孔子 D . “民贵”、“君轻”——孟子
  • 8. 宏伟的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下列关于秦长城起止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 . 西起咸阳,东至鸭绿江 C . 西起咸阳,东到辽东 D . 西起长安,东到山海关
  • 9. 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中“汉化”是指(      )


    A . 《汉谟拉比法典》 B . 大化改新 C . 奴隶主民主政治   D . 种姓制度
  • 10. (2020·路桥模拟) 下图是不同时期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图中出现甲、乙所示状况分别与下列现象有关( )

    A . 百家争鸣  焚书坑儒 B . 焚书坑儒  独尊儒术 C . 百家争鸣  独尊儒术 D . 焚书坑儒  八股取士
  • 11. 关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吸取秦亡教训 B . 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C .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 D . 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 12. 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
    A . 牧野之战 B . 官渡之战 C . 赤壁之战 D . 淝水之战
  • 13. 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    )
    A . 统一天下 B . 消灭袁绍 C . 废汉称帝 D . 建立魏国
  • 14.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 . 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 . 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 . 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 . 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 15. 能够从下图书中查阅的史实有(    )

    ①商汤灭夏    ②齐桓公称霸    ③商鞅变法    ④赤壁之战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 16. 下列关联错误的是(    )
    A . 华佗——麻沸散 B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C . 蜀国——造船业发达 D . 东晋——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 17. 隋朝时一位商人从今天的杭州由水路到都城做生意,先后要经过(    )
    A . 永济渠、江南河、邗沟 B . 通济渠、永济渠、江南河 C . 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D . 通济渠、江南河、邗沟
  • 18. 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是(    )
    A . 玉门关 B . 阳关 C . 楼兰 D . 龟兹
  • 19. 岳飞《满江红》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句子,其中“匈奴”指(    )
    A . 匈奴族统治者 B . 契丹族统治者 C . 党项族统治者 D . 女真族统治者
  • 20. 《帝国的终结》中指出:“唐的成就是多民族和国际性的。”其国际性主要体现在(    )

    ①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密切了朝鲜和我国的关系

    ②玄奘西行,增加对印度半岛的了解

    ③鉴真东渡,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佳话

    ④马可·波罗来华,引起了东学西渐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前后,古希腊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焕发了灿烂光芒,而此时春秋战国之际的中国也不甘示弱,文明高度发展。随后古罗马与中国秦汉交相辉映,东西文明双峰并峙。

    材料二:

    1. (1) 从文明诞生的地理环境看,东西方文明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文明?
    2. (2) 请你写出西方民主制度的发祥地和西方法律制度的源头。
    3. (3) 请分别写出图一、二反映的我国古代实行的政治体制。根据材料二从拥有最高国家权力的角度,概括东西方政治体制的特色有何差异?
    4. (4) 为打击奴隶主旧贵族的特权,东西方曾先后出现了哪两次著名的改革?两次改革对东西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封建专制时代的中国,这一制度淘汰了陈规陋习,对维护封建政治统治十分有利,甚至也成了西方公务员制度的模板。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李约瑟先生称这制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习骅《中国历史的教训》

    材料二: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四: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1) 材料一中的“这一制度”指的是哪-朝代创立的什么制度?为什么李约瑟先生称这一制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 (2) 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制度?根据材料说说这一制度的特点。
    3. (3) 材料三中的“本朝”是谁建立的?如何理解该朝代“兵也收了,财也收了”?
    4. (4)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银行行徽(下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原自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下图2)。

    材料二: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于是“盗铸如云而起”。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

    材料三:

    1. (1) 指出图2这种形状的钱币在全国使用是在哪个朝代及采取了哪一措施?在当时有何现实意义?
    2. (2) 针对材料二出现的情况,汉武帝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西汉政府还采取什么措施极大地增加中央的收入?
    3. (3) 说说材料三中的新型农具分别是什么?
    4. (4) 综合上述材料,说说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24.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让我们来探究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宣帝改日都护,十六年,明乃命将帅,北征匈奴。

    ——《后汉书·西城传》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

    材料三:孝文帝选择这样一条道路,即统治民族率先放弃自己的风俗和习惯、使用被统治民族的汉服和汉语,实在出奇……一言以蔽之,这些改革可概括为北魏王朝的“中国化

    ——《中华的奔溃与扩大》

    材料四:

    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汉朝是如何巩固“西域内属”的?
    2. (2) 根据材料二、三,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出现民族交融现象的原因。
    3. (3) 材料中年代尺采用的是何种纪年方法?我国历史上哪位皇帝首创了哪种纪年法?根据材料四指出宋元时期最主要的时代特征。
    4. (4)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不断融合的历史,请指出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人,惟二人得还”

    材料二:丝绸之路,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都是中国开放沟通、拥抱世界的证明。

    材料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赢政在咸阳举行登基大典,之后大宴群臣。宴会上,他要求大臣谈谈应如何巩固国家统一。通过讨论,最后决定:地方上采用郡县制;文化上以小篆为统一的文字;经济.上,使用统一的度量衡标准等等,史官用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一一做好记录。兴之所至,秦始皇令宫女端上葡萄,石榴等新鲜水果。

    材料四:“百度名片”

    唐代一些少数民族的食品如胡饼,成为普遍流行的名食。在唐朝的京城长安有专门经营这些食品的店铺,民间还流行互相馈赠胡饼的习俗。唐人爱穿少数民族的服装,并以男装戎装为时尚。

    唐代,大量来自中亚、西亚的移民进入中原地区,他们的日常生活逐渐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也留有强烈的烙印,吐蕃随处可见唐代文化的遗迹。

    1.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它与材料二反映的事件有何联系?①处是起点,最远到达的国家是
    2. (2) 指出材料三中历史性错误,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由。
    3. (3) 材料四中唐代的习俗风尚体现出的特点。这些习俗风尚特点与唐朝所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有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