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2017学年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

更新时间:2017-10-23 浏览次数:546 类型:期末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2017七下·徐州期末)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B . 《木兰诗》富有北方民歌特色,风格刚健质朴。如诗中多以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以铺陈排比描述行为情态,最后以风趣的比喻收束全诗。 C . “铭”和“说”都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文字:“说”是古代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跟现代的说明文大体相似。 D . 儒勒·凡尔纳是法国著名的科幻和探险小说家,《海底两万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 2. 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A . “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 . “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 . 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 . 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二、<b >书写</b>
三、<b >默写</b>
  • 4. 请根据要求填写作家作品或古诗文名句。
    1. (1) 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
    2. (2) ,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3. (3) 有约不来过夜半,。(赵师秀
    4. (4) ,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5. (5) 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6. (6) 予独爱,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7. (7) 《游山西村》中的“”既表达了诗人看到胜景迭出时的喜悦,又给人以逆境中孕育希望的启示。
四、<b >综合性学习</b>
  • 5.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问题。

        我们常说,爱与责任比肩而立,  自由与命运比肩而立,人道与人性比肩而立。若责任不是沉重的,又怎见爱得深沉?若命运不圈定其边界、生命不存在死亡,我们又有谁会在乎有生之王是否虚度,又有谁会关心在有限的人生中灵魂何以能无限自由?若生活没有“重负”,我们又该拿什么来对人性的顽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使之越来越具有德性的(温柔  温润),散发人道的柔光?事实上,有多少人的刚毅坚强是由挫折磨砺而成;____________________;有多少人的率直纯真是因双脚深陷淤泥中不忘仰望星空……一个人肩头扛下了多沉重的苦难,胸中就承载着多伟大的情感。

        生活的重负,若细细回味,其中也一定饱含(奖励  恩赐)。我想哲学家尼采应该会同意这个看法,否则又是什么不能使他说出“凡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

    1. (1) 为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德性的(温柔  温润)        饱含(奖励  恩赐)

    2. (2) 请修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写出正确的句子。
    3. (3) 请根据上下文意和句式,在文中空白处仿写一句话。
五、<b >文言文阅读</b>
  • 6.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列问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 (1) 下列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吾射/不亦精乎 B .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C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 . 果/得于数里外
    2. (2)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但微            ②以酌油沥之

      ③山门于河          ④非木杮

    3. (3) 下列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为顺流下矣    ②钱覆其口 B . ①其反激力    ②何陋 C . ①肃拜蒙母    ②反溯流逆上矣 D . ①笑遣之    ②钱不湿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②尔安敢轻吾射!

      ③尔辈不能究物理。

    5. (5) 甲文中体现卖油翁观点的句子是,乙文告诉我们的道理。(都用原文回答)
六、<b >名著导读</b>
  • 7.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拉起车来,他还比一般的车夫跑得麻利,可是他不再拼命地跑。在拐弯抹角和上下坡儿的时候,他特别的小心。几乎是过度的小心。有人要跟他赛车,不论是怎样地逗弄激发,他低着头一声也不出,依旧不快不慢地跑着。他似乎看透了拉车是怎么回事,不再想从这里得到任何的光荣与称赞。

        在厂子里,他可是交了朋友;虽然不大爱说话,但是不出声的雁也喜欢群飞。再不交朋友,他的寂寞恐怕就不是他所能忍受的了。他的烟卷盒儿,只要一掏出来,便绕着圈儿递给大家。有时候人家看他的盒里只剩下一支,不好意思伸手,他才简截地说:“再买!”赶上大家赌钱,他不像从前那样躲在一边,也过来看看,并且有时候押上一注,输赢都不在乎的,似乎只为向大家表示他很合群,很明白大家奔忙了几天之后应当快乐一下。他们喝酒,他也陪着,不多喝,可是自己出钱买些酒菜让大家吃。以前他所看不上眼的事,现在他都觉得有些意思一一自己的路既走不通,便没法不承认别人做得对。朋友之中若有了红白事,原先他不懂得行人情,现在他也出上四十铜子的份子,或随个“公议儿”。不但是出了钱,他还亲自去吊祭或庆贺,因为他明白了这些事并非是只为糟蹋钱,而是有些必须尽到的人情。在这里人们是真哭或真笑,并不是瞎起哄。

        那三十多决钱,他可不敢动。弄了块白布,他自己笨手笨脚地拿个大针把钱缝在里面,永远放在贴着肉的地方。不想花,也不想再买车,只是带在身旁,作为一种预备一一谁知道将来有什么灾患呢!病,意外的祸害,都能随时的来到自己身上,总得有个预备。人并不是铁打的,他明白过来。

        快到立秋,他又拉上了包月。这回,比以前所混过的宅门里的事都轻闲,要不是这样,他就不会应下这个事来。他现在懂得选择事情了,有合适的包月才干;不然,拉散座也无所不可,不像原先那样火着心往宅门里去了。他晓得了自己的身体是应该保重的,一个车夫而想拼命一一像他原先那样一一只有丧了命而得不到任何好处。经验使人知道怎样应当油滑一些,因为命只有一条啊!

    1. (1) 以上选段出自哪部名著?从作品的题目中你能读出哪些内容?
    2. (2) 选文中的“他”对待拉车的态度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3) 请你用一句话写出自己阅读这部作品后的感受。(可从主题、写作特点或语言中任选一个方面)
七、<b >现代文阅读</b>
  • 8.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划线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盼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 (1) 推动这篇小说故事情节不断向前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 . 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B . “我”和老余的谈话 C . 瑶族老人的出现 D . 小茅屋的启示
    2. (2) 选段中插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儿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3)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驿路梨花处处开”这句诗?
  • 9.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洁净之莲

    张佐香

        ①莲是一种有灵性的植物,是我挚爱的意象。在我居住的水乡,有水的地方就有莲的倩影,我爱的是莲的优美和慧心。

        ②一湾碧水澹澹,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A)那水的绿哟,绿得蓬勃,绿得纯正,绿得深湛,绿得温柔,绿得恬雅,绿得醉人。—绿锦缎似的水面之上,洁净的莲亭亭如盖。碧波有幸,能照它的影;鱼儿有幸,能吻它的足。莲与碧水结下不解之缘,涟漪了整个夏季。

        ③整个莲塘像一块绿色的陆地,一层层地远去。其间,有一支支或白或粉或嫣红的花,在翡翠般油绿发亮的叶间隐现。莲的身上不曾沾染一星尘埃,瘦长的腰身娉娉婷婷,在风中款摆,韵致绝佳。红莲穿破碧波,擎着炽烈的火焰,逼出明丽的色调。白莲冰肌玉肤,素巾缟袂,一派清远的风度。每朵莲花都仰着脸,专注而矜持,每张脸都不重复。偶尔微风拜访,举起一张张阔大圆滑的绿叶,漾起无边的清凉。莲的芬芳,香气盘桓,久久不肯逸去。那摇曳着交叠的红、白、绿,荡漾起袅袅的更加动人魂魄的娇媚,染满我的心壁。

        ④我尤爱月光下的白莲,我疑心那白荷的皎洁晶莹是由月华浸染而成的。___B)我仿佛看见莲瓣怯生生地伸出手掌,收集羞四周的露水的月光,给了田园生活一个精致的点缀。碧水之下,是污浊的泥沼,一枝枝莲花挤破浓浓的黑夜,从污泥中绽放出一个个美丽的音符。

        ⑤莲塘流动着令人心神摇荡的优美。走过莲塘的人,谁都无法拒绝,无法躲避,只有沉浸其中。莲也盛开在古今中外的诗文与画幅中,透露洁净清爽之意。

        ⑥丈人墨客用无比倾慕的眼神和姿态为莲写诗作词,王维有“莲动下渔舟”的闲适情怀,李白有“清水出芙蓉”的审美雅趣……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莲的清香,诠释了莲的品格与精神。

        ⑦垂暮之年的印象派画家莫奈,把清淡素雅的莲作为他追求至美的理想主题,他用颜料把莲塘上众多的瞬间和形象永久地凝固在画布上。终于倒在了莲池旁,躺在了他心爱的莲的怀抱,混沌散开,污浊逸去,心中的莲瓣缓缓展开,亘古与莲相伴。

        ⑧莲的精魂,如一帧写意水墨画,在馥郁的莲的气息中,我渐静、渐净,心扉突然洞开,心渐渐空出来。它以菩提树的身影摇曳出我心中的清凉,它√以晨钟暮鼓,击出清风竹韵;他似圣洁之水,涤净尘间的污浊。莲是一面心灵的镜子,只有纯正的心灵才能看得见心灵的纯正,被纯正所感染。愿一切爱莲之人以莲为镜,拥有莲的慧心,做洁净的人。

    1. (1) 文章“洁净之莲”中莲的“洁净”体现在哪两个方面?请具体说明。
    2. (2) 第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3. (3) 文中有A,B两处画线的句子,请选择其中一处作简要赏析。
    4. (4)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开出“洁净之莲”?(写出两点即可)
八、<b >命题作文</b>
  • 10. 人生道路上,总有一些人、一些事,甚或一句话、一本书、一则故事、一个微笑、一种执着的追求、一次慰藉人心的宽容……在不经意间触动你的内心,启迪你的灵魂,点亮你的心灵。

    要求:①以“点亮心灵的灯”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