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球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0-12-23 浏览次数:241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    )
    A . 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 . 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 . 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 D . 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 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
    A .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 . 专制王权强大 C .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 . 个人观念淡漠
  • 3.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 (    )
    A . 原始社会晚期 B . 商周时期 C . 春秋战国时期 D . 秦汉时期
  • 4. 古人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说明“官风”“官德”对“民风”“民德”起着重要的教化和示范作用。春秋时期倡导“为政以德”“以礼治国”的思想家是
    A . 孔子 B . 老子 C . 庄子 D . 韩非
  • 5. 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 . “七国之乱”的爆发 B . “八王之乱”的兴起 C .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 . 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
  • 6. 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    )
    A . 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 B . 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C . 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社会趋于安定 D . 豪族趁机扩充实力,形成军阀混战
  • 7. (2020高一上·珠海期中) 学者认为:“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则规定百姓只需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   )
    A .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B .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 . 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 D . 起到减少税目和简化手续的作用
  • 8. 下为“虎溪三笑”图,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相携访问在庐山修行的高僧慧远,归途中三人谈笑而行,送客的慧远不觉间跨越其自我禁足的虎溪,三人因之相视大笑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史实是 (    )

    A . 儒道佛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B . 儒家信仰的理论得到重建 C . 诗歌创作呈现出繁荣局面 D . 绘画体现逼真摹写的风格
  • 9. 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 )
    A . 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 . 统治者的革新魄力 C . 统治集团的开放性 D . 科举制的发展完善
  • 10. 《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反映方国对中央的威胁 B . 反映诸侯王国权力的膨胀 C . 反映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D . 反映藩镇割据问题得到解决
  • 11. 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这说明宋代 (    )
    A . 君弱臣强权臣擅权 B . 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削弱 C . 官员文化素养较高 D . 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 12. 有史籍在介绍中国古代某机构的前身时说,“领以国师”,秩正二品,“掌浮图氏之教,兼治吐蕃之事”。题中的“某机构”指的是 (    )
    A . 秦朝的典客制 B . 宋代的枢密院 C . 元代的宣政院 D . 清朝的理藩院
  • 13. 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南宋都城)杭州城内外,户口浩繁,州府广阔,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材料表明 ( )
    A . 杭州城以经济功能为主 B . 商品交易突破时间限制 C . 商品交易突破空间限制 D . 政府重视商业贸易活动
  • 14. 以下图表显示的是1080年北宋人口和垦田数比例,运用此图表可以说明的是(    )

    A . 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B . 南方商业超过了北方 C . 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南方 D . 南方文化领先于北方
  • 15. 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汉赋

    A . ①③⑤ B . ②③④ C . ③④⑤ D . ①③④
  • 16. (2020高一上·元氏期中) 辽夏金元统治者十分注重民族的文化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制文字。在创制文字方面,进行了汉语拼音化最早尝试的是(   )
    A . 契丹文字 B . 女真文字 C . 西夏文字 D . 八思巴字
二、材料分析题
  • 17.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在更替与演变中不断的进步,对中国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北宋王朝建立以后,吸取汉唐的历史经验,为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防止地方割据,采取了一系列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管理制度改革措施。

    ——屈超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汉初分别采取什么制度管理地方?汉初实行的这一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北宋“在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管理制度”中采取的改革措施。
  • 18.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 (1) 列举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选拔依据。
      朝代 选官制度 选拔依据
      先秦
      春秋战国
      汉代
      魏晋 九品中正制 门第族望
      隋唐以来
    2. (2) 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3. (3) 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 19.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bu)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適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二十九

    材料二  (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饭、胡箜筷、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竟为之。

    ——《后汉书·五行志》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

    ——《魏书·高祖纪》

    材料三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卷45《百官志一》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在民族关系处理上有哪些方式?
    2.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民族交融具有什么特点?对中华民族发展有什么影响?
    3. (3) 材料三表明契丹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政策?
  •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一天子。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材料三  汉初是“黄老”“申韩”之学并行的……原来一个人治天下,无论怎样凭恃武力,总不能全不讲教化。而讲教化,只有儒家之学最长。而且汉武帝,是个喜欢铺张场面的人,而巡守封禅……典礼,也只有儒家知道。

    ——吕思勉《中国通史》

    1. (1) 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2. (2) 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核心思想。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何特色?并指出董仲舒新儒学被统治者采用的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