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0-12-21 浏览次数:154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jì)       狭(ài)     鸟(zhuàn)   巢(ké) B . 然(chàng)   抽(yē)     怪(dàn)     斑(lán) C . (shān)    羽(gé)     感(kuì)     怪(chēn) D . (mì)     恿(shǒng)  干(hé)       笑(lì)
  •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倜傥    絮叨    捷毛    不毛之地 B . 遛达    禁锢    伫立    怪涎不经 C . 蜷伏    纯粹    丰腴    莫不关心 D . 爵士    缥缈    澄澈    灵机一动
  • 3. 根据课文内容,下列选项中四个词语依次填入①-④句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      )的天气反有点儿叫人害怕。

    ②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        ),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③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        )。

    ④山(      )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A . ①响晴;②拈轻怕重;③人声嘈杂;④明艳 B . ①晴朗;②挑肥拣瘦;③人声鼎沸;④明朗 C . ①响亮;②怕苦怕累;③人声嘈杂;④润泽 D . ①响亮;②拈轻怕重;③人声鼎沸;④朗润
  • 4. 下列各句中,括号内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那儿”“怎样”“曾经”“谁”(这几个词语都是代词。) B . 咱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 . “大相径庭”“天壤之别”“迥然不同”“截然不同”(这四个词语是同义词。) D . 我因临时有急事要办,不能到贵校赐教 , 深表歉意。(句中划线的敬辞使用正确。)
  •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的是(   )
    A . 读《朝花夕拾》里的十篇回忆性小说,我们可以了解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B . 《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作者安徒生,丹麦作家。 C .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D . 《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蒲松龄。这篇文章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 6. (2017八下·腾冲期中) 依次填入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里的瀑布变幻多姿。有时像一阵风,___________;有时如漫天大雨,_________;有时又如三两个隐者,__________……

    ①尽情地沐浴山峦草木 ②在岩壑间自由流转呼唤  ③在深密的丛林里浅吟轻蹈

    A . ③①② B . ①③② C . ②①③ D . ①②③
二、课内阅读
  • 7.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修身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B . 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C . 非学无以广         (广:宽广。) D . 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慢:放纵懈怠。)
    2. (2)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子之行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B . 修身        (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目的。) C . 非淡泊无以明志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D . 淫慢不能励精      (则:却,可是。)
    3. (3) 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诸葛亮写这篇家书的目的是希望儿子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将来才能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B . 作者认为,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都离不开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取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C .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想“淡泊明志”就得把名利看得轻淡,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不要有什么作为。 D . 本文认为人生失败的唯一原因是“险躁”,把“险躁”与“静”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4. (4) 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三、句子默写
  • 8. 古诗词默写。

    ①夜发清溪向三峡,。(李白《峨眉山月歌》)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③不知何处吹芦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⑤夜阑卧听风吹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⑥河流大野犹嫌束,。(谭嗣同《潼关》)

四、诗歌鉴赏
  • 9. 阅读曹操的《观沧海》,完成小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1) 整首诗是由哪一个字来统领全篇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
    2. (2) 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请用自己的话把这种景象描绘出来,并说说这种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抱负?
五、现代文阅读
  •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月夜

    ⑴很晚了,她才和母亲从台北回来。车子开上了乡间那条小路的时候,月亮正从木麻黄的树梢后升了起来,路很暗,一辆车也没有,路两旁的木麻黄因而显得更加高大茂密。

    ⑵一直沉默着的母亲忽然问她:

    ⑶“你大概不会记得了吧?那时候,你还太小,我们住在四川乡下,家在一个山坡上,种着很多松树,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就像今天晚上这样……”

    ⑷那么,妈妈,那多年来的幻象竟然是真实的了!

    她怎么会不记得呢?心里总有着一轮满月冉冉升起,映着坡前的树影又黑又浓密,记得很清楚的是一个山坡,有月亮,有树,却一直想不起来会在哪里见过,一直不知道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⑹“你大概不会记得的了,你那时候应该只有两三岁,还老是要我抱的年纪。”

    ⑺那么,妈妈,那必定是在一个满月的夜晚了,在家门前的山坡上,年轻的妇人抱着幼儿,静静地站立着。

    ⑻那夜,一轮皓月正从松树后面冉冉升起,山风拂过树林,拂过妇人清凉圆润的臂膀。在她怀中,孩子正睁大着眼睛注视着夜空,在小小漆黑的双眸里,反映着如水的月光。

    ⑼原来,就是那样的一种月色,从此深植在她的心中,每个月圆的晚上,总会给她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给她一种恍惚的乡愁。在她的画里,也因此而反复出现一轮极圆极满的皓月,高高地挂在天上,在画面下方,总是会添上一丛又一丛浓密的树影。

    ⑽妈妈,生命应该就是这样了吧?在每一个时刻里都会有一种埋伏,却要等待几十年之后才能够得到答案,要在不经意的回顾里才会恍然,恍然于生命中种种曲折的路途,种种美丽的牵绊。

    ⑾到家了,她把车门打开,母亲吃力地支着拐杖走出车外,月光下,母亲满头的白发特别耀眼。

    ⑿月色却依然如水,晚风依旧清凉。

    1. (1) 作者在第⑴段和第⑶段中提到了两个地名,有何用意?
    2. (2) 第⑸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 (3)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⑼段中“深植”“反复”两个词语表明“那样的一种月色”令“她”终生难忘。 B . 第⑷段起过渡作用,从第⑸段到第⑽段都是插叙部分,回忆了当年母亲怀抱幼儿看月亮的情景。 C . 本文以月夜为线索,串起相隔几十年的两个场景,抒写了深沉的故乡情、母女情,也表达了岁月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 D . 第⑻段写母亲“清凉圆润的臂膀”是细节描写,表明当年母亲非常年经。
    4. (4) 第⑾段中的描写有什么特色,有什么表达效果?
  • 1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剥玉米

    ⑴剥玉米当然是全家老少都要参与的大事。

    ⑵秋天的傍晚,有些凉意,月亮早早地就升上了天空,幽幽地将皎洁的月光投向整个村庄。如果我能爬到月亮上去,一定会看到整个村子的男女老少,此刻都和我家一样,坐在院子高高的玉米堆前,一心一意地埋头剥着玉米。有时候,在玉米里隐藏了整个秋天的小虫子们,也会出来热闹热闹,钻到你的鞋子里、袖筒里,或者脊背上。它们一个一个都吃得圆滚滚的,有时候因为太胖爬不动,就会直接从高高的玉米堆上滚下来。小孩子们也学它们,爬到高处去,滑下来,再爬上去,又滑下来。于是院子里便会响起大人们的叫骂声,让他们赶紧滚回床上睡觉去!

    ⑶只有像我这样的笨孩子 , 躲在角落里一个一个地剥着玉米,最后被大人们忘记了,自己坐着睡过去了。迷糊中听见母亲叫我,才一个激灵醒过来,看到大人们已经剥完了大半,并将玉米编织在一起,准备明天挂到梧桐树或者平房上去了。我有些愧疚,为自己偷了懒。于是无声无息地拍落身上的玉米须、小虫子和灰尘,啪嗒啪嗒地走去上了床。眼皮沉沉地合上的那一刻,我听到院子里疲惫不堪的父母在絮叨、争吵着什么,可是我已经顾不得了,一脚就踏入了梦乡。

    ⑷剥玉米的盛事,要持续很多天。在绵绵的秋雨来临之前,家家户户都赶着要将玉米剥完了,挂到院子的角角落落里去。但凡能够砸进钉子的墙上,都会挂满了玉米。所有的梧桐树,也全变成了金黄色,从上到下,里三层外三层的,犹如披了一件黄金铠甲。平房的四面墙上,当然更是挂得满满当当的。站在高处看四面八方,你会觉得此时的村子,跟个新郎官似的,很阔气

    ⑸如果赶上阴雨绵绵的秋天,玉米一挂上树,就得立刻给披上塑料做的雨衣。我站在屋檐下,看着雨啪啪地打在塑料上,而后又顺着玉米滑落下去,在地上滴出一个一个的小坑。我于是有些无端地发愁,想着玉米要是发霉了怎么办呢?所以天还是快快地晴起来吧,等着晒干了,我们全家好进入下一个浩大工程——剥玉米粒。我这样想着,听见母亲也在身后长长地叹气,于是整个下雨的秋天,一切便都是阴郁的、潮湿的,快要生了霉,腐烂了一样。

    ⑹所以天一放晴,看着挂在外层的玉米差不多干了,父母便又带领我和姐姐摘下来,扔到大铁盆里去。一整个冬天,我们的任务就是剥玉米棒,不停歇地剥,好像我们生下来就只做这一件事一样。母亲是负责用剪刀将玉米插出一两道“垄沟”的人,这样方便我们顺着垄沟去剥。她还教我和姐姐,用一个剥完的玉米棒,代替手去剥另外一个玉米棒,这样可以更省劲,也不致于让手很快地红肿疼痛。

    ⑺夜晚的煤油灯下,一家人关起门来,一边拉着家常,一边剥着玉米棒。玉米粒噼里啪啦地落在大铁盆里,单调地附和着夜色中墙根下蛐蛐们的鸣叫。有时候我和姐姐偷懒,跑到床上去玩过家家。隔着蚊帐,看到父母的影子落在对面墙上,一高一低,忽而抬头,忽而弯腰,好像皮影戏一样好玩。于是我和姐姐也将手高高地举起来,模拟出羊、马、兔子或者小狗等动物。两个人玩着玩着,还会一语不合,争执起来。父亲听了心烦,让我们要么下来剥玉米,要么赶紧躺下睡觉。我和姐姐怕父亲脾气再大一些,将玉米棒砰的一声砸过来,也便消了声,躺下乖乖地入了梦乡。

    ⑻梦里都在做什么呢,现在已经忘了,大约,也是在无休无止地剥着玉米吧,一直剥到冬天快要过去,挂在院子里的金灿灿的玉米棒,全都进了麻袋,运进粮库里去,换成我们需要的烧饼、衣服、咸菜或者针头线脑。

    1. (1) 仔细阅读文章,把下面内容补充完整。

      秋天的夜晚,村庄里的男女老少都在剥玉米。→在秋雨来临之前,→天放晴了,摘下干的玉米棒,放进大铁盆,→几乎整个冬天都在剥玉米,

    2. (2) 作者为什么在第⑶段中说自己是个“笨孩子”,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3. (3) 下列说法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⑷段划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挂满玉米的村庄比作“阔气”的“新郎官”,表现出村庄丰收后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以及人们欢乐、满足的心情。 B . 第⑻段写在梦里“大约,也是在无休无止地剥着玉米吧”突出表现了“我”童年时生活非常艰辛,毫无乐趣可言。 C . 第⑴段是全文的总起句,全文围绕“剥玉米”组织材料,思路清晰,中心突出。 D . 第⑸段中“浩大工程”一词,运用大词小用的方法,强调了剥玉米粒的工作量相当大。
    4. (4) 第⑺段划线句子能否删掉?请说出你的理由。
六、语言表达
  • 12. 根据下面情境,按要求完成问题。

    今年“十一”长假的一天,在熙熙攘攘的长城上,一名男青年正在长城城墙上刻画:“xxx到此……。”很多游客对此非常气愤,纷纷上前制止小伙子的不道德行为。大家把他围在中间,对他进行教育。如果当时你恰好在场,也想上前劝说他,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要求:有称呼,语言得体,观点明确,表达连贯;40字左右)

七、综合性学习
  • 13. 综合性学习

    七年级上学期马上就要结束了。这一学期里会有很多令我们难忘的人与事吧,如关爱我们的各位老师、帮助我们的同学;或是教学风格各异的各科教师、性格多样的同学;也许还是运动会上,或远足途中发生的事吧……班主任张老师希望同学们办一份手抄报,以记录这一学期中值得留念的人与事。同时张老师要求大家每个人办的手抄报都要围绕一个主题,重点要突出。

    ①请为你的手抄报确定一个主题吧,并为自己的手抄报取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报名要文雅,富有文学气质。

    我选择的主题是:

    我的手抄报名是:

    ②请围绕你确定的主题,说说你办这份手抄报的目的,或是你心里最想说的话吧,要求语言典雅,富有情感。

八、作文
  • 14.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晒的本义是在阳光下曝干或取暖。现实生活中指把东西拿到外面通过太阳的照射而变干(吸收了太阳的光和热)或杀菌,和“晾”差不多,如“晒被子”“晒太阳”等。在网络中指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如“晒一下自己的靓照”“晒自己的收获”等。

    请以“晒”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紧扣材料,自选角度,确定选材和立意;②文体不限,可以讲故事,编童话,也可以阐述某种感想和看法,要写出真情实感;③不得抄袭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