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

更新时间:2020-12-18 浏览次数:14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面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qí)     热(chén)    大相廷(jìnɡ)     差不齐(cán) B . 护(bì)     懒(duò)     轻怕重(zhān)    惊失措(huánɡ) C . 勃(pénɡ)   待(nuè)     然不同(jié)      人忧天(qǐ) D . (miǎo)   愧(cán)     随声附(hè)      咄逼人(duō)
  • 2.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    意义和价值,有对美好品行的     , 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对修身养德的     。这些文章都     着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

    A . 诠释   礼赞   谆谆教诲   彰显 B . 注释   礼赞   诲人不倦   突显 C . 诠释   夸赞   谆谆教诲   突显 D . 阐释   点赞   殷殷嘱托   彰显
  • 3.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B . 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都有一定的作用。 C . 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我们一定要仔细调查,认真研究,不可掉以轻心。 D . 贫困户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但略显单调,如果再给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 4.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事物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根深蒂固;事实上,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 B .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出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C . 母亲常常把所看的小说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的娓娓动听 , 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 D . 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既体验到合作之趣,又享受了天伦之乐
  • 5. 在下面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寒冬腊月,山里的蜡梅相继开放。它们虽然生长在贫瘠的岩缝间,经受着凄风苦雨的侵袭和无人问津的寂寞,却也无怨无悔;即使零落成泥,也芳香依旧。到了三四月份,生长在高原上的紫花地丁也会自在绽放,三朵两朵地挨在一起,看上去,________。花瓣左右对称,向外弯曲,________。紫花地丁紫得清新淡雅,________。它虽微小但并不自惭形秽,反而更追求精致,活出精彩。

    A . ①好像在说悄悄话的小姑娘 ②像水墨画中的一缕青烟 ③是扎在姑娘头上的马尾辫 B . ①是扎在姑娘头上的马尾辫 ②好像在说悄悄话的小姑娘 ③像水墨画中的一缕青烟 C . ①好像在说悄悄话的小姑娘 ②是扎在姑娘头上的马尾辫 ③像水墨画中的一缕青烟 D . ①像水墨画中的一缕青烟  ②是扎在姑娘头上的马尾辫 ③好像在说悄悄话的小姑娘
  • 6. 下面对有关知识的理解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句中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当人来写,突出了花朵儿也像人一样,是那样的活泼可爱。 B .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和“钻”表现了小草的动作;“嫩嫩的,绿绿的”看似不含感情,实际上却流露出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 C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以一个巧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同时,“浓”“淡”一对反义词则写出西湖不管在哪种天气和环境,都美妙无比。 D .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句中两个“没有一个不”,运用双重否定极有力地强调白求恩精神感人至深。
  • 7. 下面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童话和寓言都采用虚构的故事,幻想的情节,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但童话篇幅较短,更有讽刺性;寓言篇幅较长,更有趣味性。 B .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C .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D . 古人常用“书”表示信件,内容或寄语子女兄弟,予以教诲与劝勉,如诸葛亮《诫子书》;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如《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的“乡书”等。
二、句子默写
  • 8. 古诗文默写。
    1. (1) 晴空一鹤排云上,。(刘禹锡《秋词》)
    2. (2) 峨眉山月半轮秋,。(李白《峨眉山月歌》)
    3. (3)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4. (4) 曹操《观沧海》中,表现所写之景充满一片欣欣向荣之情状的诗句是
    5. (5)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两句,表达了无法亲自送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
三、现代文阅读
  • 9. 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补丁

    ①一天,儿子出去玩时,一双牛仔磨砂鞋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他回家后递给我说:“妈妈,扔了吧。”我默默地接过那双鞋,那是我花了280元买的,穿了还不到一周,我能不心疼吗?②我拿着鞋来到小区门口的鞋摊前,老师傅和善地接过鞋子说:“让我试试吧,兴许能补好。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想给这两只鞋都打上补丁,这样对称一些,而且更好看些。”看来,也只好这样了,我放下鞋子走了。

    ③过了几天,我去取鞋。果然,另一只鞋子也被刻意地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用粗粗的麻绳一左一右地缝合起来,裂缝呈树枝状,针脚也有些歪歪扭扭,与牛仔的质地浑然一体,风格粗犷,比先前多了一种别样的风味。我惊叹老师傅的手艺,真可谓巧夺天工啊!

    ④把鞋子拿回家后,我没有立即给儿子,我怕他不肯穿。正好全家人在看电视,是抗日战争题材,我就问儿子:“知道什么叫补丁吗?”

    ⑤儿子郑重地答道:“补丁就是软件当初设计得不完美,后来又设计了一些用来弥补缺陷的程序。”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我想跟他说的是鞋上的补丁啊。

    ⑥儿子还在滔滔不绝地讲他的电脑补丁,我就想用忆苦思甜的方法让他接受那个鞋子上的补丁。我给他讲了我小时候的故事:

    ⑦小时候,家里很穷,孩子也多,往往是老大的鞋子小了,留给老二老三穿,等一双鞋到了我这个老四的脚上,鞋帮都掉了,鞋底也磨薄了。母亲就在灯下给我一遍一遍地缝补。那时,我多么希望有一双属于自己的新鞋啊。

    ⑧不知儿子听懂了没有,我拿出那双鞋子,递给儿子说:“这就是补丁啊。”

    ⑨他接过鞋子左瞧瞧,右看看,欣喜若狂地对我说:“哇,老妈,你真是神来之手,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创意啊!”说着,他奔过来,夸张地在我脸上亲了一口。我笑笑说,老妈没那么伟大,这是门口老师傅的杰作。

    ⑩第二天,我刚踏进门,发现门口齐刷刷地放着五六双鞋,我吓了一跳。每双鞋子好像都是新的,可是,每只鞋子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口子。我心里纳闷:这小子,不会把老妈当成修鞋的了吧?

    ⑪一群和儿子年龄一般大小的孩子从屋里涌了出来。儿子说:“大家都说我的鞋有创意,都买了新鞋,让你拿给那个修鞋的师傅,尽全力给他们做得有个性一点儿……”

    ⑫儿子还在一边叮咛我,我的心在疼痛,泪水也不知不觉地滑落下来。

    ⑬我想:                                                   

    1. (1) 本文以“补丁”为题,有什么作用?
    2. (2) 第①段中的“心疼”和第⑫段中的“心在疼痛”各表达什么意思?
    3. (3) 通读全文之后,你认为在第⑬段横线上应该添加什么内容才合理?
    4. (4) 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通过“我”与儿子及儿子的同学对补丁的不同看法,表现了两代人之间的不同价值观念。 B . 上文第⑦段是补叙,补充交代“我”小时候的艰难岁月,这样写有利于鲜明生动地刻画了“我”这个人物。 C . 通过对儿子在接过补好的鞋子并发现补得如此完美时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的喜悦兴奋的情态,也从侧面表现了老师傅的手艺高超。 D . 本文选材立意的特点是以小见大,选择为划破的鞋打补丁这个小事件,反映一个大的主题。
    5. (5) 第③段对老师傅所打的补丁作了具体的描写,这样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6. (6) 文章结尾写了一群孩子要求补新鞋的事,请分析这一情节安排的好处。
  • 10. 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怀念麦浪

    ①听着李健的《风吹麦浪》,心便迷惘。风在这里,麦浪在哪儿?

    ②赶着城市化进程的队伍,我来到了A城。城里没有麦浪。茅盾先生《白杨礼赞》中的那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只当在梦里。

    ③喜欢小时候站在故乡的苍茫里,遥看麦浪。那一望无际的粼粼波光,在风里惹着眼。那时,我看麦浪,就像两小无猜的孩子对望。一种喜悦,自心底来。她带着我,玩转欢快的年少。我的思绪行走在麦的浪尖上,心里甜蜜得想流泪。这辈子,感觉生命开端的那片田园,就是我梦开始的地方,怎敢忘。

    ④小时候,我没见过大海。就觉着那片苍茫像大海,他浩瀚、包容,有着大海样的情怀。我崇拜他,就如同崇拜我的父亲。故乡的麦浪,一吹就是几十年,一如我梦里的向往。我喜欢她,柔美的绿,金灿灿的黄,还有收获时的热烈。冬日里,那一畦畦绿,在灰暗的冷里,一如小妹倔强的生命。春风来,麦苗儿青翠,风里她跳着欢快的舞。春风围着她的脖子,她的心随着那绿,生动。童年和菜篮子一起,在麦浪里翻飞。我的心情如三月的风筝,蒸蒸日上。光着脚,跑在那一片滚动的绵柔里,追逐着年少时的梦。那时的快乐,正如这绿油油的麦浪,清清纯纯的,无与伦比。那个舞台,一展平畴,开阔得让我们心花怒放。

    ⑤清明过后,不知不觉,麦苗儿窜过脚踝,青葱若小妹,晕着可爱。风一吹,铃铛样奔跑,挡不住人间四月的诱惑。拔节声里,听那花开,欣喜若狂。白白的碎花儿,干净地开在麦的胸前,就像小妹辫梢的蝴蝶。仔细看,就觉着有一种天生的奇迹。辫在那,极像一棵棵结满果子的树,举过头顶,追寻着风的幸福。那花,纤弱而娇巧。从风里走出来,嫩嫩的,吐着柔软。远远地看,不敢触摸。就觉着有股温暖,扑面来。

    ⑥有人说小麦花是世界上寿命最短的花,我不敢信。那么美好的一束束鲜嫩,怎这般的让人等不起。盼了一个冬天,难道就只为那瞬间的开放。这种超然的淡定,让我不懂。我喜欢她慢慢盛开的样子,几分黄,又几分白,从青绿中来,纯洁如蝶。风里,正舞着婀娜。简单,朴素,清爽,安静。恰如女儿蓝底白花的裙,在阳光里闪闪飘逸。一朵花,几分钟就开完。一树花,三两天就开完。开得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我喜欢这世间最美的淡定,不张扬,不奢华。认认真真地开,开得很仔细,只当一次旅行。好多次我就这样深情地看着她,在风里,在阳光里,静静的一点点地开。看着这份柔美的开放,就觉不忍。不忍她比昙花还短暂的,又最美丽的停留。这样一次短暂的诗意的停留,让我怀念很多年。我感觉,她就是一首婉约的诗。走过春秋,又走过白居易的唐朝,穿越宋词和明清小令,停留在世界的“末日”。风里,她欢快的旋着舞。那舞姿,轻盈,曼妙。一波一波,在田的枝头灿笑。那花香,顺着青葱远去。接着,她用自己的芒,挑动着春天的媚眼。然后,以一种释然天下的情怀,奔向慌乱的夏,她是夏天的王。

    ⑦一天天,就这样往前跑,和风一起。跑过春分和小满。风里,她宛如一位风姿绰约的妇姑,站成一季美丽。深情的,给人太多期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我喜欢这种简单着的美,自然天成,欢快的让你不再想起忧伤。

    ⑧风吹麦浪。此刻,一种无法逃避的思念,沿着阳光的烈焰和农人真诚的期待,守望。守望,成了父老乡亲几辈子的梦。这梦,从一叶青葱到一片金黄。然而近年来,村里人纷纷去了他城。故乡的田,有许多荒芜。在遥望里,故乡已不见麦浪。

    ⑨每次回家,我都要站在曾经青梅竹马的田间,怀念年少时铃铛样奔跑的麦浪。然而麦浪不在,面前是皱褶的荒野。每次见这曾经馥郁着美好期许和无限乐趣的田园,我的思绪无法着陆。水泥浇筑的高楼,让我望不到故乡,更望不见麦浪。父亲背弯如镰,村头的田边,守望成一尊雕像。那是我永远的思念。

    ⑩此刻,思念瘦尽。听着李健的歌,心如麦浪,翻滚。

    (作者:彭九天)

    1. (1) 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怀念麦浪”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 (2)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关注,对父辈的感念和愧疚之情。 B . 第⑨段中“父亲背弯如镰,村头的田边,守望成一尊雕像”一句话,运用比喻,写出父辈守望着,真诚地期待农村面貌的改变,田园不再荒芜,人烟不再稀少。 C . “我”怀念麦浪,原因很多,主要的原因是麦浪曾经带给我欢乐、清纯,尤其是麦浪最后产出的小麦给“我”带来了充足的粮食,使“我”免于饥饿。 D .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本义是指孩童之间的亲密关系,文中用来写“我”对土地及麦浪的感情,朴实而真切。
    3. (3) 本文的语言独具特色,请自选一个角度对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可以从修辞、描写角度、词语运用等方面选择)。
    4. (4) 文章结尾简洁而有韵味,试作简析。
四、课内阅读
  • 11.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文后题目。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 (1) 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一狼得骨              增笑耳 B . 恐前后受敌            一犬坐于前 C . 两狼并驱如故          又数刀毙 D . 意将隧入攻其后        盖诱敌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 (3) 下面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 .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C . 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 D . 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4. (4) 本文中的狼,其特点是“黠”,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狼的“黠”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诗歌鉴赏
  • 12.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1) 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B . 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有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 C . 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D . 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潮平两岸阔”中的“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2. (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请任选角度,做简要的赏析。
六、作文
  • 13. 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将达到更高水平,人民的生活更美丽。你一定在创造美好生活、享受美好生活。请以“2035年的一天”为题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想象合理,力求有新意。②写作思路清晰,书写工整、美观。③篇幅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