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0月联考...

更新时间:2021-01-07 浏览次数:261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b ></b>
  • 1. 北京猿人遗址文化堆积层厚度有40多米,各种石器17000多件,以砸击法为主,灰烬层厚达6米,成堆分布,含有大量烧过的朴树籽、木炭、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以下关于北京人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已经学会使用火    ②已经使用磨制工具    ③从事采集果实    ④已经学会饲养家禽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2. 下图是哪个朝代曾经实行的管理制度。(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秦朝 D . 西周
  • 3. 下表西周晚期周王的婚姻状况(部分),据表可知,西周晚期(    )

    出嫁者

    所在国

    娶入者

    出嫁者

    所在国

    娶入者

    出嫁者

    所在国

    娶入者

    申姜

    中国

    周厉王

    齐姜

    齐国

    周宣王

    苏改

    苏国

    周幽王

    姜氏

    齐国

    陈妫

    陈国

    孟姜

    孟国

    番改

    番国

    丰妊单

    丰国

    褒姒

    褒国

    A . 一夫多妻制开始盛行 B . 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得到加强 C . 周文化传播范围扩大 D . 周王室通过政治联姻维系统治
  • 4. 据考古报告,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数十处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一批铁器实物。下图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的战国时期文物——鼻子套圆环的青铜牛尊和铁锄范。据此推测(   )

    A . 战国时期牛耕和铁器较普遍 B . 井田制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C . 争霸战争推动了工具的改革 D . 各国纷纷变法确立新的制度
  • 5.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习式语言风格”。“习式语言风格”的鲜明特色之一就是善于引用经典,其中引用的古文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尚贤者,政之本也”,这些古文分别体现了哪个学派的主张(    )
    A .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B . 道家、法家、儒家、墨家 C . 墨家、儒家、道家、法家 D . 儒家、法家、墨家、道家
  • 6.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秦成为第一大强国。”下列属于“秦国新法”内容的是(   )

    ①土地私有    ②提倡节俭    ③奖励军功    ④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7. 殷周时代可能已经有“中国”意识,但只有到秦汉建立统一帝国……一个初步同一的“中国” 才真正形成。以下属于其形成原因的有(   )

    ①民心所向,人民渴望统一    ②经济发展要求打破割据

    ③采取正确的方针,远攻近交    ④历代秦王的雄才大略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②④
  • 8. (2020高一上·福清月考) 《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淹谷,千八百里”。后经学者考证,该工程为(   )
    A . 秦长城 B . 直道 C . 五尺道 D . 灵渠
  • 9. 史载:“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 西周封邦建国 B . 秦朝设郡置县 C . 汉朝行“推恩令” D . 元朝广设行省
  • 10.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下列史实不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 )
    A . 刘秀建汉 B . 武王伐纣 C . 陈胜吴广起义 D .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 11.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缣(细绢)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据材料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①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②东汉时期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③社会需要推动了科技进步      ④“蔡侯纸”的出现推动了纸的普及

    A . ①③ B . ①② C . ②④ D . ③④
  • 12. 下表是西汉到南北朝时期地方州郡县的数量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时间

    州数

    郡数

    县/候国数

    西汉末

    13

    103

    1585

    东汉中叶

    13

    105

    1150

    西晋

    19

    173

    1232

    南北朝初期

    38

    313

    1376

    南北朝末期

    275

    663

    1500

    A . 藩镇割据现象严重 B . 郡国制盛行 C . 中央集权加强 D . 地方制度更替频繁
  • 13. 西晋末年始,北方人口因动荡大量南迁,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东晋于咸和年间(326~334)开始实行“土断政策”,即取消客籍户,“不论侨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可见土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 . 抑止士族势力膨胀 B . 扩大赋役来源 C . 缓和侨土之间矛盾 D . 发展经济实现重心南移
  • 14. 以下属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 )

    ①自然环境优越    ②劳动力和技术因素    ③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④南方农作物品种增多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 15. 王夫之说:“隋无德而有政,故不能守天下而固可一天下。以立法而施及唐、宋,盖隋亡而法不亡也”。以下始于隋朝的制度有( )

    ①九品中正制    ②租庸调制    ③科举制    ④三省六部制

    A . ①②③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 16. 《贞观政要》记载:“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任)其耕稼,此则富矣。”贞观时期,体现上述思想的措施是( )
    A .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B .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 . 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D .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 17. 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节度,意为节制调度,最初为临时委派的行军总 管;唐高宗、武后时期,为了加强边疆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行军总管开始演变成地方大军区军事长官。节度使设置的变化(    )
    A . 目的是增强边疆地区的军事力量 B . 阻碍了唐王朝的进步与发展 C . 促进了唐王朝长治久安 D .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 18. 下图是唐朝前期的疆域图,①到④代表地方管理机构,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 . ①渤海都督府②北庭都督府③安西都督府④安北都督府 B . ①渤海都督府②安北都督府③北庭都督府④安西都督府 C . ①安北都督府②渤海都督府③安西都督府④北庭都督府 D . ①安西都督府②渤海都督府③北庭都督府④安北都督府
  • 19. 下面不属于隋唐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有(    )

    ①通过分散相权达到集权的目的    ②用六部牵制宰相的权力

    ③通过加强相权达到集权的目的    ④取消宰相,加强皇帝权力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③④
  • 20. 唐太宗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主要是因为唐太宗(    )

    ①派兵灭西突厥    ②打败东突厥,威震北方

    ③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④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A . ③④ B . ②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②③
  • 21. 观察下图,这一对峙局面结束于(   )

    A . 公元前 3 世纪末 B . 公元 3 世纪初期 C . 公元 3 世纪末期 D . 公元 6 世纪末期
  • 22.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段话体现了( )
    A . 以民为本思想 B . 重农抑商思想 C . 众生平等思想 D . 农业科技思想
  • 23. 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
    A . 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 B . 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 C . 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 . 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 24. 我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东方文明,科学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下列反映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的有( )

    ①雕版印刷术 ②孙思邈著《唐本草》 ③僧一行算出地球赤道长度 ④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A . ①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25. 《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戍边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 1975 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秦简,按照竹简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被斩首。由此可见(    )
    A . 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接近真相 B . 考古是认知历史的唯一有效途径 C . 历史研究需要通过多方采证 D . 历史真相不可能真正被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20 分)<b ></b>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 214 年),“发诸尝逋(bu)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適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 字昭君赐单于。

    ——《资治通鉴》司马光 卷二十九

    材料二 宏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通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甚至多向的。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根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阴法鲁《中国古代文化史》整理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几种方式。
    2. (2) 材料二中的“宏”是谁?请另举两例材料以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此次改革产生的深远影响。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租庸调制,务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国家完粮;抽出余暇,为国家义务服役;农业社会里的家庭工业,最要的是织丝织麻,国家征收他一部分的赢余,也不为病。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为民制产,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 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公元 780 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说明“租”“调”的内容,并评价“以庸代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并分析两税法的推行产生了哪些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