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0-12-15 浏览次数:145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强恰当的一项是 ( )

    当远离乡村、住进没有炊烟的高楼大厦之后,故乡那魂牵梦萦的炊烟              。一个人想家的时候,不仅仅是想老家熟悉而亲切的人或事, 更会沉湎在家乡特有的炊烟的色调、形态和味道之中。

    A . 不仅仅是故乡浓得化不开的乡魂,更是飘摇在天空的一缕乡情、乡愁 B . 不仅仅是飘摇在天空的一缕乡魂,更是故乡浓得化不开的乡情、乡愁 C . 不仅仅是故乡浓得化不开的乡情、乡愁,更是飘摇在天空的一缕乡魂 D . 不仅仅是飘摇在天空的一缕乡情、乡愁,更是故乡浓得化不开的乡魂
二、基础知识综合
  • 2.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

    “宣纸”作为一个表示纸张的专有名词出现,始于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

    其卷二中云:“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 写。”这种所谓“宣纸”( )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纸张,( )“好事家”“用法蜡之”以后才可用的其他种类的皮纸。

    明朝中叶后,宣纸的原料已非采用青檀皮单一原料,而是和了沙田稻草。由于青檀皮的纤维较长,单一用它作为原料,成纸性质较硬,柔韧性不足,在这种纸上进行书法绘画时,润墨性稍逊,写意性不能得到充分展现。而稻草的维较短,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则增加了成纸的绵柔和书法绘画的润墨。这既是适应写意画逐步成为时代潮流的结果,客观上也缓解了对青檀皮原料的压力,实乃( )之事。

    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 )。经历了上千年岁月,独占天时地利、绝活秘   的宣纸,依然花信尚存,青春不衰。

    1. (1) 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掺(chān)纤(qiān) B . 掺(cān)纤(qiān) C . 掺(chān)纤(xiān) D . 掺(cān)纤(xiān)
    2. (2) 在这段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摹 籍 B . 摹 笈 C . 模    籍 D . 模    笈
    3. (3) 在这段文字括号里依次填入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是    而是    一举两得    妙味 B . 不是    而是    事半功倍    趣味 C . 不是    就是    事半功倍    妙味 D . 不是    就是    一举两得    趣味
    4. (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则增长了成纸的绵柔度和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 B . 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则增加了成纸的绵柔度和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 C . 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则增加了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和成纸的绵柔度。 D . 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则增长了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和成纸的绵柔度。
三、句子默写
  • 3. 根据提示正确默写古诗文原句。
    1. (1)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由写景到论史,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
    2. (2) 李白在《行路难》直接表达执著自信、勇往直前去实现远大抱负的诗句是:
    3. (3) 《长沙过贾谊宅》描绘荒村日暮图象征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表现作者对不合理现实强烈控拆的诗句是:
    4. (4) 《咸阳城东楼》中暗写唐王朝日薄西山、已处于风雨飘摇中的诗句是:
四、语言表达
  • 4. 班级开展尝试创作诗歌活动,下面是一位同学以《阳光》为题创作的小诗,请你读懂诗意后参照前文在横线处仿写一节。

    记得你喜欢阳光,记得你喜欢阳光,

    你曾说过,你曾说过,

    因为它来自天堂;因为顺着它可以看到美好的远方;

    那曾是你拥有的地方,那里有鲜花的芳香,

    可现在,被遗忘在心房,

    也有牛羊走在路上,失去寻找它的方向。

    那片天空任由翱翔。

    既然你如此喜爱阳光,

    请不要忘记,将它当作

    一生的信仰。

五、课外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仲淹,希文,二岁而孤,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节,自仲淹倡之。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遗使循行,未报。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赈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由是知饶州。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不听。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B .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C .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D .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也称之为表字。 B . “诏”亦称诏书,指帝王的文书命令,诏令、诏策也是诏书之意。 C . “罢”在古文中有免除官职之意,表达相同意思的词语还有迁、举、谪。 D . “义庄”是古代中国社会风俗,指宗族中所置的田庄,用以赡族人、固宗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范仲淹幼年丧父,从小有志向节操,他读书勤奋,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B . 范仲淹饱有才学,他通晓《六经》、精通《易》学,学习的人向他请教,他为有疑者答疑解难,不知疲倦。 C . 范仲淹心忧民众疾苦,江、淮、京东等地遇灾,他开仓济民、禁止百姓过多的祭祀、奏请朝廷免除赋税,并向皇帝陈述救治朝政弊端的举措。 D . 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派遣范仲淹前往救援并击溃了敌军,事成后升他为枢密直学士,范仲淹却推辞不肯接受。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

      ②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六、诗歌鉴赏
  • 6. 阅读古诗,完成各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 (1)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诗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字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指诗人的朋友白居易。 B . 首联“凄凉地”和“弃置身”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二十三年”表明被贬谪时间长久。 C . 颔联引用典故,既表现了作者对世态变迁、人事全非的无限怅惘,也蕴含重回久别家乡的欣慰之情。 D . 颈联蕴含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2. (2) 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与后四句形成了鲜明对比,请简要说明。
七、现代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找到自己的“燃”点

    宋威

    ①“超燃”“燃爆了”“燃曲”“燃文”“燃创意”……不知不觉间,“燃”成为流行词。什么是“燃”?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精彩纷呈的电影、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事物,都可喻之为“燃”。

    ②人们欣赏“燃”、点赞“燃”,正因“燃”代表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充满阳光的精气神。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种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的确,相较于通过外在刺激获得短暂的亢奋或一时的热情,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③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生活中,一些人曲解“平淡是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种;一些人自诩“无欲无求”,不重过程、不问结果,在得过且过中沉沦;一些人自以为“聪明绝顶”,偷奸耍滑、华而不实,变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一些人盲信“佛系人生”,凡事“意思意思”就行,失去了进取的意志。种种颓靡状态,皆因心态消极、意志消沉。“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心中揣着一团火,锐气才不会散,脚步才不会停。

    ④实际上,人和万物一样,都有自己的“亮度”。即便是再平凡的个体,也有“燃”起来的可能。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当代愚公”黄大发只是一名普通村支书,却立志“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历时36年,终于带领村民修成了一条绕三重大山、穿三道绝壁的万米水渠。状态的“燃”与否,无关职位高低、权力大小。站稳自己的位置,扛起自身的责任,哪怕只是微光,也能烛照一方。

    ⑤“燃状态”,也并不必然意味着鲜花和掌声。相反,还可能伴随着苦、累、痛,包含着责任、担当、付出。走不出“舒适区”,吃不了苦头,迈不过沟坎,一遇困难挫折便垂头丧气、满腹牢骚,这样的人,是难以葆有持久热情与动力的。不禁想起一部记录真实创业故事的电影《燃点》。影片中,创业者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进发,有的忙到抽不出时间见家人,有的每天睡眠时间少得可怜,有的事业坠入低谷……尽管充满痛苦、迷茫、徘徊,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燃点”,有着为梦想不懈打拼的激情。一个人要想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不正需要这样的奋斗姿态和价值追求吗?

    ⑥哲人有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积极进取、不懈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让自己“燃”起来吧。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2月13日)

    1. (1) 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 (3) 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4. (4) 下面的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放在哪段合适,试说明理由。

      材料:守岛英雄王继才只是一名民兵哨所所长,却坚守开山岛32年,无论刺骨的寒风还是常年的孤独,都不曾让他退却。

  •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茶魂

    民国二十六年冬,芜湖沦陷。日军进占芜城,到处血雨腥风,满目疮痍。

    太平郑氏在长街经营和茂顺茶庄的买卖自然一落千丈,但老板郑爽还是苦苦撑持着。

    黄梅雨绵绵不绝,一如郑爽的心绪。店里的生意几近断绝了,他已差人将妻儿老小送回太平猴坑老家了,那里是新四军的防区。他知道,该来的就要来了。

    店堂里又晦暗了,郑爽放下《茶经》,作起身相迎状。来人完全是一副商人打扮,但一撮仁丹胡煞是刺目。此人正是日军首领田中少佐。

    郑桑客气了!田中少佐径自在八仙桌旁另一边太师椅上坐下,并摘下礼帽。郑爽微微一笑道,将军此来真是轻车简从,诚心可鉴啊!

    田中少佐哈哈大笑道,我们本是同道中人,以茶会友,自当儒雅有礼。

    郑爽点了点头,既然将军是以同道身份诚心而来,在下必当奉若知己。我们还是先听茶,再品茶吧!

    大大的好!田中少佐似乎对郑爽前后态度的转变颇感满意。

    《茶经》云,南方有嘉木,即茶树也。太平猴魁产于终年云遮雾绕之高山,鲜叶集天地之灵气……郑爽如数家珍,滔滔不绝,田中少佐听得一惊一乍,如醉如痴。终于,听得郑爽发话,将军,下面我们可以品茶了。田中大喜。   

    只见郑爽从卧房里捧出两个早放好茶叶的玻璃茶杯,置于八仙桌上,然后以沸水冲泡之,但见杯中茶叶根根直立,舒展成朵,色泽悦目,暗香浮动,整个店堂仿佛霎时浸泡到山野的春光里。

    将军请用茶!太平猴魁将把您带到妙不可言的极乐世界里。

    田中少佐金鱼眼骨碌碌转着,一欠身,说,你的,先用。

    郑爽哈哈大笑起来,将军的武士道精神哪去了?何以这般杯弓蛇影?

    田中少佐脸上红一阵、紫一阵、白一阵,见郑爽连喝几口茶水,浑然无碍,这才同郑爽交换了茶杯,慢条斯理地啜饮起来。

    田中少佐一副极受用的模样,伸出大拇指,迭声称赞,朋友,大大的!贵国茶仙卢仝《七碗茶歌》,尽得其妙啊!日本茶道亦由此而来。

    郑爽陪田中把盏品茗。

    田中突然问,郑桑,猴魁茶再可以卖给皇军了吧?金票大大的有!说着,从贴身口袋里摸出一张照片给郑爽看,我的母亲大人,也特别想喝到中国的猴魁。

    郑爽摇手道,将军,好事不在忙中起,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我说过,先听茶后品茶,同理,先懂茶后卖茶。这是我郑氏祖上定下的规矩!

    田中少佐强压心头不快,到底没有发作,金鱼眼满是狐疑地问,郑桑,你的认为我还不懂茶道?

    郑爽猛地一掼八仙桌角的那本线装书,正色道,早着呢!不能倒背如流、融会贯通《茶经》,焉能奢谈懂茶?!

    田中少佐大冬天竟额头冒出汗来,双手接过《茶经》,郑桑,这本奇书我的寻觅多年,今日才有幸睹其真容。三日后,请郑桑考我!

    几天后,一队荷枪实弹的日军团团围住了和茂顺茶庄。

    汉奸翻译官叫嚣道,姓郑的良心大大地坏了!在书页翻口暗暗涂了氰化钾,田中太君已中毒身亡魂归东瀛了!

    待日本人冲进店堂,只见郑爽气定神闲地俯身八仙桌旁,头戴瓜皮帽,身着青布长衫,正在画一幅墨梅图,题诗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一把东洋刀刺进了郑爽的胸膛,霎时间万千红梅怒放……

    八仙桌角放着一铁盒猴魁,下面压着一纸信笺,漂亮的蝇头小楷:送田中的母亲品尝。她也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受害者!

    《太平县志》载:邑人郑爽巧与日寇周旋,赢得宝贵时间,将库存数千斤太平猴魁茶秘密运往岩寺新四军军部,杀己身以成大义,毁家业而纾国难。

    先人郑爽的遗训被制成牌匾,悬挂在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和茂顺分店里。云:太平猴魁有茶魂,善恶忠奸辨分明。精忠报国何惧死,诚实守信莫乱真。天生尤物净似禅,种茶即种菩提心。勿以怨怼玷美誉,冰清玉洁冠群伦。

    1. (1) 文章首段交代的文字内容有何作用?
    2. (2) 下面语句对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有何表现作用?

      田中少佐金鱼眼骨碌碌转着,一欠身,说,你的,先用。

    3. (3)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
    4. (4) 小说的结尾引用郑爽的遗训,有何作用?
  • 9. 阅读下面名著节选内容,完成各题。

    那大王推开房门,见里面黑洞洞地。大王道:“你看,我那丈人是个做家的人;房里也不点盏灯,由我那夫人黑地里坐地。明日叫小喽罗山寨里扛一桶好油来与他点。”

    鲁智深坐在帐子里,都听得,忍住笑,不做一声。那大王摸进房中,叫道:“娘子,你如何不出来接我?你休要怕羞,我明日要你做压寨夫人。”一头叫娘子,一头摸来摸去;一摸摸着销金帐子,便揭起来,探一支手入去摸时,摸着鲁智深的肚皮;被鲁智深就势劈头巾角揪住,一按按将下床来。那大王却挣扎。鲁智深右手捏起拳头,骂一声:“直娘贼!”连耳根带脖子只一拳。

    那大王叫一声道:“甚么便打老公!”鲁智深喝道:“教你认得老婆!”拖倒在床边,拳头脚尖一齐上,打得大王叫“救人!”

    刘太公惊得呆了;只道这早晚说因缘劝那大王,却听得里面叫救人。太公慌忙把着灯烛,引了小喽罗,一齐抢将入来。众人灯下打一看时,只见一个胖大和尚,赤条条不着一丝,骑翻大王在床面前打。为头的小喽罗叫道:“你众人都来救大王!”众小喽罗一齐拖枪拴棒入来救时,鲁智深见了,撇下大王,床边绰了禅杖,着地打将起来。

    1. (1) 结合你平时对原著的阅读,以下情节内容与鲁智深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
      A . 倒拔垂杨柳 B . 火烧瓦罐寺 C . 大闹飞云浦 D . 单打二龙山
    2. (2) 此选段内容节选回目为“花和尚大闹桃花村”,原著中还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内容,从这两章节内容中你可以看到鲁智深怎样的性格特点?
    3. (3) 鲁智深的师傅曾给他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是何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八、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每一间屋子里都有一个角落,那里也许摆放着温馨的照片、儿时的玩具,满满的,填满了我们一段段美好的回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角落,那里存着一些往事,住着 一些人,暖暖的,温暖了我们一段段成长的历程……世界处处有角落,每一个角落,都 有各自的精彩。

    请以《角落的     ▲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左右的文章。先把文题补充完整, 然后作文。可以写你的经历、感悟、认识等,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得套作,不可 抄袭,文中不可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