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一...

更新时间:2021-01-21 浏览次数:16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 1. 据记载,周武王克商后,分(弟)鲁公以“殷民六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分(弟)康叔以“殷民七族”;分(弟)唐叔以“怀姓九宗”。西周此举(    )
    A . 消除了王室与商朝旧族的矛盾 B . 加强了中央对各地的垂直管理 C . 开创了天下为家的政治局面 D . 凸显了宗法血缘的政治意义
  • 2. 下表所示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王朝用人制度的历史叙述。据此可以推断的历史结论是,西周(    )
    A . 笼络贵族以稳固统治 B . 官吏选用局限于贵族 C . 世卿制并未严格实施 D . 严格控制官吏选用权
  • 3. 《左传》中有“楚王问鼎之大小轻重”的记载,《战国策》等书也有齐、秦等国试图从周天子手中夺鼎的记录。上述记载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    )
    A . 贵族政治难以为继 B . 西周王室权威动摇 C . 诸侯纷争局面形成 D . 分封体制走向瓦解
  • 4. 史载,春秋时期,当其他诸侯各国基本上仍推行“亲亲尊尊”的国策时,晋国开始把一些亲信或建立过功勋的异姓贵族吸收到国家政治集团中。这一变动(    )
    A . 有利于巩固晋国的统治 B . 是对官僚政治的冲击 C . 严重挑战了周王室的权威 D . 使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 5. 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赵国的十三位宰相中,有三位是公子,两位与其他国家的王室有联系,剩下的八位明显与王室无关;秦国的十八位宰相中,其中有十三位是平民出身;魏国十八位宰相的背景较为复杂,但其中至少有九位属寒微之士。据此可推知,战国时期(    )
    A . 官僚政治得以确立 B . 丞相成为百官之首 C . 宗法制度已被废除 D . 世官制受到了冲击
  • 6. 战国时期,秦国的廷议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是其他诸侯国所无法比拟的,也正是如此,廷议制度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使其能获取最大的政治利益。可以说,廷议制度是秦统一的一项重要的制度保证。这表明廷议(    )
    A . 激发了各级官员的主动性 B . 增强了治国政策的可行性 C . 实现了皇帝对决策的掌控 D . 体现了集体决策的民主性
  • 7. “文法吏”是战国以来随着官僚制度的建立而形成的一种官僚类型。秦朝时,中央和地方各级“文法吏”在任职前,都需经过严格的文书、法律训练,其主要目的是(    )
    A . 加强法家理念的宣传 B . 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 C . 形成依法行政的氛围 D . 保障中央政令的贯彻
  • 8. 秦朝建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设置监御史,“掌监郡”,直接受御史大夫的节制。如此规定旨在(    )
    A . 凸显御史权威 B . 扩大御史职责 C . 强化君主专制 D . 加强中央集权
  • 9. 汉代以“右”为尊,武帝时就曾有“左官罪”,对私自到诸侯国任职的官吏予以惩罚。可见,“左官罪”折射出(    )
    A . 守内虚外原则 B . 孤立诸侯意识 C . 援法人礼思想 D . 规范行政要求
  • 10. 隋炀帝“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每年二月乘轺巡郡县,十月人奏”,并制定“六察之法”。其监察的对象是地方上所有品官以上的官员。这表明隋炀帝(    )
    A . 对控制地方和稳定政局的关注 B . 旨在结束分裂,维护国家大一统 C . 打击豪强地主以保障吏治清明 D . 加强了中央监察机构的职能
  • 11. 唐代,科举考试合格者,还需经过吏部考核后才能任官。宋代,科举考试合格者即可直接任官。这一变化(    )
    A . 反映了科举程序的完善 B . 体现了政府人才观的变化 C . 体现出官僚政治的发展 D . 导致了宋代冗官冗兵现象
  • 12. 唐时期,监察御史由尚书省负责选任。北宋时期,“宰执勿得进用台官(御史台官员)”,宰相不能荐举“台谏(御史台官员)”“当出(皇帝)亲擢”。这一调整反映出北宋(    )
    A . 监察官的素质要高于前代 B . 分化官僚权力以加强皇权 C . 宰辅集体领导制遭到破坏 D . 扩大监察职权以削弱相权
  • 13. 宋代在府州之上增加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路一级各司负责州县以上所有的行政事务,互不统属,各自对上级负责。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 完善地方行政区划 B . 根除藩镇割据 C .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 . 强化中央权威
  • 14. 发解试是宋代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级考试,士子们只有通过发解试才有资格参加省试。同时,每个地区参加省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所示是宋代部分地区参试的情况。这可以用于说明宋代(    )
    A . 开始把选官权收归朝廷 B . 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 C .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D . 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
  • 15.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制定了封建诸王国邑及官属之制。到1381年,他又规定,王府官吏“任满黜陟,取自上裁”。这反映出明初政治发展的趋势是(    )
    A . 宗亲藩国日益增多 B . 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C . 中枢体制趋于简化 D . 皇权专制得到强化
  • 16. 明朝嘉靖年间(1522 ~ 1566年),很多内阁大臣以绝对逢迎皇帝来固宠,他们地位的提高、权势的扩大,都以对君主完全依附为前提。其主要原因在于(    )
    A . 内阁始终没有实际权力 B . 内阁首辅可参与国家决策 C .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D .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
  • 17. 战争造成雅典公民人数的减少,战后因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第三、第四等级公民的经济地位日益恶化。他们有的终日为工作、糊口而奔波,有的则变成穷光蛋到处寻事生乱,甚至成为企图推翻合法政府实行独裁统治的野心家的工具。雅典公民的这种状况(    )
    A . 说明战争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B . 说明民主政治阻碍了经济发展 C . 折射出民主政治隐藏着危机 D . 反映出私有制葬送了民主政治
  • 18. 陶片放逐法的实施需两次公民大会的投票:第一次投票决定这一年是否要启用该法,如多数人认为应当启用,则召开第二次公民大会来决定所要放逐的人选。第二次会议召开当日,投票者将被放逐之人的名字刻在陶片上,交到各自部落的投票处。这体现了古代雅典人(    )
    A . 重视对城邦民主的维护 B . 对当权者缺乏起码的信任 C . 重视调和公民内部矛盾 D . 具有强烈的城邦参与意识
  • 19. 古希腊时期,民众面临的现实问题是需要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取每天的口粮,所以他们即便被当选为政府官员,也很难全心全意地从事公职。为此(    )
    A . 梭伦废除债务奴隶制,动摇旧氏族世袭特权 B . 雅典通过多次改革力图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 C . 克利斯提尼组建地区部落以扩大公民的参政权 D . 伯里克利向公民发放工资,注重培养他们的城邦意识
  • 20. “陶片放逐法”是古代雅典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以及极具社会威望、广受欢迎、最有可能成为僭主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予以政治放逐。这一做法(    )
    A . 说明政治体制弊端已逐渐暴露 B . 使雅典民众权益得到制度保障 C . 一定程度维护了民主政治 D . 铲除了贵族寡头对政治的控制
  • 21. 古代罗马设立的外事裁判官,其职责是根据诚信标准处理罗马市民与外书人及外来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据此可知,外事裁判官的设立(    )
    A . 维护了罗马公民的权益 B . 规范了法律诉讼程序 C . 扩大了法律的适用范围 D . 促进了法律形式完善
  • 22. 罗马法规定,如果法官本人确实在任职期间贪污公款,那么他被处以死刑之罪。不仅他们,而且对这种行为提供帮助的人,或明知金钱为贪污所得仍然接受的人,也会被处以死刑。这一规定(    )
    A . 调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纠纷 B . 打击范围大,带有时代局限性 C . 杜绝了公职人员滥用权力 D . 有助于司法的相对公正
  • 23. 公元前462年,罗马护民官针对执政官治权的擅断提出控告,要求创设“有关执政官治权法律的五人起草委员会”:公元前454年后,护民官提出“开始起草法律”的要求。可见,当时罗马平民的斗争诉求是(    )
    A . 反对贵族随意解释法律 B . 制定体现平民利益的法律 C . 要求掌握国家的立法权 D . 扩大护民官的法律监督权
  • 24. 意大利法学家登特列夫指出:如果没有自然法,意大利半岛上一个农民小共同体的渺小法律,绝不可能演变成后来国际闻名的普遍法律。这说明罗马法(    )
    A . 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B . 值得世界各国立法借鉴 C . 伴随着对外扩张而调整 D . 推动了罗马社会的转型
  • 25. 孟德斯鸠认为,“罗马对于后世的遗惠是政治和法律”,而法律又是“欧洲法制的基础”。这说明罗马法(    )
    A . 影响了近代欧洲的发展进程 B . 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C . 构成了西方文明的最初基础 D . 注重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宋代开始,一些官僚士大夫以复兴宗族制度为己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范仲淹,他于皇祐二年(1050年)用自己的官俸在苏州买下田产,建立义庄,用每年所得租米赡养族人,同时还开设供族人居住的义宅和供族人学习的义学,并幕修族谱:

    除了士大夫重建宗族制度的实践外,宋代一些学者还对宗族制度进行理论探索,其中张栽和朱熹最为典型。在《宗法》一文中,张栽主张将“收宗族”“明谱系”“管摄天下人心”连在一起,而朱熹则将宗法制度的说教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他提倡孝道,并把孝睦引申到三纲五常,同时主张建祠堂、置祭田,祭祀的对象是高、曾、祖、祢四代祖先,墓祭的对象则是始祖、先祖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二:到嘉靖以后,随着社会风气由俭入奢,违礼逾制现象增多,而国家基层控制体制的逐渐松弛,促使宗族的组织化和政治化。……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代家庙祭祖制的改革,允许百姓冬至日祭祀始祖、先祖,为宗族的民众化提供了契机,嗣后民间掀起了大建祠堂、祭祀始祖的热潮。以祠堂为标志的宗族制度得到大面积推广,宗族组织成为普遍的基层社会组织,并在维护家族伦理、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时期宗族基层治理出现的新变化,并简要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期以后宗族基层管理的特征。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有雅典公民都可参加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选举或者被选举为国家公职人员,直接控制、行使或监督国家权力。城邦的一切官员,绝大多数由机会均等的抽签方式选出,任期一般以一年为限,不得连任。根据平等选举制和短期任期制可以计算出,雅典公民中的三分之一有机会被选入议事会。所以说,作为国家主人的雅典公民,无须通过任何中间环节,就可以“不间断地直接参与行使权力”。

    ——摘编自程汉大《雅典宪政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材料二:古代雅典民主精神及形式,在历经了近两千年之后,仍部分地保存于西方近代民主政治之中。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是雅典最主要的民主机构,分别拥有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虽其权力还有部分交叉,但“制衡”的轮廓非常明确。雅典对事务的决策以多数人的意愿为取向,“多数人的意志就是正义”雅典民主伊始,法律就规定国家公职人员通过民主选举产生。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沉睡千余年的分权思想得到复苏,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和构建新型国家机器的重要指导思想掌权后的资产阶级制定法律,规定了决定法案和决议是否有效的法定人数,把法定人数确定为全体议员的半数以上,多数的决策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自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凡属所在国公民,均可参加选举,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摘编自蒋云芳、胡长林《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民主精神对近代西方的影响。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我国就初步建立了考课官吏的制度。秦汉时,考课官吏重外官、轻内官,既有“郡国上计”,又有“六条”刺察,还没有形成以才、守、政、年为考核内容的完整规范。而继考课之后的赏罚,多取决于皇帝。考核权的行使,或由丞相,或由三公。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综论》

    材料二:唐朝考课之法见于《唐六典》按唐制,任何人一经入仕,不论身份和地位,都须参加考课。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尚书省考功司负责考核四品以下官吏,三品以上高官由皇帝亲自考核。考课制按其不同职责来实际考核官吏治绩,即“四善二十七最”。“四善”重在对官员品德操行的要求,“二十七最”是对不同职责的官员提出的具体才能标准。

    摘编自宿志玉《唐代官吏考课制度》等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考课制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考课制发展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