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中学2019年—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0-12-23 浏览次数:171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liàng)  抖(sǒu)   祷告      候咙 B . 斜(jí)     分(zhí)   一刹那    静谧 C . (kuǎng)  啬(lìng)  拙拙逼人  发髻 D . 蓄(zhù)    清(chéng)   莅临      憔悴
  •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狂风席来,电线杆子立马被拦腰截断,乌云卷来,大雨像瀑布一样淅淅沥沥下起来了。 B . 临近春节的时候,我们县里的麻将馆、赌博厅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大街小巷。 C . 此刻,他咄咄逼人的话语气得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D . 大火刚着起来,敌人就锐不可当的从面八方的围起了这间小破屋,有人推倒了老人,有人把小孩子举过头顶就要扔到崖下。
  •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B . 写文章语言要精练,一定要把不必要的啰嗦话统统删去。 C . 经过开展机动车使用乙醇汽油的活动,会昌县城的空气更加清新。 D . 秋天的会昌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
  • 4.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部小说采用日记体形式,讲述一个叫恩利科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

    ②在意大利,《爱的教育》一直是孩子们的必读书。

    ③小说还记录了老师和家长对孩子们的教育和启示。

    ④在漫长的岁月里,它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可以说,这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

    ⑤《爱的教育》原名《心》,是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为九至十三岁的孩子创作的一部小说。

    A . ⑤②①③④ B . ②⑤①③④ C . ⑤③④①② D . ②⑤③①④
  • 5. 七(16)班小明同学上语文课不认真听讲,还影响同学学习,李老师用最和缓的语气批评了他,让他改正错误。你认为下面哪一位应该是李老师批评的话语(    )
    A . 上课讲闲话做小动作,难道你这样的行为是对的吗? B . 上课讲闲话做小动作,你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 C . 上课讲闲话做小动作,你这样的行为不能不说是错误的。 D . 上课讲闲话做小动作,你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
  • 6.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沿(sù)    藻(xìng)   飞其间(shù)  其奇者(yǔ) B . (tuān)  然(yàn)    夕日欲(tuí)  引凄异(zhǔ) C . (qǐn)   竹(bǎi)    无与乐(wéi)  鸢飞天(lì) D . 碧(piǎo)  霜(dàn)    互相轩(miǎo)  千不穷(zhuǎn)
  • 7. 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鸢飞天者(鸟叫) 不见月(日光,这里指太阳) B . 至于夏水陵(冲上、漫上) 属凄异(延长) C . 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徙倚欲何依(徘徊) D . 竞跃(指水中潜游的鱼)  乘御风(飞奔的马)
  • 8.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 .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 . 蝉则千转不穷 D . 属国过居延
  • 9.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 . 自非亭午/夜分 C .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 .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10.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野望》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绩,号东皋子。首句“东皋薄暮望”中,“东皋”即诗人自己。 B . 《黄鹤楼》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崔颢,李白曾评价“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C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居延”在这里并非实指,是用来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D . 《钱塘湖春行》的作者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
二、句子默写
  • 11. 古诗文默写
    1. (1) 不见曦月。
    2. (2) 《使至塞上》被誉为独绝千古的两句
    3. (3) 自康乐以来,
    4. (4) 《钱塘湖春行》作者直抒胸臆流连忘返的两句
    5. (5) ,猿则百叫无绝。
三、语言表达
  • 12.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在我国文学史上,唐诗流传数量最多、影响最广。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唐之前,也有《离骚》等优秀诗作,但诗的语言过于文人化,口语化程度不高,能被完整记住、广为流传的名篇名句却不多。唐代诗歌语言出现了一个巨大变化,诗歌的平民化和口语化程度大大改善。朗朗上口,易记易背。唐诗流传甚广,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_____.唐诗中多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等格律诗。格律化的运用,大大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便于记诵。因此,唐诗流传既多且广,至今不衰。

    1. (1) 材料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2. (2) 在上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四、综合性学习
  • 13. 给下面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30字)

    河南日报2019年5月9日讯  “传民族薪火、展中原风采”。5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火种采集仪式在郑州登封观星台举行。上午11时,火种采集仪式正式开始,手持采火棒的火种采集使者从观星台顶端楼梯缓缓走向采火器,来自全国不同民族的56名小歌手身着各民族盛装,诵唱《二十四节气歌》,礼赞先贤智慧。以火种采集仪式为标志,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帷幕全面拉开。

五、名著阅读
  • 14.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
    1. (1) 填空:

      ①这是一部作品

      ②作者是美国记者

      ③为了在国统区出版方便曾易名

    2. (2) 问答:书名有什么含义呢?
六、现代文阅读
  • 15. 现代文阅读

    父亲的画面       刘墉

    ①生的旅途上,父亲只陪我度过最初的九年,但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却留下非常深刻的画面,清晰到即使在32年后的今天,父亲的音容仍仿佛在眼前。我甚至觉得父亲成为我童年的代名词,从他逝去,我就失去了天真的童年。

    ②记得最早,甚至可能是两三岁的记忆中,父亲是我的溜滑梯,每天下班才进门,就伸直双腿,让我一遍又一遍地爬上膝头,再顺着他的腿溜到地下。母亲常怨父亲宠坏了我,没有一条西装裤不被磨得起毛。

    ③父亲的怀抱也是可爱的游乐场,尤其是寒冷的冬天,他常把我藏在皮袄宽大的两襟之间,我记得很清楚,那里面有着银白色的长毛,很软,也很暖,尤其是他抱着我来回走动的时候,使我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我一生中真正有“独子”的感觉,就是在那个时候。

    ④父亲宠我,甚至有些溺爱。他总专程到衡阳路为我买纯丝的汗衫,说这样才不致伤到我幼嫩的肌肤。在我四五岁的时候,突然不再生产这种丝制的内衣。当父亲看看我初次穿上棉质的汗衫时,流露出一片心疼的目光,直问我扎不扎?当时我明明觉得非常舒服,却因为他的眼神,故意装作有些不对劲的样子。

    ⑤母亲一直到今天,还常说我小时候会装,她只要轻轻打我一下,我就抽搐个不停,且装作上不来气的样子,害得父亲跟她大吵。

    ⑥我爱夜晚的角铃,在淡淡姜花的香气中,随着沁凉的晚风,轻轻叩响。那时风吹过长长的钓丝,加上粼粼水波震动所发出的吟唱;似乎很近,又像是从遥远的水面传来。尤其当我躲在父亲怀里将睡未睡之际,那幽幽的鱼铃,是催眠的歌声。

    ⑦当然父亲也是我枕边故事的述说者,只是我从来不曾听过完整的故事。一方面因为我总是很快地入梦,一方面由于他的故事都是从随手看过的武侠小说里摘出的片段。也正因此,在我的童年记忆中,“踏雪无痕”和“浪里白条”,比白雪公主的印象更深刻。

    ⑧真正的白雪公主,是从父亲买的《儿童乐园》里读到的,那时候还不易买这种香港出版的图画书,但父亲总会千方百计地弄到。尤其是当我获得小学一年级演讲比赛冠军时,他高兴地从海外买回一大箱立体书,每页翻开都有许多小人和小动物站起来。虽然这些书随着我13岁时的一场火灾烧了,我却始终记得其中的画面。甚至那涂色的方法,也影响了我学生时期的绘画作品。

    ⑨父亲不擅画,但是很会写字,他常说些“指实掌虚”、“眼观鼻、鼻观心”这类的话,还买了成叠的描红簿子,把着我的小手,一笔一笔地描。直到他逝世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每当我练毛笔字,都觉得有个父亲的人影,站在我的身后……

    ⑩父亲有我时已经是40多岁,但是一直到他51岁过世,头上连一根白发都没有。他的照片至今仍挂在母亲的床头。82岁的老母,常仰着脸,盯着他的照片说:“怎么愈看愈不对劲儿!那么年轻,不像丈夫,倒像儿子了!”然后她总是转过身来对我说:“要不是你爸爸早死,只怕你也成不了气候,不知被宠成什么样子!”

    ⑪是的,在我记忆中,不曾听过父亲的半句叱责,也从未见过他不悦的表情。尤其记得有一次蚊子叮他,父亲明明发现了,却一直等到蚊子吸足了血,才打。母亲说:“看到了还不打?哪儿有这样的人?”“等它吸饱了,飞不动了,才打得到。”父亲笑着说:“打到了它才不会再去叮我儿子!”32年了,直到今天,每当我被蚊子叮到,总会想到我那慈祥的父亲,听到啪的一声,也清清晰晰地看见他左臂上被打死的蚊子,和殷红的血迹……

    1. (1) 文章描绘了多幅“父亲的画面”,请选出给你印象最深的四幅加以概括。
    2. (2) 从第(10)段划线句写的都是母亲的话,你认为有必要吗,请说出理由。
    3. (3) 第(4)段中“当父亲看看我初次穿上棉质的汗衫时,流露出一片心疼的目光,直问我扎不扎?当时我明明觉得非常舒服,却因为他的眼神,故意装作有些不得劲的样子。”属于什么描写?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 (4) 在第(10)段中,母亲对“我”说:“要不是你爸爸早死,只怕你也成不了气候,不知被宠成什么样子!”你同不同意母亲的话?请简要说明理由。
  • 16. 阅读

        我的暖,一寸长

    1)     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

    2)     他隔着车窗,朝我弯弯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3)     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4)     我一听,就有点蒙。

    5)     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

    6)     “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7)     “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8)     “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有芥蒂。

    9)     “不不不,”他把头摇的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坐,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10)   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

    11)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句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车前的车牌望了一眼。

    12)   第二天,他准时到了学校门口。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13)   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放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了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喊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他递了根廉价香烟给我,便带着孩子匆匆离开了。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14)   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又遇上他,他才告诉了我答案。

    15)   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一些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里因此出现了阴影。

    16)   “其实俺明白,大多数城里人也像您一样,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孩子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孩子,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

    17)    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他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长的长度。

    18)“一寸长的暖”!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就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又被它的深沉!

    1. (1) 文中的“他”为孩子做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2) 文章第(1)段使用了人物描写的哪种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 (3)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4. (4) 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七、对比阅读
  • 17.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 (1) 解释加点字

      ①遂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怀民亦寝。

      ③吾在

      ④卒其城。

    2. (2) 划分朗读节奏,两处。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 (3) 翻译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4. (4) 理解课文

      (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八、诗歌鉴赏
  • 18. 古诗鉴赏

    黄 鹤 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 (2) 请合理想象,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一情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