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金色联盟-百校联考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0-11-05 浏览次数:211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其中《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这些诗句(    )

    ①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②揭露了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现实

    ③表现对社会不公及黑暗腐败现象的忧虑和不满情绪  ④体现了质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 “其制,当选湍流之侧,架木立铀,作二卧轮。用水激下轮,则上轮所用弦通缴轮前旋鼓,棹枝一侧随转。其棹枝所贯行桄而推挽卧铀左右攀耳,以及排前直木,则排随来去,揙冶甚速,过于人力。”该发明(   )
    A . 是东汉太守杜诗所创制的水利鼓风装置 B . 明清时广泛应用于冶金和制陶等行业 C .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提供了证据 D . 使煤炭的能源效用因自然力充分发挥
  • 3. 唐太宗曾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书门下两省分权削弱了专制皇权  ②中书出令门下封驳易导致相互扯皮

    ③中书门下两省相互责难影响了效能  ④反映了唐代设立“政事堂”的必要性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4.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考诸作者高度评价的古代王朝,手工业、商业、文学艺术精彩纷呈,下列描述出现于该历史时期的有(    )
    A .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 .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C . 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D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5. 明朝改革家张居正指出“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延续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B . 力图打击富商抑制土地兼并 C . 主张农业与商业相互资益 D . 主张采取重商主义政策
  • 6. 京剧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下列关于京剧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 . 其基础是源流行于安徽一带的徽戏和汉族地区的汉戏 B . 其逐渐形成时期正是西方浪漫主义音乐流行之时 C . 第一次由电影来表现其唱腔魅力的是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段 D . “八亿人口八个戏”反映了京剧艺术的再次全面繁荣
  • 7. 下边文字内容节选自一则民间收藏的清代圣旨。若其为真,则对该圣旨的撰拟机构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 . 无首席长官,授成员为“某某殿(阁)大学士” B . 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初由地位较低者当班入值 C . 地处内廷,位于在太和门外、养心殿之北侧 D .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 8. 中英《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这一规定 (    )
    A . 有利于东印度公司对“公行”的竞争 B . 有利于广州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C . 事实上宣告了中国闭关政策的破产 D . 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海关推行“自由贸易”
  • 9. 有学者指出,近代中国受西方影响是分层的,“外层带”是西方冲击的直接产物,“中层带”是西方催化或赋予某种形式与方向的古老又全新的历史现象,“内层带”是未受西方文明感染的。根据该学者的观点,考诸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下列各项中基本属于“外层带”的是 (    )
    A . 电影 B . 电视 C . 婚礼 D . 祠堂
  • 10. 1912—1922年,中国的纺织业获得巨大发展,新兴的纺织业中心涌现。其中新兴的纺织业中心包括(    )

    ①杭州  ②天津  ③青岛  ④武汉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1.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有人评价他是中国的伏尔泰、大东亚地区的杰斐逊。作出这种评价的依据有 (    )

    ①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②提出了三民主义

    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以俄为师,创立黄埔军校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2. 据《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一书统计,国民政府指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与日军进行大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规模战斗3.89万余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同时也付出了322万余人的重大伤亡。这说明 (    )
    A . 中华抗日开启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B . 全民族抗战是中国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C . 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D . 国民政府为配合世界反法西斯战略作出了巨大牺牲
  • 13. “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这是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的工地中流行的一首催人奋进的曲子。该史料可以说明 (    )
    A .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B . 新兴力量的崛起——东方巨龙的腾飞 C .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D .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
  • 14. 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则材料反映的时间可能是 (    )
    A . 1978年 B . 1985年 C . 1993年 D . 2002年
  • 15. 《罗马法大全》中,对罗马法进行了分类 (    )

    ①ius civile——它表现了一个特定共同体的利益

    ②ius gentium——人们为了便于互相往来而制定的法律

    ③ius naturale——它相当于“永远的善与公正的事物”。对这段材料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A . ius civile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 B . ius gentium促进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C . ius naturale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D . 以上三者均是仅适用于奴隶制的法律条文
  • 16. 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他的许多作品遍布于著名的教堂。其中下列对应准确的一项是 ( )

    ①帕特农神庙——雅典娜女神像  ②西斯廷小教堂——《最后的审判》壁画

    ③圣彼得大教堂——《哀悼基督》雕塑  ④乌菲齐博物馆——《天使》画作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17. 有学者写道:“他们不会对别人死心塌地,因为他们只忠于自己的理智;他们批判权威,主要是针对权贵。……他们关心政府的无意义行为和社会弊端;在他们眼里,基督教所宣扬的教义简直就是荒谬无比。他们改变了欧洲的人文气候。”这里的“他们”的代表思想是 (    )
    A .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 《圣经》代表着理性,代表着思想自由 C . 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 D .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 18. 某宪法赋予总统有较长任期,并拥有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极大行政权,但总统提出的法案都必须经过政府部门部长的签字,而部长则对立法机构(参议院)负责。据此判断,该宪法是 (    )
    A . 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B . 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C . 是保皇派和共和派相互妥协的产物 D . 确立了德意志帝国的基本原则
  • 19. 当代历史学家余伟民、郑寅达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中提到:“法国要追逐的目标和手段,比英国更为偏狭和近视,除了分享德国的殖民地和奥斯曼帝国的属地外,主要是企图独揽欧洲大陆的霸权。为此,它要通过¨¨等办法,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使之永远降为二等国。”该文字中¨¨部分文字应该包括 (    )

    ①领土上肢解  ②经济上榨取  ③外交上孤立  ④军事上限制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
  • 20. 下图是一幅苏联海报。列宁身旁左右是农民和工人,举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旗帜。在他背后,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海报的主题可能是庆祝 (    )

    A . 苏维埃政权巩固 B . 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 C . 农业集体化完成 D . 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就
  • 21. 历史的语言有“史料”、“史实”、“史论”之分,有的偏向于“事实”,有的偏向于“观点”。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的陈述中,其中属于更偏向于“事实”的一项是 (    )
    A . 政治领袖本应该解决经济危机 B . 《公平劳动标准法》是罗斯福为缓和劳资矛盾的一项改革成果 C . 罗斯福修建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D . 罗斯福用“炉边谈话”的形式向人民解释新政
  • 22. 对导致下表数据变化的重要原因分析最确切的一组是 (    )

    (说明:1936年台湾出入口贸易包括于日本以内,1947年,日本对华贸易不包括台湾)

    A . 两极对峙;西欧的衰落 B . 德、日的投降;中美新商约签订 C . 西欧的衰落;苏联崛起 D . 德、日的投降;国共内战的爆发
  • 23. 二战后,英国工党政府实施自称“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改革,推进强制保险,受保者在失业、退休、怀孕、工伤和患病时均可申请补助,使工人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些做法 (    )
    A . 确立了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B . 移植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C . 兑现了“伟大社会”的承诺 D . 有利于其扩大国内消费市场
  • 24. “当其他人在编写游戏规则时,一个外向型的中国绝不能袖手旁观。一个拥有越来越重要出口利益的中国绝不能没有可靠地、更多地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而这种可靠性只能在多边体制中才能找到”经过15年的努力中国加入了该“多边体制”,它的如图标是 (    )
    A . B . C . D .
  • 25. 某科学著作阐述了这样的基本原理:在加速运动系统里的惯性力,可以运用到时空中的各种物体运动上。这一著作应该是 (    )
    A . 《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 B . 《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 C . 《论物体的电动力学》 D . 《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二、材料分析题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国还存在一种“另类”的乡村政权,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红色苏维埃政权。中国的苏维埃政权虽然始终在农村,来源却很洋气,是直接从苏俄引进的……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人民版必修一教科书“材料阅读与思考”张鸣《红色的个案——苏维埃乡村追求》材料

    材料二 

    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大事记1979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执政;1980年里根入主白宫,共和党执政。英国保守党、美国共和党执政理念相近,在经济上均强调自由主义。

    70年代末,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劳动密集型企业趋向饱和,进入八十年代,加工制造业逐渐向我国大规模转移。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据人民版必修教材等

    1. (1) 观察材料一中的地图,写出图中革命根据地的时空要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革命根据地局面形成的伟大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中的地图,概述我国八十年代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取得上述成绩的原因。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

    ——(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的命运》

    材料二  1918年1月,身处法国北部战壕的士兵开始染上一种特别强大的流感,俗称“西班牙流感”,数千人因此丧生。当时的战场前线,背后是全球有史以来最有效率的供应网络:士兵和弹药从英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大批涌来,石油来自中东,谷物和牛肉来自阿根廷,橡胶来自马来西亚,铜来自刚果。而相应的,这些地方都受到了西班牙流感侵袭。短短几个月内,大约5亿人(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染上了病毒。…。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次流感就夺走了大约5000万到1亿人的生命。相较之下,从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是4000万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

    1. (1) 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这种现象对跨洲人种交流的影响。
    2. (2) 阅读材料二,“西班牙流感”的流行反映了当时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简要分析推动这一趋势的历史条件。
  • 28. 探求事物发展之规律,需要回到原点,并在其延续与变迁中时时考量其“初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儒学发展示意图

    材料三  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王朝统治时间)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对道德和政治关系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思想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得到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2. (2) 思想的创新和政治的支持才使该思想成为主流,按“思想家——统治者”的思路概述儒学在材料二示意图中“b”段和“d”段出现高峰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简述其历史意义。
  • 29. 意大利是欧洲的重要国家,在世界近现代史上留下了独特的身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但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罗马法以其法理精深,体系完备著称于世。…如果离开了古代罗马发达的商品经济,罗马法要达到如此发达之程度,那是不可想象的。罗马共和国末年,自然法的思想从希腊传入罗马。西塞罗把自然法思想加以通俗化、理论化,使之成为具有影响深远的罗马法的理论基础。罗马也就成为了世界上最懂得使用法律为自己意图服务的民族。罗马皇帝认识到,其统治不仅仅靠武力,还要靠法律来维护。

    ——摘自谭建华《罗马法发达之成因探析》

    材料二  佛罗伦萨大教堂的新建筑是商业和手工业行会从贵族手中夺取了政权以后,作为共和政体的纪念碑而建造的,在当时是一直萦绕于市民心中的世纪工程。……而黑死病在意大利蔓延,既给人们带来恐慌,也促使人们反省:不只瘟疫造成死亡,长久以来在宗教束缚中麻木生活,活着也形同于死亡。在死神笼罩的黑暗中,新建筑的样式和内饰得为人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布鲁内列斯奇理解同胞们的这种心思,更深知只有在古典建筑艺术上推陈出新,才能建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建筑。为了设计穹顶,他到罗马逗留几年,潜心钻研。回到佛罗伦萨后,布鲁内列斯奇提出了一个完美的设计方案,使穹顶的建造既有大胆创新的科学根据又有和谐共生的艺术之美。1420年,动工新建,布鲁内列斯奇亲自领导了整个施工过程。布鲁内列斯奇逝世以后他的墓被恭敬地建在主教堂的地下室里。

    ——据据:(美)威廉.H.麦克尼尔《瘟疫与人》、(英)大卫·沃特金《西方建筑史》等整理

    材料三  1943年7月9日晚,随着一个军事行动开始实施,墨索里尼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也随之走向破产……“罗马梦魇”逐渐消退。1951—1962年,国家工业化以意大利历史任何一个阶段均无法与之比拟的速度发展,其增长率名列欧洲前列。到1962年,意大利人均生产增长率为5.6%,仅低于德国,超过任何西欧国家,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奇迹”。

    ——摘编自瓦莱里奥·卡斯特罗诺沃《意大利经济史:从统一到今天》

    1. (1) 概述罗马法的发展历程,根据材料一分析其“到如此发达之程度”的原因。
    2. (2) 材料二就佛罗伦萨大教堂这一建筑的价值提供了两种观点:①总体上是认为“为人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②其穹顶体现“既有大胆创新的科学根据又有和谐共生的艺术之美”。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阐明你的理由。
    3. (3) 根据材料三写出该军事行动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战后意大利创造经济“发展的奇迹”的因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