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三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08 古诗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10-18 浏览次数:478 类型:复习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
  • 1.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我后行。

    【注】①汝:你。

    1. (1) 古文中写到放风筝是在什么季节?(    )
      A . 春天 B . 秋天
    2. (2) 文中写到有几个人在放风筝?(    )
      A . 2 B . 3
    3. (3) 他们在哪儿放风筝?(    )
      A . 操场上 B . 草地上
  • 2.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融七岁时,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________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________,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注】①值:遇,遇到。②盈:满。③置:放置,摆放。④遂:于是,就。⑤故:缘故,原因。⑥从容:不慌不忙,悠闲舒缓。⑦道:道理。

    1. (1) 把古文中的词语和意思用线连起来。

      ①尊老敬长      A.每个人都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

      ②宾客盈门      B.唯独自己的是最小的。

      ③唯己独小      C.尊敬老人和比自己年长的人。

      ④各得其所      D.宾客挤满门庭。

    2. (2) 猜一猜,依次将所选的答案填在文中的横线处。

      ①孔融会按什么方法分梨?

      A.远近亲疏    B.长幼次序    C.高矮胖瘦

      ②孔融回答了什么让父“大喜”?

      A.先来后到,不偏不倚

      B.树有高低,人有老幼

      C.梨有大小,人有亲疏

    3. (3) 短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
      A . 母亲让孔融分梨,孔融主动把小梨留给自己的事。 B . 孔融的祖父过生日的事。
    4. (4) 孔融________的美德值得我们学习。(    )
      A . 孝敬父母 B . 谦恭敬让 C . 自强不息
  • 3.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买椟(dú)还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木兰之柜 , 薰以桂椒以珠玉,以玫瑰 , 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huán  hái)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注】①本文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犊:木匣子。②柜:盒子。③桂椒:桂花和花椒,两种香料。④玫瑰:一种美丽的玉石。⑤鬻:卖。

    1. (1) 选择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huán  hái)

    2. (2) 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为:

      ②缀:

      ③饰:

    3. (3)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的意思是(    )
      A . 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珠宝,而不善于卖木匣子吧。 B . 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木匣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吧。 C . 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既善于卖木匣子,又善于卖珠宝吧。
    4. (4) 那个郑同人把珠宝还给商人,只留下木匣子,原因是(    )
      A . 珠宝实在太好了,闪闪发光 B . 木匣子做得太好了,被这个郑国人看中了
    5. (5) “买椟还珠”这个成语指(    )
      A . 留下珠宝退还木匣子,比喻取舍得当。 B . 留下木匣子退还珠宝,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C . 留下木匣子退还珠宝,比喻眼光独到,取舍得当。
    6. (6) 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想对那个只买了木匣子的郑国人说些什么?
  • 4.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匡(kuānq)衡凿(záo)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 , 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①逮:达到,及。②映:照。③偿:报酬,回报。④怪:对……感到奇怪。⑤资给:资助,供给。⑥遂:最终,终于。

    1. (1) “凿壁”的“凿”,下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挖槽或穿孔用的工具,称“凿子” B . 打孔,穿通 C . 明确,真实
    2. (2) 下面对本文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邻居家有蜡烛,但烛光照不到匡衡家。 B . 匡衡自己家也有蜡烛。 C . 匡衡帮一个叫“文不识”的人干活是有工钱的。 D . 匡衡最后成不了大学问家。
    3. (3) 你从匡衡身上学到了什么?
二、诗歌鉴赏
  • 5.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 (1) “溪流过山头”,诗句中划线字解释错误的是(    )
      A . 清:冷清 B . 碧:碧绿 C . “碧”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
    2. (2) “空水澄鲜一色秋”中,“空水”的意思是,“澄鲜”的意思是
    3. (3) 下面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十里:十五公里 B . 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C . 一色秋:溪水和秋天融为一色
    4. (4)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 (5) 作品题为“秋月”,文中却没有一个“月”字,作者是如何表现秋月主题的?
  • 6. 阅读诗歌,完成习题。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 (1) 这首诗的作者是代的,全诗描写的是(季节)的景色,从第句诗中可以看出。
    2. (2) 诗人笔下的秋景图,主要写了四种景物,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3. (3) 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前三句是为第四句做铺垫的。 B .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C .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 D . 古诗歌颂的虽然是大自然的秋色美景,但是通过诗中的“寒山”“霜叶”等景物可以看出诗人对秋季到时的哀伤叹息深秋。
  • 7. 补全古诗《夜书所见》,完成习题。
    1. (1) 补全古诗《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秋风动客情。

      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

    2. (2)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3. (3) 本诗题目的意思是
    4. (4) 这首诗是代诗人所作,抒发了诗人在秋天思念的思想感情。
    5. (5) 诗中“挑”的意思是,“促织”就是。作者看到,料想,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6. (6) 本诗中,表现作者想象的诗句是“
  • 8.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可爱的秋娃娃

    秋娃娃挥舞着彩笔来了,

    它淘气地一画,

    大地神奇地变了颜色。

    一片片树叶黄了,

    一个个果子熟了。

    稻子一片金灿灿,

    五彩的秋菊乐得笑开了怀。

    秋娃娃,多待会儿好吗?

    我多想把这些美妙的景象永远留住,

    可是来不及了,

    因为冬姐姐马上就要来了。

    那么,

    再见吧,秋娃娃,

    咱们明年再相会!

    1. (1)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树叶    的果子    的稻子    的秋菊

    2. (2) “我”不能把这些美妙的景象留住,是因为(    )
      A . 因为冬姐姐马上就要来了。 B . 因为秋娃娃太淘气了。 C . 因为我不喜欢秋娃娃了。
    3. (3) 从“秋娃娃你多待会儿,好吗”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感情。
    4. (4) 想象一下,第二年秋娃娃又来了,“我”会对秋娃娃说些什么呢?
    5. (5) 在你的眼中,秋天又是什么呢?她又是如何把秋天打扮得更美丽的呢?
  • 9.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 (1) 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描写的是季的景色。
    2. (2) 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动衬静、声色相间运用得十分巧妙。其中“动”指的是,“静”指的是,“声”指的是,“色”指的是
    3. (3) 对诗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空山”是指山中植被都消失了,“晚来秋”是说气候炎热,秋天来晚了。 B . 最后两句点明了山间是王孙们的心志所在。 C . 全诗反映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 10. 补充下列诗句,完成练习。
    1. (1) ,泰山移。

      ,其利断金。

      臭皮匠,诸葛亮。

      一个篱笆,一个好汉

    2. (2) 这四句话都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合作,俗话说:“,。”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
    3. (3) 人多智慧多,大家同心协力,集思广益就能想出好办法,正如俗语所说:“
  • 11. 课内选文阅读。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_____________________,江上秋风动客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 (1) 将古诗补充完整。
    2. (2) 本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3. (3) 说说下列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萧萧:      篱落:

    4. (4) “动客情”在此处指的是(    )
      A . 秋风带来的寒意引起诗人对冬日美景的向往。 B . 勾起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C . 勾起诗人对梧桐树的怀念。
  • 12. 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山行

    远上寒山         斜,          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         晚,          红于二月花。

    1. (1) 补全古诗。
    2. (2) 这首诗的作者是代的。全诗描写的是(季节)的景色,从句诗中可以看出。
    3. (3) 诗人笔下的秋景图,是按照由的顺序来观察的。主要写了。四种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
  • 13.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萧萧                ,                动客情。

                 挑促织,夜深篱落             

    1. (1) 将古诗补充完整。
    2. (2) 本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3. (3) 诗的前两句渲染了一种的氛围。
    4. (4) “动客情”在此处有两层意思,分别是(    )
      A . 秋风带来的寒意引起诗人对春日美景的向往。 B . 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C . 引起诗人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D . 勾起诗人对梧桐树的怀念。
  • 14. 课外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 (1) 先写出下划线字的意思,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乡为异客,每佳节倍思亲。

      独:     异:     逢:

      句意:

    2. (2) “遥”字让我体会到,“少一人”少的是
    3. (3) 读了这首古诗,我体会到了诗人的________思想感情。(   )
      A . 喜爱秋天 B . 思念家乡和亲人 C . 喜欢登高望远
    4. (4) 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在重阳节这天,你想对远在他乡的王维说些什么呢?
  • 15. 课外阅读。

    临平泊舟

    宋 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气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1. (1) 前两句诗中,诗人在一个月光明亮的夜晚在________旁泊舟,只觉得湖光月影映照着________,带给人丝丝的________。(   )
      A . 湖边;船篷;凉意 B . 柳阴;船篷;凉意 C . 柳阴;船篷;暖意
    2. (2) 后面两句说月光________,让人________。(   )
      A . 被摇碎;心酸不已 B . 被摇碎;感到惊奇 C . 消失;感到失落
    3. (3) 于诗人来说,这月光或者代表着他的________,或者________。这让人想到第一句里的“柳”。柳所代表的意象,别离居多,也许诗人正在面对一场别离,这让诗人觉得怅然若失。月亮碎了,只剩下藕花的香味。(   )
      A . 理想、思念 B . 美梦、想象 C . 错觉、幻影 D . 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
    4. (4) 诗人_______的是万顷湖面上水波动荡,摇碎了月影,粼粼的波光清寒侵人;_______的是阵阵荷花的香气传来;_______的是微风拂面,夜露湿润。短短两句诗写出了三种感觉。(   )
      A . 闻到;见到;感到;三 B . 见到;闻到;感到;三 C . 看到;感受;闻到;三
  • 16. 课内阅读。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 (1)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________的。诗的前两句________,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________的萧瑟景象。后两句________,揭示赠诗的________。(   )
      A . 宋轼;写景色;秋天;议景;原因 B . 刘景文;写景;秋末冬初;议景;目的 C . 刘景文;议景;秋末冬初;写景;目的
    2. (2) 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_______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______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______和______。(   )
      A . 橘黄橙绿;松柏;高尚品格、坚持的节操 B . 橙黄橘绿;松柏;高尚品格、坚贞的节操 C . 橙黄橘绿;松柏;不畏严寒、与众不同
    3. (3) 作者眼中的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________,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________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________、________,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
      A . 人到老年;收获成功;乐观向上、继续努力 B . 人到青年;大有作为;淡泊名利、安居乐业 C . 人到壮年;大有作为;乐观向上、努力不懈
    4. (4)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________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________景象,显露了________,给人以昂扬之感。( )
      A . 悲秋;丰硕;勃勃生机 B . 悲秋;美丽;喜人的果实 C . 赞秋;凄凉;悲秋
  • 17. 课外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身在他乡,遇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
      A . 佳节;思念孩子 B . 佳节;思念朋友 C . 佳节;思念亲人
    2. (2) 下面对古诗中的字词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倍:倍数 B . 独:独自 C . 遥:在远方
    3. (3) 诗中的“佳节”指的是_______,是在_______这天。(    )
      A .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B . 重阳节;九月初九 C .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4. (4) 以下对诗句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A .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B .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C .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 18. 课外阅读。

    秋  词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 (1) 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
      A . 乐观豁达的心境。 B . 悲观难受的心境。 C . 消极抑郁的心情。
    2. (2) 诗的一、二两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A . 反复 B . 对比 C . 比喻
    3. (3) 这首诗最可贵的地方是(    )(多选)
      A . 写的秋天的景色比别的诗要美得多。 B . 诗人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C . 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
  • 19. 阅读下面的一首小诗,然后回答问题。

    沙白

    湖波上

    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

    上面坐着秋天。

    1. (1) 填一填。

      ①这首诗中诗人把一片比作一叶,把红叶在湖面上荡漾的情景写得很生动。

      ②诗人通过观察知道秋天来了,正可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2. (2) 选一选。

          “上面着秋天”中的“坐”字用得真好!下面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个“坐”字,把秋天当作人来写,表明秋天悄然而至 B . 轻轻悄悄的一个“坐”字,写活了秋天,写动了风景 C . 诗人通过一个“坐”字表现出对秋天的失望和落寞之情
  • 20. 根据图片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1. (1) 萧萧篱落。这首诗的题目是《》,作者是代诗人。题目中“书”的意思是
    2. (2) 请你为上面的图片起一个恰当的名字。
    3. (3) 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各写了什么?请选一选。

      (填序号)前两句:           后两句:

      A.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

      B.写深秋的凄清。

    4.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A . 喜欢秋天。 B . 思念家乡。
  • 2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回乡偶书①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②回,乡音③无改鬓毛④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①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来的。②老大:年纪大了。③乡音:家乡的口音。④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1. (1) 结合注释,给诗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shǎo   shào)       (xiānɡ   xiànɡ)

    2. (2) 从诗中找出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

      ——

      ——

    3. (3) “儿童相见不相识”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用诗中的句子回答。

  • 22. 课外阅读

            江上渔人 

    江上来往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 (1)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 (2) 解释下列横线上的字词

      江上来往人,爱鲈鱼

      来往:     但:    美:

      君看一叶出没风波里

      舟:       出没: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