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5-2016学年广东深圳宝安第一外语高二上期中考试历史...

更新时间:2017-06-03 浏览次数:877 类型:期中考试
一、<b>选择题</b><b ></b>
  • 1.

    以下对图所示邮票《燕侯盂》内容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中国人民邮政”的字体系甲骨文

    ②它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历史事实

    ③此盂象征着燕侯的政治权力与地位

    ④该青铜器由私营作坊精心制作而成

    A . ②③ B . ①② C . ③④ D . ①④
  • 2.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青铜器本质上是政治权力的工具。最能支撑这一论断的史料是(    )

    A . 曾侯乙墓的战国编钟 B . 青铜器上的文字记载 C .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具 D . 周礼规定礼器的数量
  • 3. 下表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变化简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表: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高层政区

     

     

    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A . 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 . 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 . 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 . 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 4. 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该同学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 . 分封制 B . 行省制 C . 郡县制 D . 内阁制
  • 5. 唐初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将李唐皇室的李姓列为第一等,外戚次之,山东士族为第三等;宋代的《百家姓》开篇则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将皇室赵姓排在第一位。上述现象不能说明( )

    A . 中国古代社会皇权至上 B .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 . 宗法制仍有影响 D . 姓氏文化源远流长
  • 6. 史料记载:“ 687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人名)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刘祎之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主要是因为它违反了( )

    A . 诏令须由枢密院负责的规定 B . 诏令须经起草和审议的程序 C .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 .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 7. “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上述西汉时期厚葬风气尤甚的重要原因是( )

    A . 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 B . 西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C . 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 D . 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靡攀比
  • 8. 唐朝法律允许百姓以击登闻鼓、拦御驾、街衢拦官、投匦方式等非常规方式申诉冤情,如所述属实,则不会受惩罚,“如有不实者,各合杖八十”。这主要说明( )

    A . “街衢接诉”成为政府肃贪重要手段 B . 唐朝政府借此使民情上达 C . 唐朝司法腐败和法律苛严 D . 政府利用街道的公众效应教化百姓
  • 9. 《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

    A . 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 . 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 . 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 . 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 10. 明人吴讷说“元世祖初克江南,畸人逸士浮沉里闾间,多以诗酒玩世。元贞、大德以后稍出。” 另有诗云“宇宙喜一统,于今三十年。江南诸将相,北上扬其鞭。书生亦觅官,裹粮趋幽燕。” 上述现象反映出( )

    A . 元代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B . 江南文人政见因时局而改观 C . 国家统一推动了科举制发展 D . 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 11. 乾隆时入阁协办批本的程晋芳曾感慨说:旁观者谓密务重务咸由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臬,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不谓至重欤?”据此可以得出( )

    A . 军机处并未完全取代内阁的职能 B . 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 C . 内阁处理的政务不如军机处重要 D . 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
  • 12. 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有学者认为这是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

    A . 政权发生更替 B . 国力对比变化 C . 社会形态转变 D . 文化途径迥异
  • 13. 《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B . “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 C . 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 D . 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
  • 14. 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 冶铁技术的落后 B . 精耕细作的需要 C . 耕牛的极度缺少 D . 小农经济的阻碍
  • 15. 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 . 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 . 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D . 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 16. 下面是摘自柳斌《中国近代粮食生产衰落原因分析》中的中国古代粮食相关情况统计表。这表明( )

    时期

    粮食亩产

    (公斤/亩年)

    人均占有原粮

    (公斤/人年)

    劳动生产率

    (公斤/劳动力年)

    战国中晚期

    180.0

    460.5

    1659.0

    西汉末

    132.0

    496.5

    1759.0

    170.6

    628.0

    2262.0

    154.5

    579.5

    2087.5

    173.0

    559.0

    2013.5

    清中叶

    183.5

    314.0

    1131.0

    A . 明清之际耕地抛荒严重 B . 封建社会人们生活改善不大 C .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停滞 D . 唐朝时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 17. “绢帛绫绸叠满箱,将来裁剪做衣裳。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诗句中这些纺织产品的主要用途是( )

    A . 对外出售 B . 自我消费 C . 交纳赋税 D . 捐赠礼品
  • 18. 某同学暑期到一博物馆参观,看到的下列文物,其中一定为赝品的是( )

    ①夏朝的瓷器 ②商朝的青铜农具 ③唐朝的秘色瓷 ④北朝的青花瓷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②
  • 19. 《清代外销瓷》一文作者认为:康乾时期大量外销并被西方人作为官窑精品收藏的外销瓷其实并不是官窑产品,而是出自民窑。作者的主要判断依据是( )

    A . 产品用途 B . 釉色的区别 C . 器物纹饰 D . 产品质量
  • 20.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拜财神的习俗浓厚,浙江拜范蠡为财神,安徽徽州拜管仲为财神,江西拜关公为财神。这些,朝廷不但认可,还给予支持。这反映出( )

    A . 朝廷不反对宗教信仰 B . 朝廷藉此强化忠君思想 C . 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 . 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 21. 西汉时期,盐业官营的形式,是在产盐区设置的盐官备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放。铁业官营的形式,是由产铁区设置的铁官采冶铸造,发卖铁器。盐铁官营( )

    A . 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B . 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经济基础 C . 推动了煮盐冶铁技术的发展 D . 稳定盐铁价格保障民生
  • 22. 明清京城中政府设置的市有内外之分:“外市…系士大夫庶民之所用。”内市仅限宫廷中的贵戚和一些达官贵人,“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亦于内市重价购之。”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 . 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B . 明清时期市坊制度完全崩溃 C . 政府所设市受到封建礼法束缚 D . 内市的商品品种远比外市丰富
  • 23. 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州:“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 . 经济中心的不断南移 C . 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 D . 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
  • 24. 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迅速贬值,到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从力推纸币到最终使用白银主要反映了( )

    A . “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 . 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 C . 中国的银矿产资源丰富 D . 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 25. 据学者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的晚清,却只有6.9%。影响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A . 封建经济日益衰落 B . 市镇经济的发展 C . 商业环境的恶化 D . 政府实行专卖制度
  • 26. 明代以及清代有些时期,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放,但是限禁极为严格。如雍正时期虽曾一度“开闽省洋禁”,然而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就又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这种“开放”实质上( )

    A . 完全开放民间贸易 B . 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反映 C . 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 D . 体现了重商主义政策
  • 27. 1795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巨大,而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的背景是( )

    A .   棉纺织业相当发达 B . “海禁”政策的保护 C . 经济发展水平高 D . 小农经济的抵制
  • 28. 对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有人认为在明清时期,有人认为在元代,有人认为在宋代,有人认为在唐代,甚至有人认为战国秦汉时期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各方都提供了很多史料。对此,下列观点最确切的是(    )

    A . 应该首先界定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和定义 B . 支持战国秦汉说,以证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C . 支持明清说,因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吻合 D . 抓紧考古发掘,力争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 29. 明政府最初规定日本进贡刀的数量不能超3000把,但日本进贡数量持续增加到9900多把,最多一次达到37000多把。原因就在利润丰厚:明朝给每把日本刀的出价是日本本土售价的5到7倍。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 明朝官营手工业衰落 B . 明朝实行朝贡贸易体制 C . 科举出身官员不懂经济 D . 日本刀做工极其精良
二、<b>综合题</b><b ></b>
  • 30.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

    材料二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然而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文明向前发展了。宋代文明深深的影响了世界。

    ——日本宋史学家宫崎市定

    材料三  科举制度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宋太宗时在科举考试中开始使用糊名法。(糊名法在当今中国各类考试中仍普遍使用。)明清时八股文是一种简单且良好的文章格式,采用这种方式来写文章,思维缜密,格式严整;但它一意代圣贤立言,远离现实。科举制度在1905年废止。在科举的存废和利弊上,不同学者观点不一。

    ①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顾炎武

    ②科举虽然不好,但是没有科举,那个时代更坏!

    ——《疯狂的科举》潘剑冰

    ③就耳目所睹记,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

    ——钱基博

    材料四  钱钟书曾说: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

    ——都数得到宋代。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我们的教科书一直说宋代是个“积贫积弱”的时期。“贫”指国力、财政上面的贫乏困窘;“弱”指在对外竞争,特别是军事竞争中力量薄弱。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一个矛盾的时代》

    1. (1) 据材料一,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宋朝经济发展方面各有什么表现?

    2. (2) 据上述材料,从文明史的角度,概括说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3. (3) 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若请你评价科举制度,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中国历史史实和学术研究扼要展开?(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4. (4) 材料四中两位学者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这与“宋代是个‘积贫积弱’时期”的观点是否矛盾?说明理由?

  •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为题。

    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 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

    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

    ………

    第二节 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第三节 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