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浙东北联盟(ZDB)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生...

更新时间:2020-11-17 浏览次数:17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水被认为是生命的摇篮,下列关于生物体中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Na和Cl要溶解在水中才能在生物体内运输 B . 水是极性分子,可以溶解多种生物必需的溶质 C . 生物体中水的含量占比较大,可以影响细胞的形态 D . 水分子不参与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但提供代谢场所
  • 2. 钙是动物骨骼的重要成分,镁是叶绿素的必需成分,铁是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这体现了无机盐的功能是(   )
    A . 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 B . 构成细胞的组成成分 C . 控制细胞的新陈代谢 D . 提供细胞需要的能量
  • 3. 蛋白质水解时,水中的氢的去向是参与形成(   )
    A . 肽键 B . 氨基 C . 羧基 D . 氨基和羧基
  • 4. 以下物质中可以用32P标记的是(   )
    A . ATP B . 甘氨酸 C . 甘油 D . 麦芽糖
  • 5. (2015高一上·瑞安月考) 核酸是生物体内的重要生物大分子,在生物体内的功能是(  )
    A . 承担生命活动的物质 B . 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C . 细胞内的能源物质 D . 细胞的结构物质
  • 6. 细胞学说主要阐明了(   )
    A . 生物界的统一性 B . 细胞结构的复杂性 C . 动、植物细胞的差异性 D . 生物界的多样性
  • 7. 以玉米籽粒为实验材料进行“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活动中,切开后的玉米籽粒如图所示,切开籽粒的方向和比较颜色的部位分别是(   )

    A . 横切、① B . 横切、② C . 纵切、① D . 纵切、②
  • 8. 下列细胞结构中,洋葱根尖细胞一定含有的是(  )
    A . 中心体 B . 叶绿体 C . 细胞壁 D . 大液泡
  • 9. 下面关于核被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由2层单位膜、4层磷脂分子组成 B . 把核内物质与细胞溶胶分开 C . 核孔是核质进行物质交换的唯一通道 D . 外层膜与粗面内质网膜相连
  • 10. 一般情况下,动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直接能源物质、储备能源物质及最终能源依次是(   )
    A . 糖类、ATP、脂肪、太阳能 B . ATP、糖类、脂肪、太阳能 C . 太阳能、糖类、脂肪、蛋白质 D . 糖类、ATP、淀粉、太阳能
  • 11. 下图是淀粉和纤维素的结构示意图,有关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葡萄糖是糖类的结构单元,也是最重要的单糖 B . 蔗糖和糖原的分类依据是能否被水解 C . 淀粉和纤维素的完全水解产物都是葡萄糖 D . 淀粉和纤维素的差异是由于葡萄糖的个数不同
  • 12. 脂质是组成细胞的必要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脂质和糖类一样,也是由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 B . 磷脂与甘油三酯的结构相似,是细胞膜的成分之一 C . 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D . 油脂是贮能物质,所含的能量是糖类的2倍以上
  • 13. 某同学用蚕豆种子进行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蚕豆种子需事先用水浸泡,便于操作 B . 捏住一片子叶后,直接用刀片均匀用力切出薄片 C . “染色”步骤中,可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染液 D . 观察时先在低倍物镜下找到已染色的部位
  • 14. 下列有关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不同蛋白质分子中形成肽键的相关基团的化学元素无差异性 B . 不同的多肽,组成它们的氨基酸种类、数量和空间结构不同 C . 蛋白质分子都是由一条多肽链组成,且都具有独特的空间结构 D . 不适宜的温度和酸碱度可以使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但不影响其生物活性
  • 15. 下图为G蛋白偶联受体(GPCPs)的结构模式图,GPCPs是一条往返穿膜七次的跨膜蛋白。下列有关G蛋白和G蛋白偶联受体的推测错误的是(   )

    A . G蛋白偶联受体(GPCPs)可能是糖蛋白 B . GPCPs中的“-S-S-”具有维持空间结构的作用 C . GPCPs只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羧基 D . G蛋白是在细胞中的无膜细胞器上合成的
  • 16. 下列关于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检测淀粉时取样本中的上清液再加入碘—碘化钾溶液 B . 检测蛋白质时应先加入双缩脲试剂A,紧接着加入双缩脲试剂B,随后充分振荡 C . 若待测上清液与本尼迪特试剂混匀加热出现红黄色沉淀,则说明样品中含有葡萄糖 D . 活动中不需要空白对照,只进行前后自身对照即可
  • 17. 下图是某同学在进行活动“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时看到的4幅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观察人血涂片时,应选定视野中细胞密集区域换成高倍镜观察 B . 在适宜温度下观察植物叶肉细胞永久装片,可看到移动的叶绿体 C . 骨骼肌细胞与成熟的人血红细胞最大的区别是能观察到细胞核 D . 蚕豆叶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可能是由于其没有细胞壁
  • 18. 下图是某动物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物质。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①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有密切关系 B . ②的种类与数量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 C . ③是两性分子,内外两层是完全相同的 D . ①②③在细胞膜上都不是静止的
  • 19. 下列关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线粒体中含有少量的DNA和核糖体,能合成自身需要的全部蛋白质 B . 叶绿体的内膜向内折叠,与基粒一同构成了复杂的膜系统浸润在基质中 C . 都与能量转换有关,基质中所含的酶的种类和物质成分相同 D . 都是双层膜的细胞器,增大膜面积方式不同,增大的膜面积利于物质合成或分解
  • 20.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核孔是RNA和蛋白质等物质自由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B . 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核仁较大,细胞核数目较多 C . 叶绿体的液态基质中分布着光合色素,可进行光合作用 D . 液泡中有各种色素,可使植物的花、果实和叶具有各种颜色
  • 21. 李斯特氏菌属于致死食源性细菌,会在人体细胞之间快速传递,使人患脑膜炎。该菌分泌的一种内化素(In)蛋白可使宿主细胞膜更易变形,有利于细菌的入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李斯特氏菌与蓝藻的共性是均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B . 人体细胞表面可能存在与In蛋白结合的物质 C . 该菌侵入人体细胞后可在细胞液中大量增殖 D . 对食物进行充分的热加工可有效抑制该菌的传染
  • 22. 下列关于细胞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支原体是最小的生物 B . 生物个体越大,其细胞体积也越大 C . 神经细胞的长度可超过 1m D . 细胞体积越大,物质交换效率越高
  • 23. 过氧化物酶体是在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发现的一种细胞结构。过氧化物酶体是由内质网出芽生成膜泡,然后一些蛋白质掺入形成的。下列有关过氧化物酶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酵母菌、蓝细菌中也可能存在过氧化物酶体 B . 用磷脂酶处理过氧化物酶体,会破坏其结构 C . 过氧化物酶体的形成过程中内质网膜的面积会减小 D . 内质网可能参与过氧化物酶体中蛋白质的加工
  • 24. 下图为某种高等植物的细胞示意图,a~g表示细胞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最外层有d将细胞与周围环境分隔开 B . c上有氧化酒精和合成磷脂的酶 C . 无叶绿体,该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D . a、b、c、e、f都有脂双层结构
  • 25. 为了研究细胞核的作用,一位生物学家研究了100个细胞,他把每个细胞都分成含有细胞核和不含细胞核两个部分,然后把这些细胞放在同样的条件下培养,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时间/天 1 2 3 4 5 6
    细胞无核部分的存活个数 81 62 20 0 0 0
    细胞有核部分的存活个数 79 78 77 74 67 65
    A . 第1天无核部分比有核存活率高,说明去掉细胞核有利于细胞生存 B . 有核部分有20-30%的死亡率,说明细胞质也能控制细胞的存活 C . 该实验应设置空白对照组,再准备100个完整细胞统计存活率 D . 该实验的结论为细胞核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 26. 科学家在黄石国家公园发现了一种罕见的嗜热好氧细菌,细胞内含有大量叶绿素,能与其他绿色植物争夺阳光维持生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该菌的细胞结构与地中海伞藻类似 B . 该菌可在质膜上进行细胞呼吸 C . 该菌的DNA直接传递遗传信息给核糖体 D . 该菌细胞壁有成层排列的纤维
  • 27. 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ATP分子中共有2个高能磷酸基团 B . ATP是细胞中普遍使用的能量载体 C . 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一般全部变成热能散失 D . ATP-ADP循环使细胞内物质和能量得以循环利用
  • 28. ATP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A-P”由一分子腺苷和一分子磷酸基团组成 B . 甲过程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细胞分裂 C . 乙过程中也涉及到高能磷酸键水解 D . 丁过程所需能量可以是光能、化学能、热能
  • 29. 下列过程不属于吸能反应的是(   )
    A . 葡萄糖合成淀粉 B . 肌肉收缩改变形状 C . 氨基酸合成蛋白质 D . 肌肉做功恢复原状
  • 30. 蝎毒“染色剂”氯代毒素是由蝎子毒液中的一种蛋白质制成的,它可以选择性地绑定在癌细胞细胞膜外侧,与荧光指示剂同时使用令癌细胞与正常细胞有明显差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染色剂”含有C,H,O,N,Cl等元素 B . 患者不能用口服的方法摄入这种“染色剂” C . “染色剂”选择性地与癌细胞结合与质膜的选择透性有关 D . “染色剂”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切除癌细胞所在组织
二、非选择题
  • 31. 下图所示为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及化合物(其中a、b、c、d代表小分子物质,X,Y,Z代表大分子物质,C、H、O、N、P代表化学元素)。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1) 物质a是,检验物质a的常用试剂是。在植物细胞内,也有与X作用相同的物质,这些物质贮存在 (填细胞结构)。与物质X组成元素相同,在动物、植物细胞中均可含有的最理想的储能物质是
    2. (2) 物质b是,在细胞中约有种。若某种Y分子含有2条直链肽链,由51个b分子(b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8)组成,则该Y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
    3. (3) 物质Z在人体细胞中共有种,其中储存遗传信息的分子主要分布在 (填细胞结构名称)中。
    4. (4) 物质d是,d和 (植物细胞特有)、和油脂都属于脂质。
  • 32. 图甲为细胞中某一结构的模式图,图乙表示图甲中3的成分及其各级结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甲所示结构为 (填细胞结构名称),1所示结构 (填“符合”或“不符合”)流动镶嵌模型。
    2. (2) 图甲中3为,与图乙的④相比仅不同,二者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能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是 (填标号)。
    3. (3) 图甲中4为,与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唾液腺细胞(分泌蛋白质类酶唾液淀粉酶)中该结构的代谢强度 (填“强”或“弱”)。
  • 33. 利用“荧光素-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法”可以对市场上的腊肉中细菌的含量进行检测:

    ①将腊肉样品研磨后离心处理,取一定量上清液放入分光光度计(测定发光强度的仪器)反应室内,加入适量的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反应;

    ②记录发光强度并计算ATP含量;

    ③测算出细菌数量。

    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 (1) ATP的中文名称是,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反应相关联。植物根尖细胞中合成ATP的主要方式有
    2. (2) 荧光素接受提供的能量后就被激活,在荧光素酶的作用下形成氧化荧光素并且发出荧光,该过程中涉及的能量转换是能→能。根据发光强度可以计算出生物组织中ATP的含量,原因是发光强度与ATP含量成 (填“正比”或“反比”)。根据ATP含量进而测算出细菌数量的依据是每个细菌细胞中ATP含量
  • 34. 科学家利用细胞融合技术研究细胞膜的结构特性,进行了下列实验。
    1. (1) 将鼠细胞和人细胞在CO2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经处理获取实验用的单细胞悬液。

      将两种细胞在37℃下混合培养,在培养液中加入促融剂诱导融合,形成融合细胞,一般两两融合的细胞有种。

    2. (2)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将连接了荧光染料的抗体与融合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培养,抗体与融合细胞的膜蛋白(抗原)特异性结合,其目的是标记膜蛋白,以便于显微镜观察。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融合细胞表面荧光的颜色和,开始时鼠的细胞为绿色,人的细胞为红色,两种颜色不混合;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红绿荧光交替分布的“嵌合体”。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3. (3) 科学家据此提出两种假说解释嵌合体的形成。

      假说一:融合细胞合成了新的膜蛋白;

      假说二:原有膜蛋白在细胞膜平面上运动。

      ①使用抑制剂和ATP合成抑制剂分别处理融合细胞,均对嵌合体形成没有显著影响,这个结果否定了假说一。

      ②在15℃、20℃、26℃的培养温度下重复上述实验,若随着温度上升嵌合体比例的变化为,则为假说二提供了证据支持,说明在适宜范围内温度上升加快了膜蛋白的运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特性。

  • 35. 高脂饮食会引起肥胖,威胁机体健康,但肥胖个体常常难以控制住食欲。研究发现高脂肪饮食引发的肥胖与小鼠体内瘦素有关,科研人员对此展开了研究。
    1. (1) 瘦素是一种具有抑制食欲、减轻体重等功能的蛋白质类激素。瘦素由脂肪细胞内的合成、加工后,分泌到细胞外,运输至下丘脑。瘦素与下丘脑神经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产生饱腹信号,抑制食欲,接受瘦素信号体现了神经细胞膜的作用。
    2. (2) 研究发现,高脂饮食使下丘脑细胞产生的饱腹信号减弱,因而难以抑制食欲。蛋白酶P(蛋白酶有催化水解蛋白质的作用)是下丘脑中影响瘦素信号作用的一种关键蛋白。科研人员将野生型小鼠分为两组,一组饲喂高脂饮食,一组饲喂正常饮食。一段时间后,测定下丘脑神经组织中蛋白酶P的含量,结果如图甲所示。由实验结果可知,高脂饮食导致

      科研人员提出关于蛋白酶P影响瘦素信号作用的假说,机制如图乙所示。为验证假说,可以测定两组小鼠下丘脑神经细胞膜上的数量作为检测指标。若高脂饮食组指标(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正常饮食组,可作为证实假说的证据之一。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