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0-09-03 浏览次数:298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
  • 1.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步(duó)      勉(qiáng)     随声附(hé) B . (xǐ)       投(bèn)       宽厚仁(cí) C . 罚(chéng)    周(jǐ)        任劳任(yuè) D . 死(nì)       门(yǎ)        不劳作(chuò)
  •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声调    愤然    霉菌    几次三翻 B . 照像    芋梗    威慑    油光可鉴 C . 亵渎    枪毙    和蔼    好意难却 D . 绎站    寓居    脱漏   喜不介意
  • 3. 下列语段中,画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B)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C)但我觉得,人们在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的同时,也会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D)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A . A B . B C . C D . D
  • 4. 下列对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这句话通过写眼睛来写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B . 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这句总结式的话,写出了托尔斯泰外表的平凡。) C . 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托尔斯泰的晚年实现了世界观的转变,对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否定,对国家、教会进行猛烈抨击,宣扬博爱修身,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之路,所以“阴云才消除”“悲凉之地解冻”。) D . 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托尔斯泰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遭到敌对势力的反击,一生中无法过上幸福的生活。)
  • 5. 指出没有用比喻和夸张的一项(    )
    A .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B . 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C .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的大胡子。 D . 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 6.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路边有一只小鸟在吃食,我小心翼翼地走过,生怕打扰了它吃早餐。 B . 如果我们犯错了,老师总是和颜悦色地告诫,从不斥责我们。 C . 五一假期,我们去爬了云台山,累得筋疲力尽 D . 用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胜过用空话夸奖自己。
二、填空题
  • 7. 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你用线段把它们连接起来,使之重新变得完整。

    A.时雨点红桃千树                     a.山静无人水自流

    B.亭闲有竹春常在                     b.春风吹绿柳万枝

    C.无意东风花半露                     c.夜市千灯照碧云

    D.晴空一镜悬明月                     d.有闲春色燕双飞

  • 8. 选词填空。

    A.居然    B.凄然    C.愤然    D.自然

    ①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睡安稳了。

    ②爱国青年也,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③—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④因为看得他有些,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三、语言表达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的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在肯德基餐厅的一隅,一个孩子正贪婪地啃着鸡大腿。父亲在一旁看着自己的孩子,只是充当陪客。

    材料二:台灯下,孩子们伏在写字台前“奋笔疾书”。父母坐在一旁,或是举头望明月(监视),或是低头思故乡(瞌睡)。

    材料三:各大学开学的时候,一群比自己父母长得都高大的“大男孩”和“小姑娘”们站在一旁,他们的父母却气喘吁吁地为其办理各种入学手续。

    材料四:电影《狐狸的故事》:当小狐狸还娇滴滴地在老狐狸身边撒娇时,身为父母的老狐狸却无情地把它们从家中赶走。那些被老狐狸咬伤并赶走的小狐狸眼中充满着忧伤和委屈,然而老狐狸则是义无反顾的坚决和果断。

  • 10. 周末的家庭聚会上,满眼都是低头玩手机的家人,你不由得想起了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和你坐在一起,而你却在玩手机。”你如何劝说他们?(限70字以内)
四、现代文阅读
  • 11. 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

        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

        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

        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

        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 (1)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两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2. (2) “这一声”指的是什么?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又是什么?
    3. (3) “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中“何尝”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4)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联系全文,“变化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表现了鲁迅什么样的精神?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回忆老师陈寅恪

    季羡林

        ①要论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六十五年前的清华大学算起。

        ②我于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入西洋文学系。西洋文学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必修课规定得有条有理,完完整整;但是给选修课留下的时间是很富裕的。除了选修课以外,还可以旁听或者偷听。,教师不以为忤,学生各得其乐。我曾旁听过朱自清、俞平伯、郑振铎等先生的课,都安然无恙 , 而且因此同郑振铎先生建立了终生的友谊。

        ③但也并不是一切都一帆风顺。我同一群学生去旁听冰心先生的课。她当时极年轻,而名满天下。我们是慕名而去的。冰心先生满脸庄严,不苟言笑。看到课堂上挤满了这样多学生,知道其中有“诈”,于是威仪俨然地下了“逐客令”:“凡非选修此课者,下一堂不许再来!”我们悚然而听,憬然而退,从此不敢再进她讲课的教室。四十多年以后,我同冰心重逢,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慈祥和蔼的老人,由怒目金刚一变而为慈眉菩萨。我向她谈起她当年“逐客”的事情,她已经完全忘记,我们相视而笑,有会于心。

        ④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参考书用的是《六祖坛经》,我曾到城里一个大庙里去买过此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寅恪师这种实事求是的学风,影响了我的一生。

        ⑤在清华时,除了上课以外,同陈师的接触并不太多。我没到他家去过一次。有时候,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往攘来的学生之流中,会见到陈师去上课。他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的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绝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

        ⑥离开了水木清华,我同寅恪先生有一个长期的别离。我在济南教了一年国文,就到了德国哥延根大学。到了这里,我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等。在我一生治学的道路上,这是一个极关重要的转折点。我从此告别了歌德和莎士比亚,同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打起交道来。不用说,这个转变来自寅恪先生的影响。真是无巧不成书,我的德国老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同寅恪先生在柏林大学是同学,同为吕德斯教授的学生。这样一来,我的中德两位老师同出一个老师的门下。有人说:“名师出高徒。”我的老师和太老师们不可谓不“名”矣,可我这个徒却太不“高”了。忝列门墙,言之汗颜。但不管怎样说,这总算是一个中德学坛上的佳话吧。

    (有删改)

    1. (1) 第②段中划线词语“安然无恙”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 (2) 选文第③段较为详细地叙写冰心先生有何用意?
    3. (3) 赏析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
    4. (4) 陈寅恪老师对“我”有哪些积极影响?
  • 1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鲁迅先生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

        ②我喜欢看鲁迅先生的照片,我以为他长得真好看。老先生的相貌就是长得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似乎在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③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吗?

        ④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昊稚辉、沈君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比比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邵洵美,新潮倒是新潮,毕竟有些“海龟”的派头,也不像他。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

        ⑤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为人。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⑥以我私人的心得,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我从少年时代阅读鲁迅,就不断发笑,成年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去读来,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鲁迅先生经常在文字里装得“呆头呆脑”,其实很“刁”,鲁迅真正的可爱处,是他的“跌宕自喜”。“跌宕自喜”是什么意思呢?也不好说,这句话我们早就遗忘了,我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译成“好玩”。然而“跌宕自喜”也罢,“好玩”也罢,都属于点到为止的说法。领会者自去领会,不领会,或不愿领会的,便说了也白说。

    ⑦依我之见,历来颇受推崇的那些批判性极强的“革命”文章,多数是鲁迅先生只当好玩写写的,以中国的说法,叫做“游戏文章”,以后现代的说法,就叫做“写作的愉悦”——所谓“游戏”,所谓“愉悦”,直白的说法,可不就是“好玩”?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是人格的维度——激愤,同时放松;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的在玩自己人格的张力与维度。他的语气和风姿,哪里只是峻急锋利这一路?他会忽而淳厚沉郁,如他的回忆文字;忽而辛辣顽皮,如中年以后的杂文;忽而平实郑重,如涉学问或翻译;忽而苍老精辟,如《故事新编》;忽而温润出神,如《朝花夕拾》。而有一种异常绝望虚空的况味,几乎隐在他各时期的文字中,尤其是他的序、跋、题记、后记,以上那些反差极大的品质,会出人意料地糅杂在一起,难分难解。

        ⑧总之,我对鲁迅先生的个人评价,一则曰:好看,一则曰:好玩。

    1. (1) 结合你对鲁迅生平及性格的了解,说说第②段中划线的“不买账”是什么意思?
    2. (2) 作者说鲁迅先生“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3. (3) 文章第⑤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 (4) 文章第⑥段中的“刁”,属于贬义词褒用,根据你的理解,请用一个贴切的双音节褒义词来替换它。
    5. (5) 作者认为鲁迅的文章非常“好玩”,其实只是一种“点到为止的说法”。如果深入剖析的话,鲁迅文章的这种“好玩”,总是在对立中达成统一。请引用原文回答,这种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综合题
  • 14. 家风,即门风,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某校开展“优良家风,我传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 (1) 【寻家风】以下是活动小组搜集到的有关家风的材料。

      材料一:在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之类的对联;厅堂上挂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的牌匾。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

      材料二:“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胡适《我的母亲》)

      材料三: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学父亲的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摘自《习近平的家风:从父亲身上学到五件事》)

      从以上材料中,你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把优良的家风传承下来?

    2. (2) 【展家风】下面有三项体现家风的内容,假如你想请书法家写一条幅挂在家里的厅堂,你会选哪项?请结合家庭实际简述理由。

      A.家和万事兴    B.天道酬勤      C.百善孝为先

    3. (3) 【扬家风】老师想用一副对联来总结本次活动。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整。

      上联:长辈言传明祖训。

      下联:子孙心领神会承

六、写作题
  • 15. 在暗夜里,你会感谢那个为你提灯照亮的人。在人生路上,也有那样的“提灯人”,帮你拨开迷雾,让你找寻到人生的方向……

    请以《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3)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可用字母代替);(4)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