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0-09-10 浏览次数:30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也不张扬。 B . 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C . 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 D . 皇帝赐给骗子每人一个爵士头衔和一枚勋章,还封他们为“御聘织师”。
  • 2.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通过牧羊人惊人的体力与毅力,使荒凉的土地最终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 B . 为防止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免遭暴徒侵扰,香港警署加大了对社会治安的管理力度。 C . 2019年1月,短视频《啥是佩奇》一经发布,就吸引了无数人的神经。 D . 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小说,是因为这些作品主题多元,叙述方式自由活泼。
  • 3. 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事,需要怎样毅力和无私,我就对他感到无限的敬佩”,这句中加点词语依次为量词、代词、形容词和动词。 B . “他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既想报北大,又想报南大,真是见异思迁”,这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 C . “纯粹”“伟大”“温柔”“深浅”,这四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 D . “见教”“垂问”“奉还”“惠存”,这四个词都属于敬辞。
二、字词书写
  • 4. 请根据拼音依次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

    寒假将至,亲爱的同学,愿你闲xiá之时,走出家门,去赏腊梅不惧寒风肆nüè含香吐蕊,去观小草不畏冻土jìn gù发芽报春……人生要么读书,要么行走,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三、情景默写
  • 5.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 (1) 不识庐山真面目,。(苏轼《题西林壁》)
    2. (2) ,从恶如崩。(《国语·周语下》)
    3. (3)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4. (4) 天上的明星现了,。(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5. (5) 雨,总能触发诗人的无限思绪:李商隐聆听巴山夜雨,想象着“”的团聚画面(《夜雨寄北》);陆游静听孤村风雨,梦回沙场,燃烧着“”的报国热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四、名著阅读
  • 6. 名著阅读。
    1. (1) 《西游记》作者是(朝代)小说家吴承恩。在“孙悟空一调借芭蕉扇”这一情节中孙悟空被罗刹女用芭蕉扇扇到小须弥山  (人物名)处,借得定风丹。
    2. (2)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    )

      A.唐僧师徒取经成功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不畏任何艰险,以超强的韧劲和斗志战胜一切困难,直至到达胜利的终点。

      B.《西游记》中关于孙悟空的故事情节按时间排列先后顺序应该是:强销生死薄—龙宫借宝—受封弼马温—闯祸蟠桃园—被烧炼丹炉—被困五行山—拜师取经。

      C.“乌云压顶夜森森,塔铃儿响声声。夜色昏暗灯儿不明,知是宝塔第几层。一片禅心悲众僧,师徒扫塔情殷殷……”这句歌词里的宝塔是祭赛国金光寺。

      D.《阿长与<山海经>》一文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长妈妈形象。

      E.《琐记》一文中作者写小时候冬天大清早吃水缸里的薄冰,邻居衍太太看到了便会大声地说:“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

五、综合性学习
  • 7. 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一次“读书人生美如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1) (名句仿写)

      少年正是读书时。有同学搜集到汉代刘向的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书犹良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请仿照这句话再写一句关于读书的句子。要求:句式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近。

      我的仿写:

    2. (2) (诗意探寻)在学习了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一诗后,有同学搜集到了两首与牛郎织女有关的诗歌。阅读这两首诗,探究诗人借牛郎织女各自表达的情感。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

      唐·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注)①七夕节,诗人感于爱妻早亡,写下此诗。②凤幄(wò):闺中的帐幕,绣有凤凰图案的车帐。

      《秋夕》诗:

      《七夕》诗:

    3. (3) (调查探究)在这次读书活动中,针对课外阅读内容和阅读时间,同学们通过调查问卷形式,拟出了一份调查报告。阅读下面这份表格,写出你的探究发现(至少两点)。

      课外读物

      中外文学

      漫画娱乐

      科普

      其他

      所占比例

      30%

      42%

      12%

      16%

      阅读时间

      半小时左右

      1小时左右

      两小时

      三小时

      所占比例

      45%

      30%

      15%

      10%

      探究发现:

六、诗歌鉴赏
  • 8. 阅读清末诗人谭嗣同的《潼关》一诗,完成后面小题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1. (1) 这首诗的前两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景,写出了潼关等特点。
    2. (2)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七、课外阅读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裴令公度性好养犬,凡所宿设燕会处,悉领之,所食物余者,便和碗与犬食。时子婿李甲见之,数谏。裴令曰:“人与犬类,何恶之甚?”犬正食,见李谏,乃弃食以目视李而去。裴令曰:“此犬人性,必仇于子,窃虑之。”李以为戏言。将欲午寝,其犬乃蹲而向李。李见之,乃疑犬仇之。犬见未寝,又出其户。李见犬去后,乃以巾栉安枕,多排衣服,以被覆之,其状如人寝。李乃藏于异处视之。逡巡 , 犬入其户,将谓李已寐,乃跳上寝床,当喉而啮。啮讫知谬,犬乃下床愤跳,号吠而死。

    (注)①燕:通“宴”。②谏:劝说。③巾栉:毛巾和梳篦,泛指盥洗用具。④逡巡:顷刻,不久。⑤讫:完结,终了。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①便和碗与犬

      ②乃疑犬

      ③将谓李已

      ④当喉而

    2. (2) 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乃疑犬仇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夫君子之行(》) B . 久之,目似瞑(《狼》) C .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D . 因往晓之(《杞人忧天》)
    3. (3) 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时 子 婿 李 甲 见 之

    4. (4)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人与犬类,何恶之甚?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诫子书》)

    5. (5) 裴令说“此犬人性”,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哪些地方体现了这只狗通人性。
八、现代文阅读
  • 10. 阅读下面郑振铎的《猫》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白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咛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②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③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④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没有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⑤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⑥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⑦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⑧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⑨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⑩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⑪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⑫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的还没有快意。

        ⑬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⑭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苛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⑮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⑯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⑰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⑱至此,我家永不养猫。

    1. (1) 第①和第⑪节中加点词“似乎”“好像”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2. (2) 第⑮节画线部分是疑问句,改为陈述句好不好?为什么?
    3. (3) 联系全文,说说结尾“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有什么作用。
  • 11. 阅读宋威的《始于初心,成于坚守》,完成下面小题。

        ①前不久读报,被两位老人的故事深深感动。退休老教师叶连平,退休近三十载仍坚守三尺讲台,为学生义务补课,被誉为余热生辉的“乡村烛光”;蒙古族老人班都,生活在气候干旱、环境恶劣的沙漠边缘,年逾八十仍坚持打井挖河,引水灌溉,像呵护孩子般照料着沙漠中的胡杨。

        ②两位耄耋老人看似单调的坚守,却收获众多点赞。感动之余,也启人思考。做任何事情都是始于初心,成于坚守,守得住、行得稳,才能厚积薄发。

        ③我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是什么?因职业不同、经历相异,每个人会给出自己的答案。对于叶连平来说,“学生满堂,桃李遍天下”是他的初心;对于班都来说,“我就想留在这里,这里的胡杨需要我”就是初心。初心,可以助人坚定信仰,激发奋斗的意志,即便历经艰难仍旧甘之如饴。

        ④初心是奋斗的“原点”,坚守如同“半径”,唯有二者兼备,才能画好事业之圆、人生之圆。现实中,很多人一开始也拥有高远的目标、美好的愿景,最终却没有抵达目的地。究其原因:要么是走得太远,逐渐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要么是耐不住“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寂寞,抵不住“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诱惑,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自然也就难以品尝到成功的甘泉。

        ⑤干事创业、为民造福,更需要守初心、担使命。今天我们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是为了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永远铭记初心,永远不负使命担当,以用心坚守成就更大作为。

        ⑥每一次抵达,都意味着新的出发。以恒心坚守初心,用执着诠释坚守,坚定信念、勇毅前行,我们定能不断开辟发展的新境界,攀登人生的新峰峦。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开头从“前不久读报”写起有什么作用?

      ②文章第④⑤段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 (3) 请仿照第③段画线句子补充一个论据。
  • 12. 阅读朱成玉《难以逃脱母爱的法眼》(有删改),完成下面小题。

        ①母亲节的时候,我买了一大捧康乃馨回家看母亲。父亲说,你妈又看不见,买这么多花干嘛?多浪费!我说我妈喜欢了一辈子花儿,她闻得到,就值得。

        ②母亲在院子里“练功”,一招一式,认真严谨。几年来,她一直风雨不误,不敢有半点马虎,仿佛肩负着某种神秘的使命。

        ③眼睛看不见已经快8年了,想起来满心愧疚,母亲一辈子没出过远门,就连在辽宁的亲姐姐,她也是好几十年没见过面。每当我游历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总忍不住在心底生出一丝悲凉,若母亲还看得见,带她来,该有多好。

        ④这就是母亲的遗憾,如此境地,想着的还是如何照顾我们。尤其是吃,厨房是母亲一个人的舞台。她做的饼是一绝,吃起来妙不可言,回味无穷,以至于有一次我忍不住和母亲说,真想吃您做的葱花饼啊!

        ⑤午睡的梦里都是葱花饼的味道,醒来的时候还砸吧砸吧嘴,意犹未尽。

        ⑥起床后看到饭桌上竟然真的有一盘热气腾腾的葱花饼,这不是梦,真的是它的香味飘进了我的睡眠里。那是失明的母亲为我做的,我仿佛看到了她瘦弱的身子在黑暗中摸索着,抖开面袋子,舀面、加水、和面,又是怎样指挥着父亲生火、抹油、撒葱花,就为了自己儿子一个贪吃的念想,她在黑暗里折腾了两个多小时,靠想象还原着自己的手艺。

        ⑦母亲在黑暗的世界里,一心向阳;母亲在寒凉的尘世中,一心向暖。

        ⑧年轻的时候不学无术,在网吧被抓了现行。也不知道是谁通风报信,她总是会准确无误地逮个正着,我这只可怜的小耗子,总是逃不出她这只老猫的魔爪。

        ⑨偶尔想撒个谎出去撒个野,母亲眼睛毒辣,似乎总能读懂你的那点小心思,只要你和她的眼睛对视,就什么都别想瞒过她。

        ⑩我受到的一点儿伤害和委屈,在她眼里,就像衣服上掉落了扣子,或者破了一个洞,她总是无声地为我缝补,再悄然用她的爱,熨平。

        ⑪母亲的眼睛,从多年前的视线模糊到隐约可辨,终日挣扎在暗淡的光线里,直到有一天,终于连一丝一毫的事物都无法再看见。

        ⑫那一刻,母亲的眼睛,死了。即便如此,我依然无法在她那里讨得半点“便宜”。很轻微的一声叹息,刻意隐忍的一个喷嚏,都会引起她的不安,她就会不停地叮嘱我吃药,喝姜汤,她把衰竭的视力转化为敏锐的听觉,依然对我“严加防范”。母爱的法眼恢恢,容不得我有半点差池。

        ⑬高仓健在一篇文章里回忆母亲时,说妈妈一部不落地看了他所有的电影,却从未赞不绝口。只会说一些类似于“你在雪地里翻滚,真是让我心疼”之类的话,妈妈看到他手拿大刀背上刺青的武侠片海报时,会说:“这孩子,脚上又生冻疮了。”

        ⑭高仓健深情地说,这个世界上只有母亲一个人,注意到了他脚后跟上贴的那块小小的肉色创可贴。

        ⑮这就是母亲毒辣的眼睛,细致入微的爱。

        ⑯“老妈啊,你这是想练成武林高手啊!”我和母亲说。

        ⑰母亲笑了,却并不受到影响,仍旧一丝不苟地做着每一个动作。她的认真劲儿看着很好笑,而我却眼含泪水。母亲这么拼命地“练功”,的确是肩负着一种使命,那就是让自己健健康康,不给她的孩子再添半点儿罗乱。

        ⑱母亲的眼睛死了,可是母亲的爱,永远活着。她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她的孩子,哪怕我已人到中年,哪怕她已白发苍苍,我依然还是她不放心的孩子。我是她寄存在人间的,用她全部光阴兑换来的,舍不得花的一张支票。

    1. (1) 作者围绕“母爱的法眼”,依次叙写了自己母亲多件事情。请根据提示,在下面横线上补充完整。

      母亲“练功”—(1)—母亲逮住在网吧的我—(2)—母亲发现我的一点儿伤害和委屈—(3)

    2. (2) 按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①请赏析第⑩节画线句,说说其表达效果。

      ②说说第⑱节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3. (3) 文章第⑬⑭两节运用了什么叙事方式?有什么作用?
    4. (4) 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和本文第⑥节画线句子,说说这两处人物描写方法的相同点和用意的不同点。

      (链接材料)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秋天的怀念》)

      描写手法的相同点:

      用意的不同点:本文:

      链接材料:

九、作文
  • 13. 请以“我看出了门道”为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和人名;④书写工整、规范。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