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

更新时间:2021-05-17 浏览次数:85 类型:期末考试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yīn)  对(jiào)  痛(zhì)  污(huì) B . (zhǔ)  军(tiě)  红(zhuāng)  震(sǒng) C . (zuó)  偻(gōu)  午(shǎng)  忿然(fèn) D . (mǎo)  竹(miè)  修(qì)  头(chàn)
  •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例句中“很”字词性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兴奋。

    A . 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 B . 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C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D . 这个美景让我忽然有了写作的灵感。
  • 3. 古诗文背诵与默写。
    1. (1) 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
    2. (2)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 (3) 杜甫的《望岳》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4. (4) 《木兰诗》中交代木兰从军原因的诗句是
  • 4. 对下列各句描写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走在前面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肖像描写) B . 他站在一边不走了,嘴里念念有词。(语言描写) C .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景物描写) D . 我一走进卧室,他从那圆转椅上转过来,向着我,还微微站起了一点。(动作描写)
  • 5. 名著阅读。
    1. (1) 下列关于《骆驼祥子》的情节和人物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凭实力有了人和车厂,当雇工们交不出车份儿钱时,翻脸比翻书还快。(刘四爷) B . 逼迫祥子和她结婚,最后难产而死。(虎妞) C . 为了养活两个弟弟和不争气的父亲,被迫嫁给一个军官,之后被遗弃,最后服毒自杀身亡。 (小福子) D . 把祥子抓到西山,敲诈祥子身上所有的钱,使祥子重新买车的希望破灭。(孙侦探)
    2. (2) 《海底两万里》作者儒勒·凡尔纳,(国别)科幻和探险小说家,被誉为“”之父,本书讲述了诺第留斯号 的故事。
  • 6. 综合性学习。
    1. (1)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一直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面对疫情,教育部推行“停课不停学”,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延迟开学带来的影响。结合自身实际,从利、弊两方面谈谈你对线上教学的看法。
    2. (2) 在这个关乎人类健康与生命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每个人都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怎样去做?(不少于三点)
二、文言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已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 (1) 本诗作者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2. (2) 解释“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原文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出来的新的含义。
  • 8.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记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掉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软?

    1.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字的含义。

      ①阅十余岁

      ②岂能暴涨携之去

    2.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门记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软?

    3. (3) 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 (4) 老河兵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你认为这样推断正确吗?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
  • 9.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季羡林

        老舍先生是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惟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这是解放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 , 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 鼎尝一脔(luán,切成块的肉) , 不也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本文节选自《季羡林谈师友》)略有改动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三件事。
    2. (2) 老舍先生的大事很多,季老为什么全写了些“芝麻绿豆的小事”?
    3. (3) 品读下面的句子,结合其中加点部分说说其表达效果。

      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

    4. (4)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老舍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 10.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好一朵木槿花

    宗璞

        又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簪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儿也不在乎秋的肃杀。接下来该是紫薇和木槿。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它们是外来户。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的生长起来。紫薇似娇气些,始终未见花。木槿则已两度花发了。

        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全性命,陪伴着显赫一时的文冠果,免得那钦定植物太孤单。据说原因是木槿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树皮好些吧。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木槿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过。

        近两年木槿在这小园中两度花发,不同凡响。

        前年秋至,我家刚从与母亲死别的悲痛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小弟的生之困惑。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的惶恐中。我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那时园中荒草没膝,除了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花之外,只有两树忍冬,结了小红果子,玛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拨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做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花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

        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小兴土木,盖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像是零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以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

        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的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褶,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

        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

        紫色的流光抛散开来,笼罩了凌乱的土地。那朵花冉冉升起,倚着明亮的紫霞,微笑地看着我。

        今年果然又有一个开始,小园经过整治,不再以草为主,所以有了对美人蕉的新认识。那株木槿高了许多,枝繁叶茂,但是重阳已届,仍不见花。

        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再来。

    (原文有删改)

    1. (1) 作者对木槿花态度变化过程依次是:轻视--------欣赏---------
    2. (2) “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的生长起来”中三个加点的“偶然”含义分别是什么?
    3. (3)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 (4)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在写木槿花之前,写到了美人蕉、玉簪花、紫薇等,从反面衬托了木槿花的平庸。 B . 作者印象中的木槿花是平庸的,后写木槿花“震撼了我的那朵花”,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曲折有致,激发阅读兴趣。 C . 本文赞美了木槿花的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感悟到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勇敢自信,乐观坚强。 D . “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抒发了作者对重压之下敢于面对苦难的木槿花的高度赞美。
四、写作。
  • 11. 作文。

    请以“温暖”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内容充实,感情真挚。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③不少于5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