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南通市2020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学情调研试卷

更新时间:2020-09-13 浏览次数:32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应用。
  • 1. 看拼音写词语。

    tián nì

    zhǒng zhàng

    pái huái

    jiǎo xíng

    shū  jí

    jì tuō

    mǐn gǎn

    huā ruǐ

  • 2. 下列每组词语中有一个加点字注音是错误的,请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 (1) (  )
      A . 断(jiān) B . 眼(zhǎ) C . 鸡(mèn) D . 万象(gēng)新
    2. (2) (  )
      A . 开(zhàn) B . 恶(zèng) C . 钮扣(dìng) D . 于事(jì)
  • 3. 下列每组词语中有一个加点字书写是错误的,请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 (1) (  )
      A . 与时 B . 翻来 C . 万凿 D . 而不舍
    2. (2) (  )
      A . 四海 B . 血奋战 C . 语重心       D . 知非福
  • 4. 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讲求,重视) B . 那台机器又出现问题了。(事故或麻烦) C . 他在一次飞机失事中遇难了。(遭受迫害或遇到意外而死亡) D . 对于他所犯的错误,大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声音高而刺耳)
  • 5. 下列词语中的“精”与“精神矍铄”中的“精”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 . 精明能干 B . 精疲力竭 C . 精雕细刻 D . 精益求精
  • 6. 下列词语中不是反义词的一项是( )。
    A . 充足——短缺 B . 纷乱——整齐 C . 洪亮——哑巴 D . 真理——谬论
  • 7. 下列词语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 . 表明观点  表明态度  表明立场 B . 沉痛的心情  沉痛的教训  沉痛的脚步 C . 树立信心  树立榜样  树立典型 D . 沉重的打击  沉重的心情  沉重的负担
  • 8. 下列句子中关联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因为)困难再大,(所以)我们要按时完成。 B . 对孩子们说,过年的大事(不是)走亲访友,(而是)买好吃的、好玩的。 C . (虽然)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这次试验还是没有成功。 D . 我们(不但)要学好课内的学习内容,(而且)要多读课外书,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 9.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雷锋的钉子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B . 我们在写作文时应尽量避免不写错别字。 C . 思想内容是否健康,应是衡量好作品的重要标准。 D . 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和倾听着企业家的报告。
  • 10. 超市里的这些物品归类不合理的一项是( )。
    A . 饼干、牛奶(食品) B . 防晒霜、牙膏(洗化用品) C . 象棋、圆规(文具) D . 羽毛球、篮球(体育用品)
  • 11. “重读好书,如逢故知”与“”这句话讲的道理相近。( )。
    A . 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 B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 .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 D . 读书全在自用心,老师不过引路人
  • 12. 依次在下面语段横线处填入四个分句,最恰当的项是( )。

    在春日踏青,青芜如毯,  △  ;夏日听雨,雨声淅沥,  △ 

    秋日看花,花叶相辉,  △   ;冬日观雪,雪意阑珊,  △   。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丝虚幻的朦胧  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  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酒

    A . ③④②① B . ③①④② C . ④③①② D . ④②③①
  • 13. 根据所学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藏戏的一出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不结束 B . 《北京的春节》-课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C . 过年时吃年糕,寓意如意年年高,吃鱼的寓意是年年有余 D . 《匆匆》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散文,作者是著名作家朱自清
  • 14. 按课文内容填空。
    1. (1)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通过 、三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
    2. (2) 《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代诗人_.这首诗描写的传统节日。前两句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 ”一词中看出月光的皎洁。我知道带“月”的诗句有很多,如:
    3. (3)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前两句是: “。”这里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写出了春雨的特点。后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赞美了
    4. (4) “京口瓜洲一水间, 。。”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曾为了一个字而不断推敲,成为美谈。这句诗就是 “”这个字就是“”。
    5. (5)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所写。诗中“值"的意思是 ,诗人认为自己“游园不值"的原因是(填诗句)。诗的后两句是:。”
  • 15. 诗词填空。
    1. (1) 西塞山前白鹭飞,,斜风细雨不须归。
    2. (2) 不肯过江东。
    3. (3) 渭城朝雨浥轻尘,劝君更尽一杯酒,
    4. (4) 谁道人生无再少?
  • 16. 选择题。
    1. (1) 唐伟和叶叶一起去听童安格演唱会,唐伟给叶叶买了( )
      A . 雪糕滑出的 B . 话梅 C . 糖果 D . 可乐(《少女的红发卡》)
    2. (2) 下列各项中( )不是《城南旧事》中的故事。
      A . 我们看海去 B . 兰姨娘 C . 驴打滚儿 D . 远方的来信(《城南旧事》)
    3. (3) 为了“贿赂”金铃“借”作文给肖晓,烹饪课上,金铃的红烧鱼从买到烧,全部由( )代劳。
      A . 肖晓 B . 马驭 C . 巴顿   D . 包郝 
  • 17. 判断正误。
    1. (1)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流落到大人国时,发现他们是用跳绳比赛来选拔官员的。
    2. (2)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孤身人在荒岛生活了26年,是一个不向逆境低头的英雄。
    3. (3) 《老人与海》中,马诺林第一次跟老人出海时只有五岁。
  • 18.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某小学部分学生在学校的号召下参观了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学生们在现场接受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材料二]某小学开展了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教育孩子爱家、爱学校、爱祖国。

        [材料三]某校通过征文比赛、红色革命知识讲座、书画展览、摄影比赛、制作手抄报、社团文艺汇报演出等活动形式,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1. (1) 请你总结这三则材料的共同点。
    2. (2) 你认为还有哪些方法能够培养同学们的爱国情操?
  • 19. 课内阅读运用。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一声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阁振三:“你认识他吗?'

        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

        ()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                                     

    (作者:李星华)

    1. (1) 在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处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 (2) “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这句话用了的修辞手法,用来比喻,表达了作者_的思想感情。
    3. (3) 敌人派出了  、 、,只为了抓  ,表现出他们的心虚。
    4. (4) 找出与课文中“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用“”画出来。
    5. (5) 从李大钊被捕时的过程看,敌人是心虚的、残暴的,主要表现在:

      ①语言上:

      ②人数上:

      ③神态上:

  • 20. 课外阅读运用。

    ___________

    ①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她认真地对我说:“世界 上所有的一切者在书里。”

        ②“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我说。

    ③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我收藏了四千多本书, 每天晚上必须用眼睛扫一遍,才关灯睡觉。’

    ④她真有趣。我说:“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

    ⑤她大叫:“我也这样, 常摸书!”她愉快地虚拟着摸书的动作,烁烁的目光真诚地表示她是我的知音。

        ⑥谈话是个相互寻找与自我寻找的过程。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遇到知己,又发现了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

    ⑦闲时,从书架抽下几本新新旧旧的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文字的大脑,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就立在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 打开来读是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而那些读过的书,都早已成为有生命的了,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思维方式,它们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我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验,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呢!

        ⑧当一本旧书拿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般滋味。不仅它的内容,-切一切, 都与今天相距遥远。那封面的风格,内页的版式,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个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水难回复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器物,它的文化价值反倒成为第一位的了。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

         ⑨莫拉说,她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她藏书及摸书的嘴好,一半来自她的丈夫。她丈夫终日在书房里,读书之外,便是把那些书搬来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 这才叫真醉了呢!”她说这话的神情像沉浸在一幅迷人的画里。

    ⑩忽然想到一句话:“人与书的最佳境界是超越读的。”但我没说,因为她早已懂得了。

    1. (1)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①嗜书如命:

      ②经久不衰:

    2. (2) 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
    3. (3) “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一句中,“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指什么?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来说明。
    4. (4) 为什么说“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
    5. (5) 文中多次提到“翻翻、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书的韵味。这三个词语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6. (6) 文章结尾说“人与书的最佳境界是超越读的”.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习作表达。
  • 21. 写作。关于______的记忆

        田野上,有关于劳作的记忆:校园中,有关于学习、活动的记忆:照片中,有关于成长的记忆:礼物里,有关于亲情、友情的记忆……生活中,一个个物件:幕幕场景,一个个人物,会让你情不自禁地想起很多很多。请用心回忆,补全文题,选择合适的事情,写一篇习作。注意语句通顺,表达具体,富有真情实感,400 字左右。习作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