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至第七单元期末综合检测(B)

更新时间:2016-08-12 浏览次数:957 类型:期末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2018七下·江门开学考) 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

    A . 隋文帝 B . 隋炀帝 C . 唐太宗 D . 唐玄宗
  • 2.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在第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京剧艺术表演家尚长荣出演京剧《贞观盛事》中耿直进谏的名臣……你知道尚长荣扮演的角色是谁吗?(    )

    A . 杜如晦 B . 房玄龄 C . 魏征 D . 狄仁杰
  • 3. 某历史小组在探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正确的是(    )

    ①都在国家统一时出现的                   

    ②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③都在思想上实行高压政策                 

    ④都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4. 唐《陇西行》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里的“胡”是指(    )

    A . 西夏 B . C . D . 吐蕃
  • 5. 某班举办“中国古代文化使者”的图文展览。“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的语句与下列哪一人物图片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

    A . 鉴真 B . 玄奘 C . 郑和 D . 马可·波罗
  • 6. 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的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它的发明对世界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是何时印制的(    )

    A . 唐朝 B . 宋朝 C . 元朝 D . 明朝
  • 7.

    王老师是一位邮票收藏者,在他的集邮册里,有两枚非常珍贵的邮票,他告诉同学们这两枚邮票都是为纪念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诗人而发行的。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    )

    A . 李白 B . 杜甫 C . 白居易 D . 关汉卿
  • 8. 图1至图4中,反映“澶渊之盟”订立双方政权对峙的是(    )

    A . 图1 B . 图2 C . 图3 D . 图4
  • 9. “朝廷……实仰东南财赋”“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    )

    A . 南北朝时期 B . 隋唐时期 C . 两宋时期 D . 明清时期
  • 10.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的出现主要反映了北宋(    )

    A . 农业生产的新气象 B . 手工业的发达      C . 商业的繁荣 D . 印刷技术的领先
  • 11.

    据《元史·百官志三》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由此判断,宣政院所辖之地应该位于下图中的(    )

    A . A地 B . B地 C . C地 D . D地
  • 12. 人们誉称的“史学两司马”是指史学家司马迁和司马光,他们分别写下了不朽的史学巨著。其中司马光所著的是(    )

    A . 《史记》 B . 《论语》 C . 《资治通鉴》 D . 《道德经》
  • 13. 人们常用“比黄连还苦,比窦娥还冤”来形容一个人苦深冤重。塑造“窦娥”这个艺术形象的是(    )

    A . 苏轼 B . 关汉卿 C . 徐光启 D . 曹雪芹
  • 14. 中国两千多年的漫长封建社会里,历朝历代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明朝时期,在地方采取的措施是(    )

    A . 实行郡县制 B . 设司吏校尉 C . 设立行省制度 D . 设三司
  • 15. 央视新闻频道曾对“南澳一号”沉船考古进行现场直播。发现明代古沉船的广东汕头市南澳岛县在明朝有“海上互市之地”之美誉,史载:“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郑和下西洋成功实现的条件不包括(    )

    A . 国力强盛 B . 造船业发达 C . 指南针的应用 D . 蒸汽机的应用
  • 16. 2008年10月14日,黑瞎子岛一半的领土重归中国。回顾历史,在1689年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明确规定了黑瞎子岛所在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为中国的领土。当时在位的统治者是( )

    A .   顺治帝 B . 康熙帝 C . 雍正帝 D . 乾隆帝
  • 17.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讨平之,改置台湾府,属福建省。”材料中康熙帝要“讨平”的是( )

    A . 沙俄侵略者 B . 荷兰殖民者 C . 东南沿海倭寇 D . 台湾郑氏政权
  • 18. 清朝以夜郎自大的文化心态,试图构筑起一道隔绝中外的“防线”,却使中国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这道“防线”指的是( )

    A . 设立军机处 B . 大兴文字狱 C . 重本抑末 D . 闭关锁国
  • 19. 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璀璨。下列著作属于相同类别的一组是(    )

    A . 《伤寒杂病论》与《天工开物》 B . 《史记》与《资治通鉴》 C . 《九章算术》与《本草纲目》 D . 《水经注》与《金刚经》
  • 20. 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艺术逐渐从少数文人士大夫开始向普通大众普及,从吟诵的诗、吟唱的词,到贩夫走卒哼唱的曲,再到妇孺皆宜的小说,其传播范围越来越广,通俗程度越来越高,表现方式越来越自由。请判断与明清小说有关的场景是(     )

    A . B . C . D .
二、<b >非选择题</b>
  • 21. 隋唐至明清时期完成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宏大工程。

    1. (1)

      请标出下面示意图或图片所代表的工程名称。

    2. (2) 请你各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三大工程在历史上的地位。

    3. (3) 了解了三大宏伟工程,你有何感想?(请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可自由发挥,但不要离题)

  • 22.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清朝,西藏与中央政府联系更加紧密。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说明。

    2. (2) 材料二中的历史人物是谁?他的主要事迹与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何联系?

    3. (3) 材料三体现了元朝怎样的历史趋势?

    4. (4) 试举一例说明材料四所说的“西藏与中央政府联系更加紧密”。

    5. (5)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 23.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写道:“从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一直处于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据此回答:

    1. (1) 试从政治制度、经济和对外政策方面分析唐宋时期科技领先世界的主要原因。

    2. (2) 试从政治制度、文化政策和对外政策等方面分析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3. (3) 你认为我国应如何做才能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

  • 24.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的国度。蜿蜒的陆海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交往的纽带,遥远而神秘的东西方国度,留下了中国使者的足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 丝绸之路的开通主要归功于西汉哪一历史人物的艰辛努力?

    2. (2) 唐朝时期,中印、中日文化交流中最能反映唐朝文化兼收并蓄和博大精深特点的两件史实是什么?

    3. (3) 明朝前期郑和七下西洋,其船队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

    4. (4) 从古代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中,你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