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二...

更新时间:2021-01-21 浏览次数:14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 1. 公元前334年,齐威王和魏惠王会盟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市东南),互尊为王,史称“徐州相王”。“徐州相王”反映了(    )
    A . 齐魏两国实力超群 B . 齐魏两国互相尊敬 C . 周王独尊共主地位 D .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 2. 宋太祖欲得一只熏笼,然而几天未见影踪,十分生气。有官员解释说,此事要经尚书省等部门逐级审批,向皇上复奏,得其依准,才能制造、送上。这表明(    )
    A . 宋朝行政依照一定的程序执行 B . 宋初行政效率十分低下 C . 君主权力受到中枢机构的制约 D . 尚书省是最高权力机构
  • 3. 如表是世祖至元五年四川行省请示中书省的咨文及中书省的回复。据此可知,元代(    )

    咨文

    但有罪名,除钦依圣旨体例及中书省明文检拟外,有该载不尽罪名,不知凭何例定夺,请定度事。

    回复

    本省相度,遇有刑名公事,先送检法拟定,再行参详有无情法相应,更为酌古准今,拟定明白罪名。除重刑结案咨文外,轻囚就便量请(情)断遣,请依上施行。

    A . 中书省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 B . 审理狱案都要依据皇帝旨意 C . 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 .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最终确立
  • 4. (2020·肇庆模拟) 明朝政治制度下,虽一切事权主要集中在皇帝,但有许多事情是必经廷推、廷议、廷鞫的。重要高官由九卿或再加上巡抚、总督开会来公开推举,是为“廷推”;凡是遇到重大政事,也常由七卿、九卿公决,是为“廷议”;倘使有重大的狱讼无法解决,也由七卿、九卿开会定讞,是为“廷鞫”。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明朝政治制度具有民主色彩 B . 形成了皇权外的决策机构 C . 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 D . 政府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 5. 清代以来,地方私铸钱币导致货币名目繁多,外来机制银元流通广泛的光绪年间,朝廷酝酿币制改革,自铸银元,统铸币权,但因地方不愿放弃铸币权及国币单位的“两元之争”,最终归于失败。这说明(    )
    A . 清代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B . 清政府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 C . 清政府货币主权日益沦丧 D . 清朝中央政府权威面临挑战
  • 6. 梭伦改革时期,法律就禁止谈论任何死者的不是,也禁止在公共场合谈论他人的不是,又对于这一行为的处罚是分别向受害人和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赔偿金。这说明古代雅典(    )
    A . 注重保护人的尊严 B . 树立法律至上权威 C . 善于协调社会关系 D . 提倡人人平等观念
  • 7. (2020·肇庆模拟) 雅典名将阿里斯提德是马拉松战役的指挥官,战功显赫,曾担任首席执政官,办事公正,人称“正义”,这一美名后来却变成了招人嫉恨的根源。公元前483年,公民大会决定进行陶片放逐表决。投票结果,阿里斯提德被流放。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
    A . 公民有较高的政治素养 B . 公民有效监督国家公职人员 C . 多数人的意志具有绝对权威 D . 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 8. 罗马法规定:“有疑,当有利于被告人之利益。”罗马皇帝塞维鲁斯说:“被指控者的供认,如果没有明确的证据来支持法官的确信,不得被看作是罪行被调查属实。”据此可知,罗马法(    )
    A . 主要维护被告人的利益 B . 奉行“疑罪从无”原则 C . 掺杂着原始习惯法残余 D . 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
  • 9. 在古代雅典城邦,官员在上任前要由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人民法庭)对其进行资格审查;官员卸任亦或公民就其任职行为提出指控时,还要经过陪审法庭的述职检查、依法审理。这反映出了古代雅典(    )
    A . 司法审判中程序民主 B . 全体公民参与政治 C . 主权在民的执政理念 D . 法律服从民众意志
  • 10.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取消了上议院对下议院议员的提名权。《1911年国会法案》又剥夺上议院驳回下议院大多数法案的权力,只保留了拖延通过的权利。这说明英国(    )
    A .   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B . 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C . 议会两院之间相互制衡 D . 贵族丧失了政治特权
  • 11. (2020高二下·安阳开学考) 美国各个州拥有的选举人票数同该州在国会拥有的参、众议员人数相等。根据规定,美国国会参议院由每个州选举出两名议员组成,而众议院议员人数则根据各州人口比例来确定。这一规定(    )
    A . 使中央有效地制衡了地方 B . 体现了州权平等的原则 C . 确保美国大小州局势稳定 D . 有利于美国的中央集权
  • 12. (2020·海南模拟)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有权对由皇帝任命的宰相与政府的法案与政策表示反对或支持,而无权选举或任命宰相及政府。这些规定(   )
    A . 使议会无法有效监督行政机构 B . 使资产阶级无法参与民主进程 C . 严重削弱代议制机构立法权限 D . 体现了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 13. 1878年,保皇派总统麦克马洪同意共和派组阁,并且坦言:“1875年宪法已经确立了一个议会制共和国”“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这最能说明(    )
    A .  麦克马洪已经转变为共和派 B . 法国面临着复辟君主制危险 C . 君主派和共和派的斗争激烈 D . 走向共和成为历史发展必然
  • 14.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上述材料说明(    )
    A . 英国希望与清政府平等交往 B . 传统“蛮夷观”依旧没有变化 C .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D . 封建官僚意识到统治危机四伏
  • 15. 1871年郑观应在《易言》中指出:“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殊抱杞忧。”造成作者忧心忡忡的原因是(    )
    A . 《南京条约》签订后领事裁判权的实施 B . 《天津条约》签订后大批通商口岸开放 C . 《北京条约》签订后对英支付巨额赔款 D . 《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外商开办工厂
  • 16.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一系列主张,如鼓励兴舟楫之利、兴车马之利、兴邮亭、兴宝藏;主张让百万富翁兴办银行;鼓励创造发明,允许发明者自专其利等。这些主张(    )
    A . 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B . 表达了爱国主义精神 C .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空想性 D . 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
  • 17. 当国共之间的矛盾有可能影响到统一战线的存在时,共产国际和联共(布)领导人宁可要共产党让步,以使国民党右派及其领导的军队留在统一战线内,也不同意对国民党右派进行坚决反击。这反映出(    )
    A . 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B . 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国情 C . 中共中央出现严重右倾错误 D . 共产国际破坏了革命统一战线
  • 18.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满族提出“退回东北”,建立独立政权;蒙古上层制造“外蒙独立”,西藏达赖喇嘛在英国的唆使下发起了“西藏独立”。南京临时政府将“反满兴汉”口号转变为汉、满、蒙、回、藏为基础的“五族共和”理论,这一转变(    )
    A .  表明中华民国反侵略的决心 B . 有利于以和平方式促成政权的过渡 C . 赋予社会革命新的时代内涵 D . 进一步推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19. 下面几则材料是西方媒体对甲午战争的评论。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评论

    出处

    中国和日本分别代表着封闭与开化两股势力,西方国家自然会更亲近日本

    英国《每日新闻报》

    毫不过分地讲,除直隶省外,清朝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军队

    美国《哈珀斯周刊》

    我们再也不能把中国当作一个可以唤醒且极具潜能的合作对象,相反日本已经向世界证明它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英国《泰晤士报》

    A . 西方各国支持日本侵华 B . 中国国际地位严重削弱 C . 中国国家实力低于日本 D . 西方各国排斥中国文化
  • 20. 有学者评述:“宣战书中所说多系事实,文字激昂悲壮颇可同情。令人痛惜的为慈禧一任感情激动,罔顾时势,不惜孤注一掷,公然对所有的外国宣战诚为古今中外绝无仅有之举”。此举对中国产生的严重后果是(    )
    A . 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B .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 . 清廷成为了“洋人的朝廷” D .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 21. “《宣言》中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该《宣言》(    )
    A . 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 B . 标志着英国确立起君主立宪制度 C . 成为法国第一部宪法的序言 D . 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
  • 22. 有学者认为,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据此可知,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    )
    A . 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进程 B . 表明国人开始自觉参与爱国运动 C . 是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D . 说明中国民族主义发展到新阶段
  • 23. 如表是俄罗斯尤里一列瓦达咨询分析中心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民众(    )

    咨询答案╲年份(百分比)

    1990(%)

    1997(%)

    2004(%)

    2006(%)

    在俄国各族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6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A . 一直推崇十月革命,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B . 对十月革命存在多元化看法,且正面评价呈上升趋势 C . 对十月革命的反思,主要关注其经济影响 D . 对十月革命的评价褒贬不一,负面评价占据主流
  • 24. (2020·甘肃一诊) 十月革命的对象是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所代表的剥削阶级,临时政府既然代表了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这就把两个阶级同时推到十月革命对象的位置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十月革命是(   )
    A .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B . 新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 C .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D .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 25. 1925年到1926 年间,《向导》和《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纪念文章。在内容上,多为纪念五卅运动、列宁、孙中山、十月革命、二七惨案、义和团运动、五九国耻、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这些纪念文章(    )
    A . 服务于各阶级联合的革命活动 B . 表明马克思主义成为革命指导思想 C . 旨在推动国共两党关系的缓和 D . 说明近代民主的群众基础广泛
二、材料解析题(26题22分,27题12分,28题16分,共50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匈奴越过阴山、夺取河套等地,迫使汉界退至陕北、陇东一线。统治者不得不以防御姿态应对西北边疆。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增强,地方王侯势力被严重削弱。面对匈奴的强大和不断侵扰,崇尚积极有为的汉武帝实施了有力的回击,重新占据了对北方和西北方的统治权,通过修筑边塞,派兵戍守,对当地进行了有效的经营……朝廷组织田和徙民实边,“皆与犁牛”,调发数万人至西北挖渠饮水,兴修水利灌溉工程。还设置使者校尉等官职保护商旅往来和为过往使节提供食宿,由此架起了西北地区对内对外的桥梁。

    --摘编自郑承燕《汉武帝对北方地区的经营及其影响》等

    材料二:清朝统一西域后,陆续从甘肃河西、陇东各府县招募无业贫民迁往天山北路屯住。随着沙俄等国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廷在东北设立了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在西北设立了伊犁将军,屯重兵于边疆,定期巡边。将军管理辖区内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等。清廷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

    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廷通过向东北、内外蒙古移民实边,移民垦殖迅速发展。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进行设省治理。1885年,台湾亦升格为省。嗣后,清政府又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在内蒙古,伴随着内地移民的增加,州、府、县逐次设立,盟、旗的地盘渐渐被压缩。

    --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原因及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后期治理边疆的相似之处,并分析晚清边疆治理内地化的历史背景。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近代西方宪政发展史上,“妥协”与“悖论”是两个绕不开的话题。首先,在西方民主政治中,妥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它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英国人便承袭了典型的妥协传统。民主依赖于妥协,正如美国宪法本身就被认为是“一捆妥协案”。在制宪者们看来,真正的共和政体不是追求社会意见与意志的同一性。而是允许多种意见、意志和利益在一种有秩序的体制下妥协共存。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往往存在与启蒙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民主思想和原则相背离的地方。对其认识,不可只看它怎么说,更要看它怎么做,运作比字句更重要,只有了解实际的运作过程,才能有真正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龙太江《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钱乘旦《“说”与“做”的悖论》

    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其中一个话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至少须有两个国家的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中央设有御史台与谏院,下置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众多监察官;地方设有路一级的监司、州一级的通判等监察官。它们既规劝谏正皇帝,又监察弹劾百官,还纠察司法,监督和制约着皇权、相权和军权。宋代监察官一般必须进士及第,且有相当长时间的地方实际工作经历,一般不用年老多病之人。北宋前期,国家政治生活比较正常,监察效果比较显著;北宋后期及南宋大部分时间,君昏臣庸、政治黑暗,监察的作用就越来越微不足道。

    ——摘编自季盛清《试论宋代监察制度的几个特点》

    材料二: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有效的反腐倡廉实践。1928年,闽浙赣根据地编写了《怎样做一个好共产党员》,颁发给党员干部,教育他们拒腐蚀,不贪污。1931年,苏维埃政府建立起会计制度和国库制度,规定统一印制各种会计簿记单据;还创立了党史上最早的审计制度,要求县以上各级红色政权都须设立审计监督机构。还在《红色中华》上开设了专门的廉政专栏;在红军中传唱《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廉政歌曲。

    ——摘编自陈东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反腐倡廉建设的探索》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实践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