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联盟“领军考试”2019届高三文科综合-历...

更新时间:2020-07-20 浏览次数:240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战国时期,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各级官吏的职权范围、政绩指标等,每年都要考核评比。正女口荀子在《王霸》一书中所云“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这反映出当时(   )
    A . 宗室贵族权力受限 B . 官僚政治逐渐形成 C . 吏治建设卓有成效 D . 重视发展小农经济
  • 2. 宋真宗咸平五年,朝廷下令在汴京城内拆毁侵街而建的“贵要邸舍”“皆复长安旧制”,并在街道两旁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但几年后,街道两旁又出现了大批房舍店铺,再次突破真宗时所立标志。这反映出当时的汴京(   )
    A . 君主专制趋向弱化 B . 市坊制度脱离实际 C . 城市商业特征明显 D . 官营手工业发展快
  • 3. 如图表1为明代徽州大宗交易使用通货统计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徽州(   )

    A . 白银成为主要支付手段 B . 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C . 实物地租占据统治地位 D . 宝钞退出货币市场
  • 4. 宋以前的画家评价一幅画一直以画工、技法为评价对象,而到了元明时期,品画标准已经用人品代替画品,注重画家的德行,画作的风格也从写实走向写意。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南方经济的发展 B . 宋明理学的影响 C . 君主专制的强化 D . 绘画技巧的演变
  • 5. 学者杨品泉指出:“到十九世纪中期,中国的经济已经达到了用它可能掌握的技术进行发展的极限;而且到1911年时,很少新技术被引进和采用,也没有从内部产生。不论是国家部门或是私营部门,在思想上和财力上都无力把‘经济发展’作为一项优先政策来倡导。”   该学者意在说明(   )
    A . 传统经济已完全解体 B . 晚清工业化程度较低 C . 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源 D . 旧制度变革的必要性
  • 6. 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界,弥漫着各种怀疑和否定之思想,最严重者怀疑、否定“中国”之国名、中国民族本性之来源以及中国文化生成之根源,特别是对今日中华民族现行语言文字讨论最多、意见最杂、震撼最强烈。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   )
    A . 对西方文化的排斥 B . 理想政治追求的幻灭 C . 民族自信心的动摇 D . 传统价值观念的丧失
  • 7. 如图表2为晋绥根据地在“减租减息”政策实施后,各阶级(阶层)占有土地情况的变化表。据此可知,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A . 削弱了封建土地剥削 B . 使地主阶级成为参政主体 C . 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度 D . 巩固发展了革命统一战线
  • 8. 1961年京郊农村社会调查是全国大规模农村社会调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率领的北小营、上辇两个组在顺义展开调查,彭真率领的北房、梭草、附马庄三个调查组在怀柔进行调查,最终形成10个调查报告、34个典型调査专题。这次调查(   )
    A . 利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 B . 为八字方针的提出奠定客观基础 C . 彻底纠正了农村的“左”倾错误 D . 加快了京郊农业体制改革的步伐
  • 9. 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公元前404年),雅典社会出现微妙的变化,一般公民将城邦视为利益的源泉……就连喜剧也清晰地反映出公民气质的变异,旧的喜剧彻底属于政治性,在舞台上评论城邦蜂治生活;而新的喜剧则在私人和家庭里寻找材料,甚至表现在烹调、鱼肉价格波动等材料上。这反映了雅典(   )
    A . 民主政治的思想根基正在遭受侵蚀 B . 公民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C . 公民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开始增长 D . 城邦政治推动其物质文化快速发展
  • 10.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欧文在美国创立“新和谐公社”,建立“全国劳动产品交换市场”;从1839年到1845年又从事“劳动公社”实验。最终这些努力都以失败告终。欧文的这些实践(   )
    A . 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借鉴 B . 发展完善了资本主义民主代议制度 C . 为建立理想社会提供了科学蓝图 D . 表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开始对立
  • 11. 某历史学家指出:“19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也许比欧洲任何国家都接近于革命,因为欧洲各国革命只是起义,他们表面上轰轰烈烈,但实质上对社会的根本触动不大,若以调整较大的政治格局和影响力而言,是不能与这一时期英国改革相提并论的。”这一时期的改革(   )
    A . 推动了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 B . 是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妥协的结果 C . 加剧了工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的矛盾 D . 为实现社会力量的变革提供了合法渠道
  • 12. 如图5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联漫画家创作的漫画。漫画作者旨在说明(   )

    A . 美苏在经济领域的冷战对抗 B . 美国利用经济优势控制英国 C . 马歇尔计划促进欧洲经济恢复 D . 英美两国结成稳定的货币体系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是民办书院的起始阶段,这时的书院主要涉及读书、会友交流、研究著述等功能。两宋时期书院的教育教学功能被强化,成为官学的替代,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人才。南宋在学术大师的指导下,书院被确立以一种文化教育制度。元代与理学一体化的书院,被等视为官学,即书院的官学化。明代中期,书院走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上至官   绅,下至百姓政治、文化、教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书院的功能转向读书识字、讲学化民。清代大多数书院的教学目标、数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都围的着科举而进行。并且通过自身的制度建设来糾正科举选才过程中的偏差。

    ——摘编自陈元晖《古代书院制度》

    材料二  1901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奏要求书院改革。同年九月,上谕曰:“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到1902年,各省基本实现了书院改学堂的要求。学堂的兴起接通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血脉,书院在改革中获得了“永生”。

    ——摘编自袁彩楚《清末书院改学堂历史述评》

    材料三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邓小平1983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战略方针。1993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本世纪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摘编自孙绵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规律问题》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到明清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变化,并说明其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书院教育制度改革的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改革的意义。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某同学在研究19世纪英国社会状况时,搜集素材如表3。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素材中任选一个或多个素材,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评述该历史现象。(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建武初(25年),人口锐减,官多民少,机构膨胀,人浮于事,贪污成风。两汉之交因战乱动荡,“士多不修节操”,官吏们互相勾结,“并为奸利,郡尹、县宰家累千金”,偶有个别清廉之幸还要受到嘲讽光武帝刘秀设立12州牧,后更名刺史,并重申颁布了监察法令,若有违令者,均要惩罚。建武六年,天下大局已定,战事稍缓,刘秀便下诏“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光武帝还下令恢复西汉的四科取士制度,其主要标准是高风亮节,能秉公执法。刘秀时常给官员们下达考察、举荐人才的任务。对被举荐者刘秀往往亲自策问,对察举不实的要追究责任。除此之外,刘秀还禁止郡国贡献异味珍品,平时更是“身衣大练,色无重彩”。

    ——摘编自杜荣峙《刘秀吏治整顿试评》

    1. (1) 根据材料,概括光武帝整顿吏治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光武帝吏治改革的意义。
  •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到1942年初期,日本推崇的闪电战使得盟军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御迅速崩溃。美国制定了针对日本的心理战略,即“第四种战争”为了消除日本士兵头脑中的军国主义思想以便削弱曰本士兵在战争中的士气,美国军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白色讲真话)宣传以及“黑色”(讲假话)宣传,同时美军在攻占一座岛屿后,美军心理战部就充分利用这一胜利,向日军士兵宣传美军的强大,日本必将失败,投降是日军士兵唯一的出路。为了彻底消除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幻想,美军在对日本本土投放大量的劝降传单以及“美国之音”对日本本土进行不分昼夜的广播后,决定对日本本土使用最新研制成功的原子弹,给日本政府在心理上制造了最大限度的威慑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电台亲自宣读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停战诏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盟国的胜利而告终。”

    ――摘编自史澎海《美国对日战略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期间美国对日进行“第四种战争”的原因和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的“第四种战争”。
  •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王猛(325—375年),字景略,东晋北海郡剧县人,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将军。王猛执政时,前秦有一批贵族仗着身份显要,飞扬跋扈,目无法度。甚至还有一些封疆大吏俨然地方上的皇帝。王猛对其进行了法律约束,并设立严苛的处罚措施,令行禁止。史书上记载“百僚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在其主政期间恢复了太学制度,并在地方设立众多学校,要求官员之子必须入学读书。在他主政期间,前秦学风浓郁,人人崇尚读书。王猛还废除了胡汉分治,提出“黎元应抚,夷狄应和”的民族政策,《晋书》记载:“四夷宾服,凑集关中……”前秦地处关中,旱情严重,王猛征调民力开凿河渠,修筑堤坝,他还召集流民开垦荒地,使得前秦生产力恢复,政局稳定。

    ——摘编自邓晓辉《前秦良相王猛政治思想和实践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前秦丞相王猛的主要事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猛的历史功绩。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