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沿淮教育联盟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0-08-18 浏览次数:137 类型:期末考试
一、句子默写
  • 1. 默写
    1. (1) 千嶂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 (2) 马作的卢飞快,。(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 (3) 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
    4. (4)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 (5) 《岳阳楼记》中从动态与静态两方面描写了水中月这一美景的句子是:
    6. (6) 使用典故来表情达意,是历代诗人常用的手法。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就使用典故来表达了渴望朝廷为自己复职的情怀;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里的“”使用典故来表现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二、名著阅读
  • 2.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真的,我得走!”我有点恼火了,反驳说,“你以为我会留下来,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就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完全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也会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我们都已经离开了人世,两人一同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1. (1) 这段文字选自英国女作家(作者)的小说《简·爱》,写的是女主人公同(人物名)互诉衷肠的情形,是全书最感人的篇章之一。
    2. (2) “无足轻重”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3. (3) 将语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改写成一个句子
    4. (4) 文段中的“我”为什么“有点恼火”并说“我得走”?请结合原著,从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两方面分析原因。

      情节原因:

      性格原因:

三、综合性学习
  • 3. 九年级某班举行“走进书信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1. (1) 下面是两个活动题,请你回答。

      ①春有风筝,夏有__________,秋有青鸟,冬有__________。书信一来一往间,日子就这样过去了。

      ——猫腻《庆余年》

      结合古代书信知识,在横线上各补充上一个字,恰当的一组是(    )

      A . 荷   梅 B . 鱼   雁 C . 荫   酒 D . 花   雪
    2. (2) 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书信与我们渐行渐远。但在古人心中“家书抵万金”,请你说说古人的家书中会写到哪些内容(两点即可)。
    3. (3) 请根据以下文字,探究《见字如面》节目好评如潮的原因(答三点即可)。

          近期,一档专门朗读书信的节目——《见字如面》,在众多文化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好评如潮。节目邀请众多明星,现场朗读那些可以窥视中国历史、名人往来以及普通人生活场景和情感的一封封信件。明星娓娓道来的朗读,带领观众重温着书信里的时光和记忆,给人一种久违的书信文化气息,引发观众的共鸣。

          在当今喧嚣嘈杂的综艺娱乐节目大环境之下,这档节目用最简单、朴素、真诚的方式展现了文化类节目应有的模样,传承了中国文化,激活了公众对于传统文化那股无处释放的热情与迷恋。

    4. (4) 下面是某宝店主给买家张先生的一封信,请按要求修改这封信。

      ①这则书信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正确的写法是“”。

      ②划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③上面的书信,在格式上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

四、现代文阅读
  • 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魔季

        ①蓝天打了蜡,在这样的春天。在这样的春天,小树叶儿也都上了釉彩。A

        ②我沿着草坡往山上走,春草已经长得很浓了。唉,春天老是这样的,一开头,总惯于把自己藏在峭寒和细雨的后面。等真正一揭了纱,却又谦逊地为我们迎来了长夏。

        ③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还有那些老树的苍绿,以及藤萝植物的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山。我慢慢走着,绿在我里,我在绿里。B

        ④那片大树下的厚毡是我们坐过的,在那年春天。今天我走过的时候,它的柔软仍似当年,它的鲜绿仍似当年,甚至连织在上面的小野花也都娇美如昔,啊,春天,那甜甜的记忆其实不是回来,它一直存在着的!我禁不住怯怯地坐下,喜悦的潮音低低回响着。C

        ⑤我们已把窗外的世界遗忘得太久了,我们总喜欢过着四面混凝土的生活。我们久已不能想象那些溪畔草地上执竿的牧羊人,以及他们仅避风雨的帐棚。我们同样也久已不能想象那些在垄亩间荷锄的庄稼人,以及他们只足容膝的茅屋。我们不知道脚心触到青草时的恬适,我们不晓得鼻腔遇到花香时的兴奋。真的,我们是怎么会疾驰得那么厉害的!

        ⑥忽然,走来一个小女孩。如果不是我看过她,在这样薄雾未散尽、阳光诡谲闪烁的时分,我真要把她当作一个小精灵呢!她慢慢地走着,好一个小山居者,连步履也都出奇地舒缓了。她有一种天生的属于山野的纯朴气质,使我不自已地想逗她说几句话。D

        ⑦“你怎么不上学呢?凯凯。”

        ⑧“老师说,今天不上学。”她慢条斯理地说,“老师说,今天是春天,不用上学。”

        ⑨啊,春天!噢!我想她说的该是春假,但这又是多么美的语误啊!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去念一册册的山,一行行的水。去速记风的演讲,又数骤云的变化。春天春天,春天来的时候我们真该学一学鸟儿,站在最高的枝柯上,抖开翅膀来,晒晒我们潮湿已久的羽毛。

        ⑩那小小的红衣山居者好奇地望着我,稍微带着一些打趣的神情。我想跟她说些话,却又不知道该讲些什么。终于没有说——我想所有我能教她的,大概春天都已经教过她了。

        ⑪慢慢地,她俯下身去,探手入溪。花瓣便从她的指间闲散地流开去,她的颊边忽然漾开一种奇异的微笑,简单的、欢欣的、却又是不可捉摸的笑。我又忍不住叫了她一声——我实在仍然怀疑她是笔记小说里的青衣小童。我轻轻地摸着她头上的蝴蝶结。

        ⑫“凯凯。”

        ⑬“嗯?”

        ⑭“你在干什么?”

        ⑮“我?”她踌躇了一下,茫然地说,“我没干什么呀!”

        ⑯多色的花瓣仍然在多声的涧水中淌过,在她肥肥白白的小手旁边乱旋。忽然,她把手一握,小拳头里握着几片花瓣。她高兴地站起身来,将花瓣往小红裙里一兜,便哼着不成腔的调儿走开了。

        ⑰我的心像是被什么击了一下,她是谁呢?是小凯凯吗?还是春花的精灵呢?抑或,是多年前那个我自己的重现呢?在江南的那个环山的小城里,不也住过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吗?在春天的时候她不是也爱坐在矮矮的断墙上,望着远远的蓝天而沉思吗?她不是也爱去采花吗?爬在树上,弄得满头满脸的都是乱扑扑的桃花瓣儿。等回到家,又总被母亲从衣领里抖出一大把柔柔嫩嫩的粉红。啊,那个孩子呢?那个躺在小溪边打滚,直揉得小裙子上全是草汁的孩子呢?她隐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⑱啊,春天多叫入迷惘啊!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谁负责管理这最初的一季呢?他想来应该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家了,当他的神笔一挥,整个地球便美妙地缩小了,缩成了一束花球,缩成了一方小小的音乐匣子。他把光与色给了世界,把爱与笑给了人类。啊,春天,这样的魔季!

    1. (1) 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世界,忽然显得明朗了。”

      A . A处 B . B处 C . C处 D . D处
    2. (2) 请依据文章内容,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我坐在那片大树下的厚毡上→→我的心被小女孩的行为击中了。

    3. (3) 文章第⑥段结尾说“使我不自己地想逗她说几句话”,第⑩段说“却终于没有说”,分别指出其原因。
    4. (4) 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我们已把窗外的世界遗忘得太久了,我们总喜欢过着四面混凝土的生活。我们久已不能像那些溪畔草地上执竿的牧羊人,以及他们仅避风雨的帐棚。我们同样也久已不能想象那些在陇亩间荷锄的庄稼人,以及他们只足容膝的茅屋。我们不知道脚心触到青草时的恬适,我们不晓得鼻腔遇到花香时的兴奋。(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②花瓣便从她的指间闲散地流开去,她的颊边忽然漾开一种奇异的微笑,简单的、欢欣的、却又是不可捉摸的笑。(从加点词语运用的角度)

    5. (5) 第⑰段中连用了十个问号,说说这样表达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 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A)(时间都去哪儿了)(歌词)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儿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

        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她/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B)人一生的时间表

        (以平均年龄72岁计算)

    项目

    吃饭、睡觉

    学习、工作

    娱乐休闲

    交通

    做家务

    其它

    年限

    29年

    18年

    12年

    6年

    6年

    1年

    占比

    40.3%

    25%

    16.7%

    8.3%

    8.3%

    1.4%

    (C)

        ①为什么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科学家从三个方面解释了这种现象。

        ②首先从人的生理变化上来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的生物钟变慢了。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从路边随机找一些年轻人和老人,让他们估测一分钟有多长。结果是:年轻人估测的时间比较快,通常还没有到一分钟,他们就认为已经到一分钟了;而年长的人,他们通常过了一分钟,才觉得这是一分钟的时长。对年长的人来讲,时间就这么“漏”掉了。在衰老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③第二个原因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似乎要短得多。原因是,去时走这段路对你来讲是崭新的经历,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变少了,时间似乎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

        ④人生也是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少了一些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精神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这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因而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⑤第三个原因则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五岁的孩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占他生命的5%;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过程的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就会觉得很快。

    1. (1) 用简洁的语言概况材料B和材料C的主要内容。
    2. (2) 材料C第⑤段运用了哪三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说明方法:

      作用:

    3. (3) 比较材料A与材料C画线句,说说其主要表达方式及效果的不同。

    4. (4) 结合材料C科学家的研究,谈谈你在学习态度、方法上获得的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五、对比阅读
  • 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 , 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⑤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注释)①滑稽,比喻能言善辩。②旬朔,十天或一个月。③比:近来。④惩艾:惩治,惩戒。⑤曩:从前。⑥寻绎:推求探索。⑦省:记。⑧勒:此处译为编辑。⑨庶几:或许,差不多。

    1. (1) 解释下面句中画线的字。

      ①同舍生皆 绮绣    ② 中有足乐者

      白玉之环         ④然 此自放

      ⑤而常 于善忘

    2.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②予少时读书,一见辄即能诵。

    3. (3) 选文(甲)是围绕“”来叙述的;选文(乙)说“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其中“此二物”指的是“”和“”。
    4. (4) (甲)(乙)两段文字采用了共同的写法:都是先写,再谈感受,读来真切,也更具说服力。
六、作文
  • 7. 请以“不要拒绝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①横线上可以填词,可以填短语,只要能准确地表达你的意图就好。请你一定要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补充的内容,在情感倾向上,你可以填写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当然也可以不要倾向。一切都随你,但文章的主旨一定要是积极的。

    ③可以写你的经历与感悟,也可以写你的认识与思考,文体也不限。

    ④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身份信息的内容。

    ⑤抄袭是不良行为,于品德有污。请你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⑥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