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0-03-30 浏览次数:24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横线字的注音和画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富春山水,在游人的眼里姿态万千:盛夏,黄公望公园竹林探幽,平息烦燥不安的心;寒冬,龙门山杏梅尖与夏秋景致(jiǒng)乎不同,雪景洁净美丽。 B . 在这样荒僻的村庄里,人们对乱砍乱伐的现象也是深(è)痛绝,自觉组建了护林队,积极护林,保护山林资源。 C . 在课文里,我感受到端木蕻良对关东原野(zhì)痛的爱国情怀,见证了杨绛作为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D . 面对爸妈的严厉(jí )问,我只能偷偷攥紧衣兜里发烫的手机,低头靠在门框上,两脚就像嵌进地里一样。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骑在“女红军”塑像头上拍照,此类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屡禁不止,其原因是缺乏个人修养造成的。 B . 随着对各区县的实地调查,使专家组对当地义务教育达标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 C .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D . 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规模。
  •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王侯”古代君王的自称;“大兄”即“长兄”,古代对长辈的尊称。 B . 《回忆鲁迅先生》作者萧红,本文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先生。 C . 《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D . 陆定一的《老山界》以生动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叙述了中央红军克服种种困难,翻越“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故事。
二、基础知识综合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为什么学生到了中学阶段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① 其实大多数人在学生时代,都希望能静静读书,交个好友,参加集体活动。尽管这些平常事微不足道 , 但足以让学生心情愉快。可是为了考出更好的成绩,整个社会招数百出:② 学校开出实验班、重点班、行政班等措施;家长也取缔了孩子的周末自由时间,展开各类功课的补习;朋友圈里流传着各种优质辅导学校的信息……③全民动员的形势真当是势不可挡!“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④  这种观点已经深入人们的骨髓。然而,大家却都忘了最初学习的目的。

    1. (1) 文中横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微不足道 B . 取缔 C . 流传 D . 势不可挡
    2. (2) 文段中画线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三、情景默写
  • 5. 古诗文填空。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②草树知春不久归,。杨花榆荚无才思,。(韩愈《晚春》)

    ③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

    ④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

    ⑤现今社会,男女平等,世界给了女性一个更好的舞台,就如《木兰诗》中女子如有施展抱负或才干的机会,并不比男子逊色的比喻句是:

四、名著阅读
  • 6. 名著阅读。

        人们说话的口吻通常与其性格相应,作家在塑造人物时,也会借言谈来凸显其性格。下面是某名著中同一女性在不同场合所说的话,依据你对下列小说人物的认识,选出最有可能的一项,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①“别愣着!去,把车放下,赶紧回来,有话跟你说,屋里见。”

    ②“你当我怕谁是怎着?你打算怎样?你要是不愿意听我的,我正没工夫跟你费唾沫玩!说翻了的话,我会堵着你的宅门骂三天三夜!你上哪儿我也找得着!我还是不论秧子!”

    ③“你说话呀!成心逗人家的火是怎么着?你有嘴没有?有嘴没有?”

    A.江雪琴     B.阿长      C.虎妞    D.小福子

五、综合性学习
  • 7. 综合性学习

        手机作为现代通讯的重要手段,日益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渐渐成为人们联络感情、互通信息的必需品。手机也悄然进入校园,成为中学生的喜爱品。据调查,目前有60—70%的中学生携带手机,80%多的中学生主张带手机,80%以上的老师和家长认为中学生不应带手机进入校园。那么,中学生究竟应不应该带手机进入校园,成为我们青少年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请结合实际发表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50字左右。

六、现代文阅读
  • 8. 现代文阅读

    一碗入梦

    林清玄

        ①妻子从网上买了一箱大闸蟹,送到家里,每一只都是活蹦乱跳的。从阳澄湖到台北,路远时长,竟能保持螃蟹的生命,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②吃大闸蟹时,儿子忽然发问:“老师说,以前台湾人不吃大闸蟹,这几年开放才开始吃,是真的吗?”“如果说是阳澄湖或太湖的大闸蟹,以前是吃不到,如果是吃毛蟹,爸爸从小就是吃毛蟹的,大闸蟹就是毛蟹的一种啊。”我说。

        ③我的童年时代,爸爸在六龟新威租了一块林地,搭了一间砖房,在森林里开山。我们常陪爸爸到山上住,有时住上整个夏天。山上食物欠缺,为了补充营养,我们什么都吃:天上飞的鸟雀、蝗虫、蚂蚱;地上能跑的竹鸡、锦蛇、兔子;河里游的小虾、小鱼、毛蟹、河蚌……

        ④天空和陆地上的不容易捕捉,河溪里的容易捉到,我们做一些简单的陷阱,竹子上绑着小虫,插在田边、河边,第二天就可以搂。捉毛蟹则是最有趣的,从下游往上游溯溪,沿路扳开石头,缝隙里就躲着毛蟹,运气好的时候,扳开一块石头,就能捉到五六只。毛蟹盛产之时,个头肥大,我们七八个兄弟忙一个下午,就可以捉到整桶的毛蟹,隔两天再去,又是一桶,几乎捕之不绝。

        ⑤晚上,爸爸把我们捕来的毛蟹、小鱼、小虾清洗过后,烧一鼎猪油,全都丢下去油炸,炸到酥脆,蘸一点胡椒和盐,一道大菜就这样完成了。当时山上还没有电灯,就着昏黄跳动的油灯,那一大碗的河鲜跳动着颜色的美,金黄的小鱼、淡红的小虾、深红的毛蟹,挑逗着我们的味蕾。

        ⑥“开动!”爸爸一下指令,我们就大吃起来,咔咔嚓嚓,整只整只地吃进肚子里,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吃螃蟹和吃鱼虾一样,都是不吐骨头的,不!是不吐壳的。

        ⑦那是令人吮指回味的终极美味,我离开山林之后,就没有再吃过了。就好像爸爸亲手采的草耳(雷公菜)、鸡肉丝菇,还有他亲手用西瓜做的凉菜,都再也吃不到了。

        ⑧“这就是我们以前吃毛蟹的方式,和吃大闸蟹是很不同的。”我对孩子说。

        ⑨孩子睡了,我坐在书房,仔细地怀想父亲在开山时的样子,想到我十四岁就离开家乡。当时忙于追寻,很少思念父母。过了六十,时不时就会想起爸爸、妈妈,爸妈常入我梦来。

        ⑩想起那一大碗毛蟹,如真似梦,依稀在眼前,那美丽的颜色,一层一层晕染了我的少年时光,在贫穷里也有华丽的光。

    (选自《意林·原创版》,略有改动)

    1. (1) 通读全文,参照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妻子买蟹,儿子问蟹 →①,→②

    2. (2)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当时山上还没有电灯,就着昏黄跳动的油灯,那一大碗的河鲜跳动着颜色的美,金黄的小鱼、淡红的小虾、深红的毛蟹,挑逗着我们的味蕾。(结合语境,品味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②毛蟹盛产之时,个头肥大,我们七八个兄弟忙一个下午,就可以捉到整桶的毛蟹,隔两天再去,又是一桶,几乎捕之不绝。(从描写角度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 (3) 本文以“一碗入梦”为题有哪些妙处?
    4. (4) “想起那一大碗毛蟹,如真似梦,依稀在眼前,那美丽的颜色,一层一层晕染了我的少年时光,在贫穷里也有华丽的光。”你是如何理解“贫穷”里也有“华丽”的?请结合原文和你周围的生活现象谈谈你的理解。
  • 9. 现代文阅读

    车夫老马

    老舍

        正说到热闹中间,门忽然开了,进来一阵冷气。车夫们几乎都怒目地往外看,看谁这么不得人心,把门推开。大家越着急,门外的人越慢,似乎故意地磨烦。

        门外的人进来了,也是个拉车的。看样子已有五十多岁,穿着件短不够短、长不够长的棉袄。两个耳朵冻得通红,红得像要落下来的果子;眉上、短须上都挂着些冰珠。一进来,摸住条板凳便坐下了,扎挣着说了句:“沏一壶。”

        茶还没有沏来,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

        大家马上都立了起来:“怎啦?怎啦?”说着,都想往前跑。

        “别动!”

        茶馆掌柜的有经验,拦住了大家。他独自过去,把老车夫的脖领解开,就地扶起来,用把椅子戗(qiànɡ,支撑)在背后,用手勒着双肩:“白糖水,快!”

        糖水刚放在老车夫的嘴边上,他哼哼了两声。

        “喝点水!”掌柜的对着他耳朵说。

        “啊?”老车夫睁开了眼,看见自己是坐在地上,腿蜷了蜷,想立起来。

        “先喝点水,不用忙。”掌柜的说。

        大家几乎都跑了过来。

        “哎!哎!”老车夫向四围看了一眼,双手捧定了茶碗,一口口地吸糖水。

        慢慢地把糖水喝完,他又看了大家一眼:“哎,劳诸位的驾!”

        说得非常的温柔亲切,绝不像是由那个胡子拉碴的口中说出来的。说完,他又想起立,过去三四个人忙着起搀他。他脸上有了点笑意,又那么温和地说:“行,行,不碍!我是又冷又饿,一阵儿发晕!不要紧,不要紧!劳诸位哥儿们的驾!”

        这时候,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那个破帽头与棉袄,都像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大家看着他,仿佛唯恐他走了。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祥子猛地跑出去,飞也似地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

        “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

        “到底是哥儿们哪!拉座儿,给他卖多大的力气,临完多要一个子儿都怪难的!”说着,他立了起来,要往外走。

         “吃呀!”大家几乎是一齐地喊出来。

        “我叫小马儿去,我的小孙子,在外面看着车呢!”

        一个中年的车夫开了点门缝:“小马儿!小马儿!你爷爷叫你哪!”

        老者用手摸了好几回包子,始终没往起拿。小马儿刚进门,他拿起来一个:“小马儿,乖乖,给你!”

        小马儿也就是十二三岁,脸上挺瘦,身上可是穿得很圆,立在老者的身旁,右手接过包子来,左手又自动地拿起来一个,一个上咬了一口。

        “哎!慢慢的!”老者一手扶在孙子的头上,一手拿起个包子,慢慢地往口中送,“爷爷吃两个就够,都是你的!吃完了,咱们收车回家。”

        小马儿对着包子点了点头,吸溜了一下鼻子:“爷爷吃三个吧,剩下都是我的。我回头把爷爷拉回家去!”

        “不用!”老者得意地向大家一笑,“回头咱们还是走着,坐在车上冷啊。”

        老者吃完自己的份儿,等着小马儿吃净了包子,立起来,绕着圈儿向大家说:“劳诸位哥儿们的驾啦!”伸手去拉小马儿。

        祥子呆呆地立在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心中感到一种向来没有过的难受。

    (选自《骆驼祥子》第七章,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有删改)

    1. (1) 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

      关于情节

      关于人物

      老马一进茶馆就晕倒

      老马生活很贫苦

      老马喝糖水,谢众人

      老马待人很 ①

      老马把包子省给孙子吃

      老马对孙子很②

      爷孙吃包子,谢别众人

      老马因孙子孝顺而③

    2. (2)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词句。

      ①大家越着急,门外的人越慢,似乎故意地磨烦。(“磨烦”是北京方言,请推断其含义,并说说运用这个词的好处。)

      ②祥子呆呆地立在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心中感到一种向来没有过的难受。(祥子“感到一种向来没有过的难受”是因为什么?)

    3. (3) 本文主要写车夫老马,为什么还要写茶馆掌柜?
    4. (4) 文中掌柜、祥子、其他车夫都是一群热心人,请你以老马的身份选择其中一个人,写一则简短的感谢信(只写正文,60字左右)。
七、对比阅读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 , 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 , 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注释)①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②西洛:西京洛阳。③小辞:指短小的诗词。

    1. (1) 下列句子中横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尔安敢吾射(轻视) B . 以杓酌油沥之(慢慢地) C . 学如此(广博) D . 少所好(特别的爱好)
    2. (2) 对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 . 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 B . 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 C . 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 D . 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
    3.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②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

    4. (4) 两篇短文分别蕴含了什么道理?请结合材料分析。
八、诗歌鉴赏
  • 11.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咏菊

    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①诗歌一、二两句刻画了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绘。

    ②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九、作文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有欢乐,有忧伤;有振作,也有迷惘;有师长的叮咛和教诲,有同学的宽容和赞赏…… 一件件往事记忆犹新,一幕幕场景历历在目,这些犹如人生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这里的每一朵浪花都是美丽的,值得拥有的。

    请结合自己的人生成长经历,以“一朵                            的浪花”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注意: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不得抄袭、套作。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