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检测卷

更新时间:2020-01-30 浏览次数:252 类型:单元试卷
一、<b>积累与运用</b>
  • 1. 下面划线字的注音和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qiān)绳     喷(bó)      (háo)叫     埋(mò) B . (yán)罗      (fěi)翠     (xī)灭      (pī)柴 C . (juàn)属     (tuó)手     (wō)行      (bó)船 D . (biě)      笑(wō)      (suì)洞     富(ráo)
  • 2. 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反复、拟人) B . 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比喻) C .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排比) D . 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设问)
  • 3. 下列甸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农村人口大幅减少,与十年前相比,几乎减少了一倍。 B . 这次全市开展的环保征文活动,五个小学的学生获得了二等奖。 C . 这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都超出了预期。 D . 海燕能否战胜暴风雨,关键在于它有着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的先驱者的精神。
  •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们常说:“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 B . 走五,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C . 是我的思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还是这世界变化太快? D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5.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你是昂首高歌的雄鸡,________;你是奋蹄疾驰的骏马,________;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________。你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中国。

    A . 叱咤时代的风云    唤醒黎明的沉默    挣脱千年的羁绊 B . 叱咤时代的风云    挣脱千年的羁绊    唤醒黎明的沉默 C . 唤醒黎明的沉默    挣脱千年的羁绊    叱咤时代的风云 D . 唤醒黎明的沉默    叱咤时代的风云    挣脱千年的羁绊
  • 6. 默写。
    1. (1)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 (2) 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3. (3) ,怜君何事到天涯!(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4. (4) ,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 (5) 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
  • 7. 学校开展“亲近经典”读书活动,请你参加。

    【我阅读我朗诵】

    小明在朗诵叶赛宁的《夜》时,遇到一些困难,请你帮助解决。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朗诵这一诗节,应采用的语调是(    )

    A . 舒缓 B . 欢快 C . 激昂 D . 深沉
  • 8. 名著阅读。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当它来时,我听见/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城市从远方/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诗中的“它”指的是,本诗蕴含着诗人艾青对的向往和追求。

二、<b>阅读理解</b>
  • 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奏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 , 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岳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孟尝君: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②效:献,呈献。

    1. (1) 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王之          闻:听说 B . 寡人子之行也    愿:愿望 C . 燕王尚未也      许:答应 D . 王且何          利:好处
    2. (2) 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 .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 .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 .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3. (3) 下列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 . 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 . 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理由婉拒救助魏国。 D . 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 10.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小题。

    当蟋蟀不再歌唱

    叶子

        ①蟋蟀是大自然的天然歌手,它们的歌声优美动听。为了吸引异性,公蟋蟀们常常不知疲倦地一展歌喉,唱着优美婉转的小夜曲。会蟋蟀的翅膀就是它们的小提琴。每当需要交配时,它们就会通过弯曲翅膀,用右翼鞘盖在左翼鞘上,利用它们的相互摩擦来发声,以期吸引异性,并与之交配。

        ②突然有一天,在夏威夷考艾岛。蟋蟀们基本沉寂了下来,它们都离开这里了吗?都去了哪里呢?一个生物学研究小组自1991年以来一直在夏威夷考艾岛研究蟋蟀,但直到2003年他们才明白,其实蟋蟀并没有少,而是近九成的公蟋蟀已经不再唱歌了。考艾岛近几代的蟋蟀一直都在经历着重要的遗传改变,它们的翅膀始终平铺着,不能再痛快地唱出求爱的歌曲了。

        ③是什么使公蟋蟀们不再歌唱了呢?原来歌声使它们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在夏威夷考艾岛,被公蟋蟀们的小夜曲吸引来的不仅有异性,还有一种寄生昆虫。这种寄生昆虫常常会循声而至,一旦发现正在唱歌的蟋蟀,就会寄生下来,并把卵产在它身上,而这种卵会钻进蟋蟀的身体里,在那里长大,然后钻出蟋蟀的身体并杀了它。

        ④为了保护自己,公蟋蟀们被迫停止激情的歌唱,沉默了下来。虽然这种安静的转变让公蟋蟀们看起来没有以前的激情,但毕竟也保护了它们免受寄生虫的袭击。

        ⑤但是不唱歌又如何求偶?不求偶又靠什么来繁殖?

        ⑥聪明的蟋蟀们自有办法。科学家发现,公蟋蟀们已经改变了策略,不仅能保住性命而且能成功求偶。在考艾岛,大部分蟋蟀的翅膀都因为长期不摩擦,已经慢慢退化,不能用来唱歌了。但仍有一些蟋蟀拥有正常的翅膀,它们常常如祖先一样在野外快乐地歌唱。每当这时候,它们的附近总会有一些已经不再唱歌的公蟋蟀潜伏着,只要出现母蟋蟀的身影,潜伏的蟋蟀们就会想方设法把母蟋蟀吸引过来,横刀夺爱,成功交配。

        ⑦科学家们认为,大部分蟋蟀放平翅膀不再歌唱,而利用少量保持正常翅膀的“歌唱者”求偶,因而避免了寄生虫的侵袭并能继续繁殖,这应该属于生物进化的一种成功范例。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有改动)

    1. (1) 请简要说明夏威夷考艾岛上大部分公蟋蟀不再歌唱求偶的原因。
    2. (2) 请指出第②③④段的说明顺序。
    3. (3) 请简析第⑤段两个疑问句独立成段的作用。
    4. (4) 请写出你从末段画线文字得到的启示。

      大部分蟋蟀放平翅膀不再歌唱,而利用少量保持正常翅膀的“歌唱者”求偶,因而避免了寄生虫的侵袭并能继续繁殖,这应该属于生物进化的一种成功范例。

  • 1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少年的时候,有诗句陪伴,可以一个人躲起来,在河边、堤上、树林里、小角落里,不理会外面世界轰轰烈烈发生什么事。也可以背包里带一册诗,或者就是一本手抄笔记,或者就是脑子里背诵记忆的一些诗句,也足够用。可以一路念着,唱着,一个人独自行走天涯海角。

        ③有诗就够了,我年轻的时候常常这么想。行囊里有诗,口中有诗,心里有诗,四处流浪,很狂放,也很寂寞。

        ④相信可以在世界各处流浪,相信可以在任何陌生的地方醒来,大梦醒来,或是大哭醒来,满天星辰,可以和一千年前流浪的诗人一样,醒来时随口念一句:今宵酒醒何处?无论大梦或大哭,仿佛只要还能在诗句里醒来,生命就有了意义。

        ⑤少年时候,有过一些一起读诗写诗的朋友。现在也还记得名字,也还记得那些青涩的面容,笑得很腼腆。读自己的诗或读别人的诗,都有一点悸动,像是害羞,也像是狂妄。

        ⑥后来星散各地,杳无音信,心里有惆怅唏嘘,不知道他们流浪途中,是否还会在大梦或大哭中醒来,是否还会狂放又寂寞地跟自己说:今宵酒醒何处?

        ⑦我习惯走出书房,在生活里听诗的声音。

        ⑧小时候,听街坊邻居闲聊,常常出口就是一句诗:虎死留皮人留名啊。那人是街角捡字纸的阿伯,但常常出口成章,我以为是字纸捡多了也会有诗。邻居们见了面总问一句:吃饭了吗?也让我想到乐府诗里动人的一句叮咛:上言加餐饭。生活里,文学里,“加餐饭”都一样重要。

        ⑨有些诗,是因为惩罚才记住的。在惩罚里大声朗读: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朗读是肺腑的声音,无怨无恨,像天山明月,像长风万里,那样辽阔大气,那样澄澈光明。诗句让惩罚也不像惩罚了。

        ⑩小时候顽皮,一伙儿人去偷挖地瓜,被老农民发现,手持长竹竿追出来。他一路追一路骂,口千舌燥,追到家里,告了状。父亲板着脸,要我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惩罚。背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时,我好像忽然读懂了杜甫,在此后的一生里,记得人在生活里的艰难,记得杜甫或老农民,会为几根茅草或几块地瓜,唇焦口燥地追骂顽童。

        ⑪我们都曾是杜甫诗里欺负老阿伯的“南村群童”,在诗句中长大,知道领悟和反省,懂得敬重一句诗,懂得在诗里尊重生命。

        ⑫有诗,就没有了惩罚。苏轼总是在政治的惩罚里写诗,越惩罚,诗越好。流放途中,诗是他的救赎。

        ⑬家家户户门联上都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那是《诗经》的声音与节奏。

        ⑭在一个春天走到江南,偶遇花神庙,读到门楹上两行长联,真是美丽的句子:

    风风雨雨,寒寒暖暖,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⑮那一对长联,霎时让我觉得骄傲,是在汉字与汉语的美丽中长大的骄傲,只有汉字汉语可以创作出这样美丽工整的句子。平仄、对仗、格律,仿佛不只是技巧,而是一个民族传下来可以进入“春天”,可以遇见“花神”的通关密语。

        ⑯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

    (选自《文苑》,有删改)

    1. (1) 请为文章补写一个总领全文的简短开头。(15字以内)
    2. (2) 文章第⑦段说“我习惯走出书房,在生活里听诗的声音”,下文写了“我”在哪几种生活情境中“听诗的声音”?请简要概括。
    3. (3) 请揣摩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生活里,文学里,“加餐饭”都一样重要。(“加餐饭”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②那一对长联,霎时让我觉得骄傲,是在汉字与汉语的美丽中长大的骄傲,只有汉字汉语可以创作出这样美丽工整的句子。(请品析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4. (4) 第⑫段中“有诗,就没有了惩罚”有何含意?
    5. (5) “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这是作者读诗的深切体验。在你心中,什么是美的钥匙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简述。
三、<b>作文</b>
  • 12. 请根据本首诗歌的内容,自拟题目,扩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生查子

    王安石

    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绿叶渐成阴,下有游人归路。

    与君相逢处,不道春将暮。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

    一首好诗歌在不同的人眼里会读出不同的美丽,本诗歌中的“君”可以是明媚的春光,也可以是稍纵即逝的青春岁月,可以是情投意合的挚友,也可以是那个浪漫的邂逅……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学校等敏感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