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江山市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

更新时间:2020-02-21 浏览次数:27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叶圣陶的日记:“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
    A . 黄花岗起义爆发 B . 清政府已被推翻 C . 起义的革命军占领了武昌 D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 2. 1926年11月,胡适在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作了《中国的文艺复兴》的演讲。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 (1) 胡适在英国演讲时,英方为胡适做广告时使用了“中国文艺复兴之父”来推介。英方所称的“中国的文艺复兴”是指(    )
      A . 辛亥革命 B . 五四运动 C . 新文化运动 D . 三民主义
    2. (2) 在与英国友人的交流中,关于这一年中国革命形势的讨论,胡适可能提及的是(    )
      A . 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挤走孙先生,当上了民国总统 B . 北伐战争顺利推进,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已经胜利在望 C . 抗日烽火燃遍大江南北,我们希望得到英国朋友支持 D . 孙中山创建黄埔军校,领导北伐,形式上统一全国
  • 3. 如图中所示,导致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

    A . 五四运动的发生 B . 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 . 抗日战争的爆发 D . 解放战争的胜利
  • 4. “一旦强掳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嘿.游击战敌后方,铲除伪政权,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这首军歌应出自(    )
    A . 八路军 B . 中国工农红军 C . 新四军 D . 中国人民解放军
  • 5. 美国国务院的白皮书说:“中华民国政府的失败,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中国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
    A . 共产党人在五四运动中领导学生进行罢工斗争 B .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军队在正面战场消极抗战 C . 国民革命时期国统区通货膨胀经济崩溃 D . 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 6. 图中1958年的数据反映了(    )

    A . 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 .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 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盛行 D .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
  • 7. 中共十九大报告对于我国目前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56年党的八大也曾对当时的主要矛盾作出分析。对这两次会议理解正确的是(    )
    A . 都根据具体国情作出了正确分析 B . 都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 . 都基于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探索 D . 都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 8. 下表所列的邓小平的重要讲话,体现的意图是(    )

    1977年7月,邓小平在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重申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1978年6月,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1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A . 抵制错误,解放思想 B . 整顿党风,统一思想 C . 经济改革,主导市场 D . 力挽狂澜,结束内乱
二、非选择题
  • 9. 一条小船,诞生一个大党,从此中国革命和建设发生深刻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以城市为重点的改革的决定,也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是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

    ——邓小平(1984年)

    1. (1) 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2. (2) 根据材料二,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都吃过苦头,请各举一例史实加以说明。
    3. (3)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在革命和建设中取得成功的共同经验是什么。这一经验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分别有什么重大作用?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及战后格局演变历程(部分)

    材料二:中国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参与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尊严和生存,还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正是在那场战争中,东西方一起抗击了有史以来最黑暗的邪恶力量。

    ——拉纳·米特《中国,被遗忘的盟友》

    1. (1) 根据材料一,说明二战后世界形成了怎样的国际政治格局。哪次会议对这一格局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2. (2) 材料二中“中国参与战争不仅仪是为了国家尊严和生存,还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你是如何理解的?
    3. (3) 请列举一例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中“东西方一起抗击有史以来最黑暗的邪恶力量”的观点。综合以上材料,概述这段历史对当今世界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借鉴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