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潮州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

更新时间:2019-10-24 浏览次数:313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那块白玉通体晶莹,玲珑剔透 , 仿佛是少女羊脂般细腻的皮肤,温润圆滑。 B . 人类如果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必定会受益匪浅 , 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片宁静的天空,更是与万物的心灵交流。 C . 历史上美丽的楼兰古国,如今已变成人迹罕至的沙漠。 D . 四面山的望乡台瀑布,飞珠溅玉,与周围的山峰互相映衬,真是别具匠心
  • 2. 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句是(    )
    A . 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删除“和培养”) B . 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将“要”改为“能否”) C . 你知道每斤蜂蜜中包含蜜蜂的多少劳动吗?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采集50万朵的花粉。(在“50万朵”后面加“花”) D . 曹先生的音容笑貌虽然没什么变化,但眼角的皱纹还是掩藏不住他这些年艰辛的生活。(删去“眼角的”)
二、<b >句子默写</b>
  • 3.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1) 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2)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 (3) 《论语》十二章中感叹时光流逝的句子是:
    4. (4) 《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5. (5) 请把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默写完整。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三、<b >字词书写</b>
  • 4.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我狠命地chuí  dǎ这两条可恨的腿,喊道:“我可活什么劲!”

    ②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cū  guǎng

    ③春天像小姑娘,huā  zhī  zhāo  zhǎn的,笑着,走着。

    ④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gè  dé  qí  suǒ,终不愿意。

四、<b >语言表达</b>
  • 5. 根据下面句子的内容和特点,仿写句子。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五、<b >文言文阅读</b>
  • 6.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1) 解释划线的词

      ①太丘

      ②尊君在

      ③下车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 (3) 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一起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 . 陈元方小的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 . 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 . “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 7.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 , 先君子来室中坐,之,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 , 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吾三省吾身 B . 乎慎始/不义而富且 C . 而笑曰/野有麦场 D . 至使久而即乎其/温而知新
    2.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俯 而 读 仰 而 思 思 而 弗 得 辄 起 绕 室 以 旋。

    3. (3) 《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六、<b >现代文阅读</b>
  •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领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 (1)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课文叙写了作者对生活的真实体验,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露出他遭受不幸时的绝望和消沉,以及对生活不公的抱怨,反衬出母亲的坚强和乐观。 B . 第③段写窗外树叶飘落,暗示着自己当时悲凉的心情;也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做铺垫。 C . 标题中的“秋天”与文中写人、记事、写景有关,“秋天”不仅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也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D . 文中的母亲活得最苦,她不仅忍受“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还承受着儿子终生瘫痪的残酷现实和儿子痛苦绝望的心情。
    2. (2) 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B . “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C . 因为“我”的命运和“花”的命运紧密相连。 D . “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3. (3) 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肩头一片雪白

    胡子宏

        ①15岁那年,我在全县数学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后,被推荐到县城最好的实验初中读书。为此,父亲高兴得一晚上没睡着觉,千嘱咐万叮咛,希望我争一口气以后考上大学中专什么的。学校实行走读制,每天我都要骑着家里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去上学,风雨无阻。

        ②条件的艰苦我不怕,可是,那所学校的同学几乎都是县城的孩子,尤其是在我那个班,有好几个县长、局长的孩子。当我穿着农家孩子的粗衣布鞋迈进教室时,顿时传来一阵哄笑声。随后就有孩子为我起了“土老帽”、“趿拉鞋”的外号。在花花绿绿、性格活泼的同学中,我特别敏感、孤独,对新环境充满了恐惧。许多次我推着破旧的自行车来到学校,就看到县长、局长家的孩子们从吉普车里下来,趾高气扬地斜视我一眼,我顿时感受到了一种难以忍受的歧视。

        ③好在我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学生,基础又扎实,在学习上毫不吃力。半年以后,期末考试,我在班上乃至全年级都是第一名。班主任说:明天就要放寒假了,学校召开全体师生大会,每个学生要有一位家长参加大会,届时要对优秀学生颁发奖状和奖金。我兴奋不已,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并不比别人差。这时,我听到邻座的几位局长的孩子在嘀咕:那个“趿拉鞋”,也会考第一,“土老帽”……我悄悄地离开学校。考了第一,仅给了我片刻的兴奋,随即自卑又涌上心头。

        ④回到家里,我把成绩通知单递给父亲,父亲乐得合不拢嘴。当我告诉父亲明天要开全体师生家长大会时,父亲立刻张罗开来,叮嘱母亲翻箱倒柜找出春节时他才舍得穿的那件皮大衣。可是我说:“爹,你别去了,人家的父亲都是城里的干部……”①父亲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我转过身,鼻子不禁又酸了起来,心想:父亲,你为什么不也是干部,你怎么偏偏当一辈子农民……

        ⑤第二天天未亮,窗外刮起了呼呼的北风,窗户的塑料纸被吹得啪啪作响,外面是一片片的雪白。我摸索着穿上衣服收拾书包。父亲说:“我送你去吧,下雪了……”我说:“你就别去了,不就开个会吗?再说,别人的家长是干部,你又不会发言……”打开屋门,一股风雪涌进屋来,好大的雪,②我往书包里塞进两个窝头和一块老咸菜,咬咬牙,冲进风雪之中。凉凉的天,凉凉的心:父亲,对不起您了,我是真心想让您分享我的光荣的,可是,班上就我一个乡下孩子,那么多家长,就你一个人种地的……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学校响起预备铃时,我迈进学校的大门。雪仍纷纷扬扬地下着,几辆吉普车和轿车很显眼地停在操场上。

        ⑥铃声响过后,校长登台讲话,校长的讲话不时激起同学们和家长们的一阵阵掌声和笑声,而此时的我身上冷得厉害,肚子饿得厉害,心里孤单得厉害。我无心听校长的讲话,随意把目光投向窗外的风雪,就这么一刹那,我惊呆了……

        ⑦父亲,父亲来了!他正透过一扇玻璃向里望,仔细聆听着校长的讲话。我扬扬手臂,父亲看着我,向我使劲摆摆手。风正吹,雪正舞,父亲的肩头一片雪白……

        ⑧一阵掌声响起来,有同学使劲扯扯我的衣服,校长正叫我的名字,同时手里展开一张鲜红的奖状:我下意识地走向讲台,校长很慈祥地凝视着我。一刹那,我的泪水涌出眼帘,我手指窗外……礼堂里所有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窗外,投向我的父亲。校长一个箭步下了讲台,打开门。风雪呼啸着涌入礼堂,父亲跨进来,抖落身上的一层雪花。

        ⑨我说:这是我的——父亲!热烈的掌声响起……

        ⑩放学时,我和父亲步出礼堂,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勤奋,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1. (1) 通读全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孤独恐惧————自卑于心——

    2. (2) 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描写方法及表达效果。

      ①父亲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

      ②我往书包里塞进两个窝头和一块老咸菜,咬咬牙,冲进风雪之中。

    3. (3)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4. (4) 这篇小说意蕴丰富,引人深思,请结合作品,谈谈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七、<b >命题作文</b>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特别,意思是“与众不同,不普通”。生活中,一丝微笑,一个眼神,一声问候;或者一次旅行,一场球赛,一段情谊;甚至一缕阳光,一抹色彩┉┉都令人回味、感怀。

    请以“特别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自选文体;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不少于500字,卷面整洁。

八、<b >名著阅读</b>
  • 11.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大约十多年前罢,S城中曾经盛传过一个名医的故事:

        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他们只得都依他。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钱,第二天又来请了。他一到门,只见主人笑面承迎,道,“昨晚服了先生的药,好得多了,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仍旧引到房里,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从从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

        “凭票付英洋壹百元正。”下面是署名,画押。

        “先生,这病看来很不轻了,用药怕还得重一点罢。”主人在背后说。

        “可以,”他说。于是另开了一张方:

        “凭票付英洋贰百元正。”下面仍是署名,画押。

        这样,主人就收了药方,很客气地送他出来了。

    1. (1) 此文选自写的《》。
    2. (2) 联系后面的情节,这位“名医”是怎样医治他父亲的病的?
    3. (3) 从行文看,你看出作者对这些“名医”持有怎样的思想感情?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