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18-2019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19-08-21 浏览次数:390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回顾(16分)
二、提炼·运用(10分)
  • 5. 作家、作品
    1. (1) 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我们认识了很多著名作家。比如。你最喜欢的作家是,原因
    2. (2) 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片肥沃的土壤,滋养着我们。六年来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篇课文是原因
  • 6. 语言·运用
    1. (1) 周总理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给句子加一组关联词,保持意思不变。)
    2. (2) 仿照划线部分再写两个句子,形成一句完整的赠言

      童年的脚印留在校园的小路上,笑语欢歌留在花坛的馨香中,,。母校的每个角落,都珍藏着我们的友情,播种着我们的梦想。

三、应用·提升(6分)
  • 7. 近两年来,“减负”成为社会热门话题,但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却很复杂,不能片面的“一减了之“,必须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据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家长认可的减负措施主要有(左下图所示):

四、阅读·感悟(35分)
  • 8. 文言、文化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注释】①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夸父:古代传说中的人物。②隅(yú)谷:古代传说中日落的地方。③河:黄河,滑:渭河,大泽:大湖。传说在雁门以北。⑤邓林:桃林。

    1. (1) 这个神话传说叫作中国神话传说历史悠久,留下很多妇孺皆知的动人故事,比如
    2. (2) 材料里提到了好几处地名,比如
    3. (3) 给“未至,道渴而死.”这句话选择正确的解释,将答案序号填在(   )
      A . 还没到达,就在路上渴死了。 B . 将要到达,又在路上死了。 c.最终到达,又在路上渴死了。
    4. (4) 你认为夸父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对于他“欲追日影”,你怎么看?
  • 9. 名家·名篇。

    栗子

    汪曾祺

        ①栗子的形状很奇怪,像一个小刺猬、栗有“斗”,斗外长了长长的硬刺,很扎手。栗子在斗里围着长了一圈,一颗一颗紧挨着,很团结,当中有一颗是扁的,叫做脐栗,脐栗的味道和其他栗子没有什么两样。坚果的外西大都有保护层,松子有蜂瓣,核桃,白果都有苦涩的外皮,这大概都是为了对付松鼠而长出来的。

        ②新摘的生栗子很好吃,脆嫩,只是栗壳很不好剥,里面的内皮尤其不好去。

        ③把栗子放在竹篮里,挂在通风的地方吹几天,就成了“风栗子来更为细腻有韧性,不像吃生栗子会弄得满嘴都是碎粒,而且更甜。贯宝玉为一件事生了气,袭人给他打岔,说:“我想吃风栗子了,你给我取去。”怡红院的檐下是挂了一篮风栗子的。风栗子入《红楼梦》,身价就高起来,雅了。

        ④栗子热食的较多.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炒栗子,只是放在火里烤。冬天,生一个例火盆, A几个来子在通红的炭火里,一会儿,砰的一声,B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C起来,在手里来回D,连连吹气使冷,剥売入口,香甜无比,是雪天的乐事,不过烤栗子要小心,开不好会炸伤眼睛,烤栗子外国也有,西方有“火中取栗”的寓言,这栗子大概是烤的。

        ⑤北京的糖炒栗子,过去讲究栗子是要良乡出产的。良乡乘子比较小,壳薄,炒熟后个个裂开,轻轻一捏,壳就破了,内皮一搓就掉,不“护皮”。

        ⑥北京的糖炒栗子其实是不放糖的,昆明的糖炒栗子真的放糖,昆明栗子大,炒栗子的大锅都支在店铺门外,用大如玉米豆的粗砂炒,不时往锅里倒一碗糖水.昆明炒来子的外壳是黏的,吃完了手上都是糖汁,必须洗手,栗肉为糖汁沁透,很甜。

        ⑦北京的小酒铺过去卖煮栗子,栗子用刀切破小口,加水,入花椒大料煮透,是极好的下酒物。现在不见卖的了。

        ⑧栗子可以做菜.栗子鸡是名菜,也很好做,鸡切块,栗子去皮壳,加葱、姜、酱油,加水淹没鸡块,鸡块热后,下绵白糖,小火娴二十分钟即得,鸡须是当年小公鸡,栗须完整不碎。

        ⑨我父亲曾用白糖耀栗子,加桂花,甚美。

    (本短文为原文节选,有改动.)

    1. (1) 将下列动词还原到短文的第④自然段中,答案填在相应横线上。

      倒          蹦          丢           抓

      A.    B.    C.    D.

    2. (2) 怎么理解第3自然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3. (3) 短文介绍了栗子的多种吃法。选一种吃法,品析一下作者是怎样将这种吃法写得生动有滋味的。
    4. (4) 中国美食,讲究色、香、味、形俱佳。你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介绍它的相关知识(做法、历史、故事...)。
  • 10. 时间·时文。

    【材料一】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赞词:

    有一种选择叫隐姓理名,在荒岛的风沙中,在深海的惊海下,在最美的年华里,为了铸国之重器,三十载春夏秋冬,青丝变白发.

    有一种誓言叫此生无悔,在加入地下党的峰噪岁月中,他说:“如果祖国需要,我的血可以一滴滴地流,直至流光。”

    有一种追求叫科学家精神,面对国外严密封锁、国内科研条件一穷二白,他不因客观环境而放松科研要求,用最“土”的办法解决尖端技术难题,在极限深潜的生死考验面前,他一如战争年代的坦然:“入党琴言就是我的奋斗初心。”

    【材料二】黄旭华:人生为祖国深潜

    核潜艇下潜的深度,决定了其战斗力的发挥程度。

    1988年初,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迎来了一个关键日子:按设计极限在南海进行深潜试验。

    世界上曾有10多艘核潜艇在进行试验或航行时沉没了。“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承受水的压力是一吨多重,艇体任何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闭不足,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黄旭华这样形容深潜试验。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做深潜试验,还不到200米时,潜艇沉没,129人全部葬身海底。由里到外全部由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艇,能闯过首次深潜试验大关吗?眼看着深港日期一天天临近,参试人员的思想包袱越来越重.有一天,艇长和政委忧心忡忡地向黄旭华表示,同志们的情绪很低,恐怕对试验非常不利。黄旭华陷入沉思。

    第二天,他召集战士们开会,会上他说:“这次执行试验任务,我很有信心!我要和大家一起参加极限深潜,我们要唱着威武雄壮的进行曲,去把试验数据成功拿回来!顿时,气氛开始活跃起来,战士们悲观情绪一扫而空。有人劝说黄旭华,你作为总设计师没有必要冒险。世界上还没有过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黄旭华回答:“我不是充英雄好汉,要跟大家一起去牺牲,而是对大家的生命安全负责,确保人、艇安全,万一深潜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我可以及时帮助采取措施。”惊心动魄的深潜开始了:50米、100米每下港若干米,就得报告有关参数。当到达设计深度时,巨大的水压使核潜艇艇身多处发出“咔嗒”的声响,黄旭华沉着应对,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数据。

    成功了,新纪录诞生了,全艇沸腾了!

    黄旭华笑了,当即挥毫:“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这一年,我国政府对外宣布:中国进行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国家,茫茫海疆成为阻隔外敌的海上长城!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亘古不变: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情怀和信仰。对于黄旭华来说,他的信仰是祖国需要。

    (以上两则材料均来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1)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2. (2)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句。

      青丝变白发:

      亘古不变:

    3. (3) 短文中采用了等说明方法具体说明深潜试验的危险性。
    4. (4) 结合两则材料,可以知道黄旭华具有的伟大科学精神。古今中外,具有同样科学精神的还有等科学家。
    5. (5) “人生为祖国深潜”、“他的信仰是祖国需要. 两则材料中有很多隽永(指意味深长)深刻的语句选择一个最打动你的句子,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五、习作(30分)
  • 11. 请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500字左右。

    ①再见了,童年

    ②《_____________》,值得一看(若选此题,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可以是一本书,一部电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