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年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17-08-31 浏览次数:491 类型:中考模拟
一、<b >单项选择题</b>
  • 1. 香港某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中提到:“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材料中的“诸侯”产生于(    )

    A . 世袭制 B . 分封制 C . 郡县制 D . 奴隶制
  • 2. 张荫麟先生认为: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在教育方面,他打破了教育垄断。这主要是指(    )

    A . 兴办私学 B . 提倡温故知新 C . 提出新的教学思想 D . 提出仁的学说
  • 3. “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这段材料主要解释了(    )

    A . 商鞅变法的原因 B . 商鞅变法的作用 C . 商鞅变法的目的 D . 商鞅变法的经过
  • 4.

    如图是1983年收藏在青州市博物馆的赵秉忠状元殿试卷,是目前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这一考试制度兴起(    )

    A . 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B . 促进了宋词的繁荣 C . 促进了元曲的繁荣 D . 促进了明清小说的繁荣
  • 5. 《新全球史》载:在古典时代,一些个人也完成了长途旅行,张骞历尽艰险从长安到达了遥远的西方,张骞“长途旅行”的主要目的是(    )

    A . 打击匈奴 B . 开拓疆域 C . 管理西域 D . 开通商路
  • 6. 文成公主长期以来受到汉藏人民的喜爱。这主要是因为(    )

    A . 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交流 B . 嫁给了松赞干布 C . 促进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 D . 促进了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 7.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下面诗句中反映其意义的是(    )

    A .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B .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C . 长风万里扬国威,亚非牵手情意长 D .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 8. 马克思曾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造成中国“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主要是因为清政府实行(    )

    A . 君主专制制度 B . 闭关锁国政策 C . 重农抑商政策 D . 休养生息政策
  • 9.

    对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评价准确的是(    )

    A . 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 .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 .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 .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
  • 10. 郑板桥认为写章要做到“删繁就简”“标新立异”,李大钊认为写文章要做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能反映他“铁肩担道义”的是(    )

    A . 首倡使用白话文 B . 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C . 大力兴办洋务 D . 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 11.

    如图是大跃进时期的一幅宣传画,它反映了(    )

    A . 违背了经济规律 B . 当时的发展水平 C . 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 D . 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
  • 12. 小明喜欢周游世界,他在旅游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我看到了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有助于这两项文明成果诞生的自然条件是(    )

    A . 位于两河流域 B . 位于尼罗河流域 C . 位于印度河流域 D . 位于黄河流域
  • 13. 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精神”。文艺复兴时期的《神曲》《蒙娜丽莎》《罗密欧和朱丽叶》等作品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 . 理性主义 B . 神权主义 C . 人文主义 D . 民族主义
  • 14. (2017九上·东台期中) 英军统帅盖奇1774年给伦敦的报告中惊呼:“遍及整个美洲大陆的激情把所有的人联合在一种共同的事业中……全体人民达到这样的狂热程度,以致准备进行疯狂的尝试。”报告中“共同的事业”是指(   )

    A . 维护国家统一 B . 摧毁封建专制统治 C . 确立君主立宪制 D . 推翻英国殖民统治
  • 15.

    如图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美国股市走势图”,由最高点到最低点的原因是(    )

    A . 美国内战 B . 罗斯福新政 C . 马歇尔计划 D . 经济大危机
  • 16. 1931年凯恩斯说:“几天前我曾在报刊上看到一则建议,说要开辟一条新路、一条宽阔的公路……这类想法是非常正确的……现在人们靠救济津贴来度日,无事可做,生活郁闷,是不是让他们继续处于这样的境地就好些呢?当然不是。”这则材料说明凯恩斯主张(    )

    A . 政府干预经济 B . 反对罗斯福新政 C . 政府放任自由发展 D . 科教兴国
  • 17. 从查理曼帝国到哈布斯王朝,从拿破仑到希特勒,都企图通过军事和战争手段实现统一欧洲的梦想,到头来他们都失败了,这证明欧洲一体化必须坚持(    )

    A . 继续奉行杜鲁门主义 B . 实行贸易保护手段 C . 建立统一的宗教信仰 D . 和平与发展的道路
  • 18. “日本式缺乏资源的国家,是用教育的作用开采人大脑力、心中的智慧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这是今天日本在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获得发展的原动力。”材料所强调的“日本发展的原动力是指”(    )

    A . 重视发展教育 B . 加强国家合作 C . 拥有丰富的资源 D . 占据广阔的海外市场
  • 19. (2016九上·常熟期末) 英国曼彻斯特的人口由1750年的1.8万人增加到了1851年时的30万人,成为仅次于伦敦的英国第二大城市。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殖民贸易的扩展 B . 外来移民的涌入 C . 工业革命的推动 D . 汽车的普遍使用
  • 20.

    1870年后世界能源中石油消费比重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 工业革命 B . 第二次工业革命 C . 第三次科技革命 D .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 21. 二战后,美国外交官凯南形容当时世界:“美国是鲨鱼,苏联是老虎,二者虽然都很凶猛。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暂时不会兵戎相见。”凯南评述的是(    )

    A . 美苏都成为超级大国 B . 美苏“冷战”对峙 C . 美苏共同对付法西斯 D . 美苏军事实力接近
二、<b >非选择题</b>
  • 22. 从秦汉起,帝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皇帝的权力有不断强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

    ﹣﹣摘自《汉书》

    材料二:诸侯王国经景帝的一番整顿,虽然实力大为削弱,但它们的领土,依然相当广阔,武帝听从主父偃的建议,于公元前127年颁布所谓“推恩之令”,准许诸侯王以嫡嗣代立外,并可将土地分封给其余诸子,这样一来,诸侯王国越分越小,大都小于一郡了。对于列侯,武帝也不放过,常借微罪将他们废掉。

    ﹣﹣摘编自傅乐成的《中国通史》

    材料三:在重大政治决策上,明清都强调“乾纲独断”,即皇帝的个人独裁,大大强化皇帝的作用。

    ﹣﹣摘编自张岂之的《国史十五讲》

    1. (1) 据材料一回答,“周制”是指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为了克服“周制微弱”的弊病,他在地方上推行哪一制度?

    2. (2) 据材料二回答,颁布“推恩之令”的目的是什么?除颁布“推恩之令”外,概括武帝的另一条措施。

    3. (3)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明清加强皇帝“个人独裁”而采取的措施。

  • 23. 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存在,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美国和俄国,信仰的一致和民族的团结是结合在一起的,并由此获得了一种新的力量,但这两种相互竞争的信仰都有一种超越其国家边界的吸引力。

    ﹣﹣摘自罗素的《权威与个人》

    材料二:作为杜鲁门主义在经济方面的运用,美国政府制定了一个帮助恢复西欧遭到破坏的基础设施计划。欧洲复兴计划,一般称为马歇尔计划,计划建议通过合作和资本主义重建欧洲经济,用先发制人的方式阻止共产主义或者苏联在已经遭到破坏的欧洲国家发生影响。苏联拒绝参加,发动了对马歇尔计划的反击,为它的卫星国制定了自己的计划,于1949年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建议增加苏联与东欧国家间的贸易。

    ﹣﹣摘编自弗格森《文明》

    材料三:美国和苏联都拥有能够瞬间推毁全部城市的核武器,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冷战时的国际关系。由于战时研究,美国成为唯一拥有新式原子弹的国家,但是苏联毫不费力的扭转了这种局面,在1949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美国政府决定研究氢弹,苏联政府也几乎同时做出了同样的决定,他们研究爆炸了一颗氢弹,只落后美国几个月……甚至在50年代,核战争的威胁可能对苏联和美国的政策都有约束作用。这两个大国不止一次从威胁使用核武器的对峙中退缩。

    ﹣﹣摘编自麦克尼尔《世界史》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和俄国是如何获得“新的力量”的?这种“超越其国家吸引力”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苏联采取的措施是什么?试比较两者的共同点。

    3. (3) 据材料三归纳,核武器在冷战时期的作用。

    4. (4) 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美苏争霸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 24. 消费和人们改变生活质量的要求,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很久以前,被历史学家们称之为“工业革命”的那场伟大的经济变革,就发端于纺织品制造,这场革命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取得了巨大的飞跃。如果没有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

    ——摘编自弗格森《文明》

    材料二:农民陈友汉家庭生活状况变化表


    食物

    食用油

    土地

    农具与耕牛

    1953年前

    野菜、麦皮、杂粮

    四斤

    很少

    1953年

    米饭

    四十八斤

    十五亩四分

    齐全

    ——摘编自《中南土地改革的伟大胜利》

    材料三:陈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出:“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当时农村中相当普遍地存在“增产不增收,多劳不多得,分配不兑现(指只分口粮分不到现金)”的现象,严重妨碍了农民增产的积极性。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端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陈友汉家庭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

    3. (3)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应该如何提高农民“增产积极性”?为“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