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a卷)

更新时间:2019-07-03 浏览次数:806 类型:中考真卷
一、<b >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b>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人生如花开般绚烂,这也许是智求,但即使不尽华美,也可以自然纯(cuì)。 B . 险恶严峻的自然环境,孕育出古时巴人(líng)角分明顽强坚韧的性格。 C . 茶香隽永,寓意东方的含著内(liǎn);酒香四溢,暗合西方的热烈奔放。 D . 我们不应被人工智能时代的洪流裹(xié),而应抓住一切带有创造元素的机会。
  •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喧器    祭祀    销声匿迹    来势汹汹 B . 选聘    蹂蔺    妄自菲薄    怡笑大方 C . 震撼    谬论    玲珑剔透   沧海桑田 D . 强悍    徘徊    骇人听闻    娇揉造作
  • 3.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两千多年前,《蒹葭》以爱为主题的诗,那片伫立千年的芦苇,见证了远古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B . 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面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 C .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历史见证。在博物馆里,处处是珍品,步步是文化,那些流逝着历史智慧的文物,让人惊叹不已 D . 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沿袭能够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的家族文化。美好家风的形成是漫长的,不可能一气呵成
  • 4. 将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

    ①实际上,猪是很聪明的动物,“智商”远高于牛、羊等家畜。

    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③例如,英国曾有一头小猪,在六个月大的时候,就具备了与人握手、从1数到8等技能。

    ④人们常用笨得像猪形容某人很愚笨。

    ⑤科学家还认为,猪与狗、黑猩猩、人类等高智商物种一样,具有认知能力。

    A . ④②①⑤③ B . ①②③⑤④ C . ④①②③⑤ D . ①②⑤③④
  • 5. 参照示例,请从下列备选词语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要求:表意清楚,用上修辞,句式不限。

    示例:讲台

    讲台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洁白的粉笔,在一片肥沃的黑土地上,耕耘着智慧和希望。

    备选词语:窗台    操场    林荫小道

  • 6. 名著阅读。
    1. (1) 以下文字是对鲁迅《朝花夕拾》相关内容的概述,请据此填空。

      这是一场让人渴盼的盛事 , “我”伸长了脖子遥望,久候,却总是匆匆一眼;这是场让人痴念的盛事 , “我”宁愿生场重病,也想满足“扮犯人”的心愿……

      这场充满地方民俗风情的“盛事”是指,这些情境出现在鲁迅《朝花夕拾》中的《》里。

    2. (2) 《父亲的病》和《琐记》都写到衍太太。请任选一篇,写一件与衍太太相关的事,并说说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7. 近视是中学生绕不开的话题,为此,初三(1)班将开展“未来之光——护眼行动”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1) 【请你调查】围绕本次活动主题,我们准备对初三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请你为问卷设计两个问题。
    2. (2) 【请你转述】班主任王老师对金晶同学说:“我们班想举办一次‘眼健康科普讲座’,听说你的邻居李叔叔是眼科专家,我想邀请他后天下午两点半到班上来做这次讲座,你问问他能来吗?”

      第二天,金晶应该怎样向李叔叔转述王老师的话?

二、<b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b>
  • 8. 默写填空。
    1. (1) 不义而富且贵,。(《论语·述而》)
    2. (2)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 (3)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4. (4) ,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 (5) 商女不知亡国恨,。(杜牧《泊秦准》)
    6. (6) 我报路长嗟日暮,。(李清照《渔家傲》)
    7. (7) 陆游《游山西村》“”一句暗含人生哲理同时他表明了诗人虽遇控折,却心存希望的积极人生态度。
    8. (8)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攀登,我们终于到达山巅。极目远眺,千山万壑尽收眼底,我顿生“”之感。(请在《登飞来峰》《望岳》《黄鹤楼》中选取最恰当的一句作答)
  • 9.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潭中鱼百许头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④以其境过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 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 . 文章开篇以环佩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 C . 第②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火写日光鱼影,勾面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 . 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4. (4) 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

      【链接材料】

          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圆土一遇和景 , 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已:过一会儿。③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因禁在圆形围墙之中。④和景:温暖的日光。

三、<b >现代文阅读(40分)</b>
  • 10.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把老钥匙

    王举芳

        回到家时,母亲正翻箱倒柜。杂乱的地面让我无处落脚。我说:“妈呀,您这是在翻传家宝吗?”

        母亲停住手看着我说:“见我的钥匙没?”

        “喏,在这儿。”我从玄关柜上拿起属于母亲的那串钥匙。

        “我说的不是这个,是老宅的,老宅的那个。”母亲的语气和神情有些焦急。我和母亲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母亲要找的钥匙。母亲坐下来,情绪有些低落。我说,妈,您就别总想着老宅了,咱又不回去住了,有没有钥匙都一样。母亲叹了一口气,开始收拾地上的凌乱。

        其实,我没有告诉母亲,弟弟正四处托人,要把老宅卖掉。弟弟说老宅总空着,时间久了,房屋会倒塌的,到时候想出手都不好意思谈价钱。

        一周后,弟弟告诉我,老宅卖掉了,卖了两万元。看着那些钱,不知怎么,我的心里像坠了一块石头。

        那天下班,在小区外碰到三婶。三婶是我家后邻居,和我们家没有亲属关系,按村里辈分我这么喊她。三婶说,我正发愁找不到你家呢,你说这城里的楼一个框一个框的,看着都叫人眼花缭乱。我让三婶家里坐坐,她直摆手,说没啥大事,就不去家里了,说着掏出一把钥匙交给我,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原来是她家买了我们家的老宅。

        母亲没再提钥匙的事儿。我想着老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也就再不能回去,就没跟母亲提钥匙的事儿,把它包裹好,放在了柜子顶上的一个盒子里。

        农历六月六,我们老家有传统庙会。母亲执意要回去看看。无奈,我和弟弟只好依着母亲。一路上母亲说着故乡风俗和旧年往事,精神从未有过地爽朗,她没有看到我和弟弟偶尔交汇的眼神里都藏着忐忑

        三婶听说我们回来了,招呼我们去她家里。做邻居的那些年,三婶和母亲一直处得很好,亲姐妹一样。吃过晚饭,三婶拿了几床铺盖说,你们别嫌,都是干净的。走,到你们家去,你们还睡你们各自的屋。三婶掏出钥匙打开老宅的锁,我们怔怔地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們从未离开过。

        我送三婶到大门口,对她说谢谢。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邻,我懂你妈的心思。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庄稼人走到哪里,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另外,我给你们钥匙,还有一个原因。还记得你在家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总带着一把老钥匙吗?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山里,是土房子,因为一场突来的泥石流,房子没有了,但母亲一直让我们自个儿保存着属于自己的那把老钥匙。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些懊恼、吵闹都成了好。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家。

        三婶眼里有亮光闪烁。我也感觉似乎有水滴落进了眼里。

        回城后,我把三婶送来的钥匙给了母亲。母亲摩挲着钥匙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

        从那以后,不知为什么,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那一个个匙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三婶来电话说村里要建社区了,老房子要拆迁了,用不了多久,老家的人也都要住进楼房里了。停了停,她说:“也好,咱们有钥匙。”

        几年过去了,母亲一直保存着那把老钥匙,再也未丢过。

        老钥匙陪着母亲风来雨往,不经意间常生斑斑锈迹,但都会被母亲那厚重、灵巧的双手反反复复摩挲着擦亮。

    (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7期,有删改)

    1. (1) 请参照下面表述将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母亲寻找钥匙——①——②——陪母亲回老宅——③

    2. (2) 阅读第⑨段画线语句,联系上下文,分析“我”和弟弟“忐忑”的原因。
    3. (3) 理解文中第④段画线语句的含义。

      那一个个齿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4. (4)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婶这人物形象。
    5. (5) 文中的“老钥匙”承载着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 1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刚刚过去的劳动节,家长们带着孩子们出去游玩,但又有多少家长在劳动节上好了“劳动”这一课呢?

        放学途中,书包在父母长辈的肩上,孩子们却两手空空:午餐时,小学一年级的众多孩子不会剥虾,导致无从下口;更有甚者,大学生不会自己洗衣服,每周带一大包脏衣服回家。

        对于劳动,家长们各有说法。

        家长1:儿子从2岁多。开始自己用微波炉热牛奶。4岁多,站在小板凳上煎鸡蛋。现在6岁,可以自己煮西红柿鸡蛋面。

        家长2:儿子10岁了,还不太会系鞋带。每次看他系得那么费动,我很着急。干脆所有的鞋子都买成带粘扣的。男孩就是没有女孩那么细心,生活能力差点儿就差点儿吧。

        家长3:作为80后,因为有超能干的妈妈,导致我的个人生活能力很差。我倒是挺想教会孩子一些生活技能,问题是我自己也不太会做。对此我也很无奈。

        家长4:我觉得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只要学习成嗜好。长大了自然有出息。至于劳动教育,对孩子没什么意义。

    (摘自“校长会”微信公众号)

    【文本二】

        2017年9月到12月期间,××省在八所中小学对450名师生就学校劳动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省中小学劳动的实施现状调查统计表

    调查项目

    统计数据

    学生对开设劳动课的看法

    很有必要

    没有瞎耽误工夫

    无所谓讨论

    10%

    16%

    71%

    学校劳动教育违约开设情况

    开设了

    未开设

    不清楚

    33%

    33%

    34%

    劳动教育课程是否作为考核科目

    不清楚

    3%

    7%

    18%

    【文本三】

        ①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识。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劳动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成就幸福圆满人生的有效途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普指出,“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人类创造幸福的基础”。

        ②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使之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品德修养需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踏踏实实地磨炼达成。

        ③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劳动技育婴在增长青少年的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引导青少年在做中学,学中做,在社会劳动实践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

        ④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强健体魄,形成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⑤劳动教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形成以劳有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让青少年学生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美、体验关、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劳动教育的支撑。要把劳动教育融入劳动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实践,家务劳动各环节,整体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0月11日有删改)

    1. (1) 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文本三第③⑤段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的第二段列出了有关劳动的种种现象,意在引起大家对劳动教育的关注。 B . “家长2”忽视孩子的劳动教育,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孩了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C . 要增长青少年的劳动知识和见识,主要靠社会劳动实践,在做中学,学中做。 D . 青少年学生只有在劳动创造中才能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
    2. (2) 当前不少中小学生劳动能力较差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作答。
    3. (3) 请写出文本三中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 (4) 针对文本中“家长4”关于劳动教育的看法,请运用文本三的相关内容予以反驳。
四、<b >写作(55分)</b>
  • 12.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一)多一点兴趣,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一点欣赏,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精彩;多一点执着让我们的步伐更加坚定;多一点担当,让我们的脊梁更加挺拔……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题目:多一点           

    (二)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初一男孩儿李仁志在《少年说》节目上,有关妈妈的告白引发了现众的“集体泪崩”

    “我的妈妈每天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穿梭,她就是一名外卖配送员……”这个13岁的孩子,没有躲闪,没有犹豫,大方自豪地向大家介绍妈妈的职业。”妈妈工作十分辛苦,无论是风吹雨打都要按时按点派送。但有时还会遭到客人无理取闹,甚至面临建恶意差评,尽管如此,妈妈依然对我说:“无理取闹的人只是少数,生活里还是有很多善良的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