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济南市2019年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19-06-26 浏览次数:367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 1. 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公元前603年晋灵公派一勇士杀大夫赵盾,勇士从赵府窗户里偷看到赵盾正在吃只有鱼的晚饭,惊叹其“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飨”,不忍杀之,遂拔剑自刎而死。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 . 春秋时期战乱频繁民生凋敝 B . 晋灵公专制残暴残害忠良 C . 春秋时社会有崇俭尚贤之风 D . 鱼已成考民众的基本食物
  • 2. 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宗正

    皇室宗族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司法和首都警卫

    少府

    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

    太仆

    宫廷车马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和税收

    奉常

    宗教、礼仪和教化

    A . 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 .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 . 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 . 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 3. 宋太祖于建隆四年命吏部尚书张昭等制定“折杖法”,以脊杖和臀杖取代原来的流、徒、杖、笞之刑,隋唐确定的“封建制五刑”逐渐名存实改。“折杖法”的使用(   )
    A . 适应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 . 体现了缓和矛盾宽减刑罚的精神 C . 说明宋朝在刑罚上自立新的体系 D . 有利于保护封建官僚阶层的特权
  • 4. 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这说明(   )
    A . 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 B . 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 C . 蚕棉业是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 D . 家庭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
  • 5. 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在谪戍伊犁途中给书友的信中称,剿匪(侵华英军)八字要言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但他同时叮嘱友人此信不要给外人看。这反映了林则徐(   )
    A . 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 B . 受制于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 C . 不谙熟近代国际外交规则 D . 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学习西方
  • 6. 1938年11月至1940年春,各战区中国部队按统一部署向侵华日军发动了冬季攻势,攻击地区涉及绥、晋、豫、浙等广大地区,重点置于豫南、鄂西及皖南等地。这一军事行动(   )
    A . 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计划 B . 使抗日战争转人战略反攻 C . 维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态势 D . 说明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 7.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次年,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共400多人,到1920年猛增到1600人左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 欧战结束之后法国的社会稳定 B . 五四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C . 巴黎和会承认中国战胜国地位 D . 山东问题导致中日关系恶化
  • 8. 1957到1978年间,我国农业劳动者从19316万人增加到29426万人,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95.8倍,而同期农业总产值仅增长84%.这一现象说明(   )
    A . 农村经济体制亟待改革 B . 城乡人口比例变化明显 C . 社会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D . 国民经济发展增速缓慢
  • 9. 公元前5世纪初,希波战争爆发。为应对战争,雅典公民大会从每个任期召开一次改为召开四次,在军事问题的决策上,重装步兵不再统揽大局,建造船只的木匠和招来划桨的雇工也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一变化说明(   )
    A . 战争客观上推动雅典民主进步 B . 雅典民主突破了阶级局限 C . 民主政治推动了城邦观念增强 D . 雅典人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 10. 16世纪法国流传的一本小册子写道:“如果人民选举的统治者没有履行他的职责,人民——更确切地说,是人民的三级会议有权力来惩戒他吗?我认为人民当然有这样的权力。”这说明法国(   )
    A . 革命形势一触即发 B . 宗教改革威胁君主专制 C . 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D . 天赋人权思想由来已久
  • 11. 1937年罗斯福向国会提交“填塞法院计划”咨文,提出“如果法官在70岁拒绝退休,总统有权再额外任命一位大法官与其共事”。对此,最高法院大法官休斯反驳指出“增加法官会降低法院效率”。最终参议院以70比20的结果否决了这一方案。这反映出美国( )
    A . 总统试图扩大行政权力 B . 参议院捍卫司法独立 C . 民主程序复杂效率低下 D . 民主政治基石的坚实
  • 12. 如图是二战结束前夕英国的一幅漫画《今天感觉好些了吗?》,图中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正在探视躺在病床上头缠绷带、受了伤的地球。下列对该漫画主旨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 承载了民众医治战争创伤、进行战后重建的美好愿望 B . 肯定了英美苏三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主要贡献 C . 预见了美苏由战时合作到战后争霸世界的国际格局 D . 反思了核武使用后的环境灾难,倡导生态环保理念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2.0分)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有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据《元和郡县志》载,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木帆船,原来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滞留下来的物产能够运出去,变成有价值的商品;大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商品也得以运进来,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辟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总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据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强调:“交通是建设中一种先行部门”。经过努力,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建设取得新进展,运输能力有了较大提高。1952年到1957年,新建铁路33条,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25万公里,翻了一番。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年鉴》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交通领域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交通建设的意义。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以来英国部分职业变化示意图: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

    从图中提取一个反映英国职业变化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变化表述准确,说明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 15. 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建立起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保险费用全部由企业负担,并由企业直接支付给职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实行独立核算、参与竞争,这一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尤其是在离退休职工占比差别很大的新老企业之间。为此,从1984年开始,江苏泰州、广东东莞和辽宁黑山等少数市县政府自发设立退休费用统筹管理委员会,负责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向企业统一征收职工退休费用,并统一管理、统一调剂。这些尝试实施效果较好,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和肯定。到1992年底,全国95%以上的市县参与实施,并且有福建、四川、北京、上海等十一省市实行了全省范围的养老保险统一管理。这些改革举措对企业职工和社会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贺耀敏等《六十年国事纪要》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90年代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特点。
  • 16.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普遍出现高涨的形势。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极大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政治格局。二战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以民主民族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二战前殖民地、附属国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800万平方公里。到1959年,殖民地人口减少为1.6亿,面积仅剩2550万平方公里。

    ——摘编自王春良等《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有何不同。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国际意义。
  • 17. 材料:王惟一(987年~1067年),北宋翰林医官尚药奉御,受诏于1027年设计铸造了两具针灸铜人。铜人以成年男子体型为标准,内藏脏器,外壳可拆可装,体表刻有穴位,旁注穴名。穴位深约1.2分,教学或考试时,体表用腊封闭,内灌水(或说汞),针刺中穴,针拔水出,否则便进不了针。这是世界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一种创举。王氏还撰写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卷,绘有针灸偃侧人形图。该书载腧穴657个,除去双穴重复则有腧穴354个,与西晋《针灸甲乙经》相比,增加三个双穴和二个单穴。在穴位排列上,兼顾经络穴位的系统性和便于临证应用两方面。宋政府曾将此书颁行天下,又将其文字和24幅图形刻于石裨,与针灸铜人并列于汴梁大相国寺,供民间医家参观学习。

    ——摘编自常库存《中国医学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惟一取得的医学成果及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王惟一的历史功绩。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