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期中测试卷

更新时间:2019-05-28 浏览次数:237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明初,国子监祭酒宋讷有一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为何昨晚不悦,宋讷大惊。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这件事反映的实质是( )
    A . 君权的强化 B . 君臣关系亲善 C . 君臣关系紧张 D . 君主监视大臣
  • 2. 挽联寄托生者对逝者的哀思,多为对逝者生平事迹的追忆或表达惺惺相惜之情。康熙帝写的一副挽联“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这幅挽联缅怀的是( )
    A . 郑和 B . 戚继光 C . 郑成功 D . 施琅
  • 3. 下表反映了我国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管辖的相关史实,这个地区是( )

    朝代

    相关史实

    元朝

    设宣政院

    清朝

    册封达赖、班禅

    设置噶厦等

    A . 台湾 B . 海南 C . 新疆 D . 西藏
  • 4. 郑和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下列各组关联可用来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张骞出使西域——西汉疆域的扩大          ②丝绸之路的开辟——汉唐盛世的出现

    ③清朝的海禁政策——近代中国的落伍        ④新航路的开辟——英国等国的崛起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 5. 清朝以夜郎自大的文化心态,试图构筑起一道隔绝中外的“防线”。却使中国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这道“防线”指的是( )
    A . 设立军机处 B . 大兴文字狱 C . 重农抑商 D . 闭关锁国
  • 6. 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一次“跨越历史时空,追访历史人物”的活动。下面是一段“访谈记录”,其中与史实不符的一处是( )

      历史情境:1493年,哥伦布乘“圣玛丽亚”号返回欧洲。

      记者:“听说您此次探险是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的,这是真的吗?”

      哥伦布:“

    A . 是啊,指南针的使用为我的远航提供了技术上的条件。”   记者:“可是你为什么向西航行呢?”   哥伦布:“ B . 因为我相信地球是圆的!”   记者:“此次航行您有何收获?” 哥伦布:“ C . 我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记者:“此次探险,您得到了谁的支持?”   哥伦布:“ D . 西班牙国王。”
  • 7. “在新旧制度转变的过程中,在暴力冲突与和平过渡之间,英国成功了。”这里所说的“和平过渡”指的是( )
    A . 议会斗争 B . 处死国王 C . 王朝复辟 D . 光荣革命
  • 8. 下图形象地反映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一种民主制度。下列历史文献与这一制度直接相关的是( )

    A . 《汉谟拉比法典》    B . 《权利法案》  C . 《独立宣言》    D . 《人权宣言》
  • 9. 假期去美国旅游的李小伟同学在美国一小镇看到了一座纪念碑,碑上刻着:“坚守阵地,就在敌人没有开枪射击以前,不要先开枪,但如果敌人硬要把战争强加到我们头上,那么就让战争在这儿开始吧!”碑文中的“这儿”是指( )
    A . 萨拉托加 B . 约克镇 C . 来克星顿 D . 纽约
  • 10. 元朝建立行省制度,明朝实行改土归流,清朝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其共同目的是(       )
    A . 防范蒙古族南下 B . 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 C . 抵御沙俄的入 D . 加强对沿海地区管理
  • 11. 十五世纪前期,郑和沿着这条航线七下西洋,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一个世纪以后,麦哲伦船队经东南亚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这两大航海壮举的共同意义是(       )
    A . 加快了殖民扩张的速度 B . 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C . 刺激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 . 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
  • 12. 中世纪后,欧洲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艺术家、科学家和思想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列连线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 . 牛顿——自由落体定律 B . 哥白尼——日心说 C . 卢梭——人民主权 D .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 13. 《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此则材料反映了明代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 . 使用机器生产 B . 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C . 行业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D . 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 14. (2017八下·常山月考)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都是(    )


    A . 防止人民反抗  B . 压制知识分子 C . 巩固封建统治    D . 统一思想
  • 15. 明朝时期丝制品中“云锦”最为名贵,素有“寸锦寸金”的说法,如果要想了解当时云锦的制造工艺,可以在当时的工艺百科全书中查到,该书是(    )
    A . 《齐民要术》 B . 《本草纲目》 C . 《天工开物》 D . 《农政全书》
  • 16.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有(      )

    ①西方国家不断的侵华行为        ②清政府统治腐败黑暗

    ③重农抑商扼杀经济活力          ④文化专制束缚人们的思想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17. 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其影响是( )

    ①杜绝列强对沿海的侵略          ②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③使得中国更加闭塞停滞          ④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 18. 1494年6月7日,在罗马教皇的主持下,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里斯本郊外的一个小镇签署条约:在地球上画一条线,然后像切西瓜一样把地球一分两半。“葡萄牙拿走了东方,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和这句话有关的航海家分别是(      )
    A . 麦哲伦与哥伦布 B . 达·伽马与哥伦布 C . 迪亚士与哥伦布 D . 达·伽马与麦哲伦
  • 19. 17~18世纪,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意义有 (      )

    ①都推翻了本国封建统治     ②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③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④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④
  • 20. 右图反映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程,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 )

    A . 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是一部劳动人民的血泪史 B .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C . 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往往需要经过一个长期、曲折和复杂的斗争过程 D . 掌握革命领导权的资产阶级不想推翻旧王权
  • 21. 孟德斯鸠认为,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必须分置,否则自由便不复存在。在资产阶级创立新体制的过程中,最早贯彻了这一思想的国家是(    )
    A . 美国 B . 英国 C . 法国 D . 中国
  • 22. 在历史活动课上,同学们针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展开讨论,最后认定其实质就体现在“兴”上。“兴”的含义是指( )
    A . 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B . 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C . 封建文化的重新兴盛 D . 神学文化的复兴
  • 23. 确定美国为民主共和制的法律文件是(      )
    A . 《独立宣言》 B . 《人权宣言》 C . 《权利法案》 D . 1787年联邦宪法
  • 24. 他是世界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位民众选出的皇帝;他为保护法国大革命胜利成果东征西讨;他传播了人权、民主意识,推动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但其野心的膨胀又导致了整个欧洲人民的灾难。他是( )
    A . 克伦威尔 B . 华盛顿 C . 拿破仑 D . 罗伯斯庇尔
  • 25. 下列关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和发展           ②启蒙运动是欧洲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③文艺复兴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④都提出了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目标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6、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不约而同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启蒙思想,东西方的思想家们对于社会政治制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主张,然而只有西方思潮真正为社会政治制度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东方文人们在发出几声呼喊后便归于沉寂,再无声息。

    材料二:明朝时期的中国和16、17世纪的欧洲在科技领域成就斐然,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巨匠,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材料三:经济的发展使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思想文化和科学领域的变革从精神上动摇了宗教神学和封建君主的统治,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1. (1) 根据材料一,分别列举当时中国和法国的一位代表性思想家并简述其对于社会政治制度的思想主张。
    2. (2) 根据材料二,分别列举当时中国和欧洲科学领域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及其成就。
    3. (3) 材料三“思想文化的变革”中指的是哪两起历史事件?这两起历史事件在核心思想上的不同和性质上的相同分别是什么?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明史记载:“筑敌台三千,起居庸至山海,控守要害……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

    康熙帝经过长城时曾作诗:“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

    材料三: (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处口岸,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美)基辛格《论中国》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思考明朝中央机构与过去比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什么? 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
    2. (2) “明修长城,清修庙”,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明清两朝在民族政策上有什么不同?并分别举一例史实证明。
    3. (3) 材料三评述的是清朝时实行的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该政策。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上,中国与欧洲曾先后进行过远洋航海活动,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材料一: 

       
       图1  东方的航海之路                               图2 西方的认知之路

    材料二: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到来,古老的印第安文明遭到了毁灭。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墨西哥后,以钢枪铁炮征服了阿兹特克人。1533年西班牙殖民者又消灭了印加帝国。

    材料三:中国的航海活动期间,西洋各国纷纷遣使来中国访问,1423年,仅南京一次就接了16国使臣1200多人。……之后,我国有更多的人沿着这条航线去亚非各国经商,互通有无,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对开发当地做出了贡献,加强了明帝国的影响力。

    1. (1) 图1和图2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2. (2) 图2中的A、B、C、D四条航线中,属于哥伦布航线的是(字母);第一个真正到达东方的航海家是(人名)。
    3. (3)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这两次航海活动分别有何影响?
    4. (4) 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对外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今天国家应如何发展的启示。
  • 29. 17、18世纪,英国、美国和法国先后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依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规定,国王不能中止法律;除非国会同意,不得提高税收或保持军队;若没有法律手续,不可逮捕臣民……。1689年的这一法案确立了国会的最高权力,并在这情况下结束了几乎早半个世纪就已开始的英国革命。

    材料二: 本宪法所赋予一切立法权,应操于联邦国会,国会包括参议院和众议院。行政权应操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联邦的司法权应操于最高法院及联邦国会得以随时规定并设立的各种低级法院……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的类型的国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在欧洲统治者眼里,拿破仑始终是一个扩散“1789年瘟疫”的“暴发户”。

    1. (1) 材料一、二分别出自哪一文献?
    2. (2) 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材料一和材料二文献所确立的政体,分别说出其政体名称。有人说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双重性”,为什么?

      图 一                     图 二

    3. (3) 材料三中的“1789年瘟疫”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根据所学史实说明拿破仑如何扩散“瘟疫”?
    4. (4) 材料一、二、三所涉及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和共同意义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