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期中检测试卷六

更新时间:2019-05-15 浏览次数:212 类型:期中考试
一、<b>选择题(共24小题,满分48分,每小题2分)</b>
  • 1. 汉晋时期,官府祈雨的常见运作模式,是地方官向山川之神祈赛,若灵验得雨,往往重修祠庙,建立碑刻,颂扬纪念。南北朝以后出现了地方长吏率领僧人在泉源之地祈雨,应验后兴造石窟作为“祇报”的新现象。这种祈雨运作模式的变化反映了(    )
    A . 佛教信仰取代民众传统信仰 B . 佛教开始与地方信仰相融合 C . 地方官吏治理传统发生异变 D . 传统祈神求福心理仍然延续
  • 2. (2016高二上·平安期中) 中央电视台曾有一则广告语:“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最早形成于。(   )

    A . 春秋 B . 秦朝 C . 西汉 D . 战国
  • 3. 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的 。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 。这反映了(    )
    A .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B . 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 . 私人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D . 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
  • 4. 明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最重要的影响是(    )
    A .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 B . 增强了明清的国力 C . 丧失了发展经济的最好机遇 D . 导致科学技术落后
  • 5. (2017高一下·湖南期中) 2014年6月,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融合发展的友好象征。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

    A . 珐琅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B . 晋商、徽商往来于丝绸之路 C . 波斯图案风格的丝织品是常见商品 D . 都使用水力风车灌溉农田
  • 6. 明初政府规定,凡外方来使发给凭证,因国家而异,来华贸易时间有限制,如许日本商人10年来华一次,且船舶有定数,人员有定额,在指定港口勘合凭证、检验,然后商货运京师开市。若非入贡,则不许来华互市。同时严禁民间入海“通番”。该材料反映了(    )

    ①官方独占对外贸易,属于朝贡贸易性质

    ②有效地制止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③限制了海外贸易的正常发展

    ④影响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7. 欧洲人认为哥伦布发现美洲使美洲“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一些拉美国家认为哥伦布到达美洲是“苦难的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是“两个大陆相遇”的说法。据此可知,对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认识(    )
    A . 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趋于全面 B . 促进不同文明的交融成为主流 C . 各种观点都需要新的史料佐证 D . 受主观立场影响不够全面理性
  • 8. 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    )
    A . 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B . 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 C . 工艺技术的需要 D . 电力的广泛应用
  • 9. 对蒸汽机改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是(    )
    A . 牛顿 B . 爱因斯坦 C . 普朗克 D . 瓦特
  • 10. 20世纪初,由美国旧金山到中国上海的太平洋海底电缆铺设完成。这一成果主要得益(    )
    A . 新航路的开辟 B . 第一次工业革命 C .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 第三次科技革命
  •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的速度差异明显,老牌国家发展较慢,新兴国家发展较快,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英国完成了工业化 B . 法国没能实现工业化 C . 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D . 德国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二
  • 12. “在这些场合,政府的座右铭或格言应当是——无为而治。……农业、工业和商业对政府所提出的要求,就像第欧根尼对亚历山大提出的要求一样合情合理、毫不过分: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对该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它并不能完全自动调节,达到供求平衡 B . 主张“看得见的手”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C . 美国是较早奉行 自由主义政策的家 D . 重商主义思想是其后实行的主要思想
  • 13. 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出现在(    )
    A . 洋务运动时期 B . 戊戌变法时期 C . 清末新政时期 D . 新文化运动时期
  • 14. 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在(    )
    A . 国民革命时期 B . 土地革命时期 C . 抗日战争时期 D . 解放战争时期
  • 15.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    )
    A . 是由封建社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 B . 与明清手工业在行业分布上基本相同 C . 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D . 从根本上破坏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 16. 《中外日报》1897年9月21日载:“宁波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日本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1897年“该厂”发展较为顺利的原因包括(    )
    A . 民国采取有利经济发展的政策 B .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 C . “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推动 D . 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17. 经济学家陈翰笙在20世纪40年代初谈到:“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旅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①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着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工业发展

    ②民族工业发展取决于国家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

    ③提倡国货对于大规模发展民族工业能起到关键作用

    ④作者的看法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整体性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18. 《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一书记载:“1933年,工业总产值中(包括制造业和矿冶业),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1936年,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而消费资料工业产 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 .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B . 在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C . 消费资料的工业产值比重稳步增长,生产资料的比重逐年下降 D . 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 19.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5)统计,1955—1957年间,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和粮食产量的增长指数如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1955—1957年农业生产总值和粮食产量的增长指数

    年份

    农业生产总值增长指数

    粮食产量增长指数

    1955

    8.5

    8.5

    1956

    5.8

    4.8

    1957

    4.3

    1.2

    A . 农村社员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 B . 农村分配不公现象严重 C . 生产关系调整影响了农业发展 D . 工农业生产比重不协调
  • 20. 1962年7月,邓小平在接见出席共青团七届三中全体与会者时说,现在出现了一种新情况,如实行“包产到户”、“责任田”、“五统一”等等;又说,“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这段话表明邓小平倾向于(    )
    A . 赞扬农业生产合作化 B . 打破单一的人民公社体制 C . 肯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 . 纠正党内“左”的错误影响
  • 21.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相同点是(    )
    A . 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 . 深化了改革 C . 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D . 指出了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 22.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段话描述的是(    )
    A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 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C . 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 D . 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 23. 梁治平在《市场·国家·公共领域》一文中指出:“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 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作用。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 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材料反映新中国成立后(    )
    A . 商品贸易逐渐消失 B . “左”倾指导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C . 计划经济阻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D . 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 24.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积累率(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所占比例)为24.2%,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58年积累率为33.9%,1959年为43.8%,1960年为39.6%。这表明,当时我国( )
    A . 工业实现稳步发展 B . 实现跨越式发展 C . 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D . 变成工业化国家
二、<b>材料题(共4小题,满分52分)</b>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材料二: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族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更强大的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1. (1) 根据材料一,回答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影响中国城市发展的因素。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伴随着城市化和休闲时间的延长,体育运动日益普及。体育全球化的核心表现就是现代奥运会。但奥运会一开始就受到国际政治形势的影响。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变成纳粹的宣传表演会;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意味着进入东西阵营同场竞技的时代。此后20年两大阵营主要以运动成绩的比拼为主,将奖牌数量作为验证社会制度优劣的最重要指标;70年代美苏开始竭力争取承办奥运会。但美苏分别于1980年、1984年带头抵制了对方承办的奥运会。大规模政治抵制成为了80年代前期奥林匹克运动的主题,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遭遇巨大挫折。政治介入奥运的最根本原因……奥运会中体现出的民族主义。不管是开幕式上运动员以国家为单位入场的形式,还是颁奖仪式上升国旗奏国歌的礼仪,都极大地激发和强化了各国政府、运动员以及普通民众比的民族主义思想。

    ——摘编自李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冷战研究(1950年代一1990年代初)》

    材料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与科学技术关系密切。运输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体育运动的全球化。1912年斯德哥尔摩引进电子计时器精确记录时间和准确保存运动员成绩成为现实。而运动摄影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运动会信息的传播手段,还使运动员能更真实地模拟比赛场景并组织训练。1936年在柏林,闭路电视第一次被用来转播运动会实况。现代科技还更新了体育科学研究和奥运选手训练的面貌,一系列先进的传感、测量和遥测技术、高速摄影分析器进一步发展,甚至还引起体育器材、运动服甚至运动场技术的变化。此外,反对违禁药物的斗争,也促进了生物化学科学和检测分析技术的发展。事实上,超大屏幕的电视系统、大型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大跨度的或移动的屋顶结构、大型的照明与通风系统等无一不是在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大型运动会的刺激下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理查德。W.布利特等著《20世纪全球史》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影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发展的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要科技成果,并分析说明科技与现代体育的关系。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朝统治者和士大夫们深感“创巨痛深”,因此“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铎之言”……他们接过林则徐、魏源所倡导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旗帜,采西学,设局厂,谋自强,掀起了一场以“求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这一以“师夷智”为新内涵的经世运动,不仅给经世学注入了新内容,将晚清经世实学思潮推向高湖,而且造成中国文化结构的异动,为近代“新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黄长义《晚清经世实学的流变》

    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抨击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随着西方的商品,一同被输送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观点传入中国。谭嗣同在1896年完成的《仁学》中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对秦汉以下的中国政治持全盘否定态度,此后……都将从秦始皇开始到20世纪初延绵不绝的中国的政治体制一并视为专制政体。

    ——摘编自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师夷智”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l9世纪末20世纪初“抨击中国专制说”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转型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

    ——摘编自魏悦、魏忠《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解放初到1958年,人口流动规模是比较大的,除了少数迁到境外,大量的人都是从农村到城市,从边缘到中心。该时期人口流动尽管有很多计划经济的因素,但总的来讲是正常的流动。1958年中央决定,农村跟城市之间不能再随便迁移。“文化大革命”又出现了大规模流动,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改革开放后,各地开始吸引流动人口。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几十万过去。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了大批的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

    ——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劳动力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移动的特点和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