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历史3月特供模拟试卷(一)

更新时间:2019-05-29 浏览次数:305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 1. (2019高二下·福建月考) 有学者指出,分封制不仅使周天子,而且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使周天子之下的各级受封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性格,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里绝对的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的权威。这说明分封制(    )
    A . 天子通过诸侯有效地管理地方 B . “天下一家”的认同日趋淡化 C . 周王室开疆拓土扩大统治范围 D . 地方权力过大会销蚀王室权威
  • 2. 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
    A . 都是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 B . 都是为了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 . 都不同程度地为后世所借鉴 D . 都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 3. 《晋书》“秦变周官,汉遵嬴旧,或随时适用,或因务迁革,霸王之典,义在于斯,既获厥安,所谓得其时制者也。”材料意在强调(   )
    A . 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成就霸业 B . 汉代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未取得重大突破 C .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奠基时期 D . 政治制度建设应该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
  • 4. (2019高三下·定远模拟) 当1911年清廷宣布“铁路国有”的上谕传到成都时,四川省的立宪派绅商立即写文章、发通电、开会演说,指责铁路国有政策未经咨政院议决,违背法律程序,痛陈取消商办铁路是“务国有之虚名,坐引狼人室之实祸。”这反映了立宪派(    )
    A . 配合了湖北新军的革命 B . 竭力维护资产阶级经济利益 C . 具有反帝反封的进步性 D . 与革命派政治主张趋于一致
  • 5. 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以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此变化说明(   )
    A . 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 B . 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 C . 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 D . 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
  • 6. 明代,许多商贾注意赶制时令性商品,如北京中秋节时,“纸肆市月光纸,绩满月像”。重阳节时,“市上卖糕人头带吉祥字”,“糕肆揉彩旗,日花糕旗”(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这反映当时(   )
    A . 商业经营具有品牌意识 B . 商品营销借助于民俗文化 C . 北京是全国的商业中心 D . 城市商业脱离官府的监管
  • 7. “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它使?(  )
    A .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 B .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 C . 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 D . 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 8. (2019高三下·定远模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 斯大林模式造成了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失调 B . 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 . 两个五年计划片面的发展工业 D . 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
  • 9. (2019·泸县模拟) 有学者指出,自然法作为一种“元规则”,即民主、平等、公平的原则,是构成近代西欧高效制度的关键特征。这种以自然法为基础的制度起源于罗马法的所有权制度,以及由这一制度产生的罗马保民官制度等等,就是保护无权者以对抗掌权者。由此可知(    )
    A . 自然法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B . 自然法是罗马法律制度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 C . 罗马开创的法律和制度对后世具有深刻影响 D . 罗马法的本质特征是保障无权者对抗有权者
  • 10. (2019·泸县模拟)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思想界仍采用“体”、“用”范畴来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1919年以后,瞿秋白等人以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不同文化高下的标准,打破了东西方文化的截然划分。这反映出(    )
    A . 中体西用已被彻底抛弃 B . 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C .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D . 中西文化逐渐走向融合
  • 11. 苏联“二五计划”规定:“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二五计划”实施的结果,轻工业年增长率为14. 8%,重工业则高达19%。材料说明苏联“二五计划”意在(   )
    A . 实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 B . 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 C . 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D . 使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 12. 在亚洲各国人民成功地采纳西方的科学技术时,当社会主义国家放弃其计划经济和一党制的政治制度时,这绝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抗的问题。在第三世界中,存在着一种日益增长的对所有外来模式的幻想破灭感,但这种破灭感只留下了一个真空:没有统一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这反映出(  )

    A . 多极化趋势下对全球文化趋同现象的挑战 B .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 C .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模式的相互借鉴 D . 全球化趋势下的不同地区的文化冲突增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13题、第14题为必考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题~第17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西周至明清环保法制与生态环境状况

    ——摘编自周启梁《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通考——以土地制度变革为基本线索》

    材料二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处于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加上严酷的战争环境,战争和大规模开荒,边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为此边区政府先后组织科学技术人员对边区的土壤、农作物、森林、矿藏、水利等情况做了比较详尽的调查。通过修梯田、坝堰地等来保持水土,并进行了一些水利灌溉设施的修建。1941年1月29日,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森林保护条例》、《陕甘宁边区植树造林条例》、《陕甘宁边区砍伐树木暂行规则》,规定了有关森林保护、砍伐、惩罚和奖励的政策。1941年边区在建设厅下设林务局,筹设实验林场及苗圃,进行科学实验培育优良树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边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摘编自李芳《试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生态保护工作》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明清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变化趋势,并说明明清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环境保护工作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 14. (2019·银川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2年4月12日,被誉为“永不沉没的轮船”的泰坦尼克号沉没,导致1500余人丧生,这是和平时期最为惨重的海难。1997年,美国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将其改编成电影上映,引起世界的巨大轰动。电影梗概如下:

    1902年,英国白星航运公司与美国美国国际海运公司合并,为了在与对手英国卡纳德航运公司激烈竞争中赢得先机,建造了当时世界最大的轮船——泰坦尼克号。它耗费巨量钢铁,长269米,宽28米,高32米,以蒸汽机为动力,首航从英国南安普顿至美国纽约。没落的贵族女露丝随其依靠钢铁制造大发横财的新贵未婚夫搭乘该船前往美国。船上还有来自欧洲各国怀着美国梦的各阶层的人们,其中就有穷画家杰克。露丝与杰克抛弃世俗的偏见坠入爱河。他们亲眼目睹了轮船撞上冰山。在无力回天之时,船长向周边船只发出无线电求救。此时,泰坦尼克号上一片混乱,危急之中,有遵循“妇孺优先”的善良与高贵,也有着“金钱至上”的丑恶与卑劣。最后,杰克把生存的机会让给了爱人露丝,自己则在冰海中被冻死。

    结合世界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电影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自西周起,中国形成了藩属体制和海外朝贡贸易关系。为监管中原地区内部及与各藩部、藩国间的经济交往,各朝代产生了关津、榷场、市舶等多种税关机构。藩属体制下的核心层是中央王朝地区,至中唐以前,关津大多遵循了孟子的“讥而不征”(只稽查而不征税)等主张。随着唐宋商品经济发展,逐渐成为课收商利的税关,财政经济开始居重。至明清时期,运河、长江或交通沿线商税之关广泛设置。核心层外为边疆地区,形成了具有官营外贸和管理双重职能的商贸交往场所和监管机构,如汉代关市、隋唐互市、宋代榷场、明清茶马司等。边疆外为边境地区,在“厚往薄来”的政策影响下,边境税关多为“怀柔远人、市惠藩属”。明前中期海外贸易政策走向政治极端,只有在政治朝贡之内才被允许。

    近代以后,在条约体系下,中国在沿海开放口岸逐渐设立起由外国人管理的西式新关,新关被洋员控制,逐渐成为海关,新设的海关和原有常关并存。之后,通商口岸的常关渐归新关管理。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逐渐与列强签订关税自主新约。1928年,国民政府实行统税,其收入逐渐超过厘金和常关税。在此前提下,国民政府陆续废除常关,海陆边关统一征税。由此意味中国全国范围内统一型的、西式近代国境海关最终确立。

    ——摘编自姚永超《论中国海关的起源、布局与体系演变》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税关体系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税关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 16. 【历史——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从1944年6月6日至8月25日,艾森豪威尔指挥盟军进行了二战中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作战。盟军通过海空军的卓有成效的佯动,成功运用了双重特工、电子干扰,以及在英国东南部地区伪装部队及船只的集结等一系列措施,使德军统帅部在很长时间里对盟军登陆地点、时间都做出了错误判断。盟军掌握了绝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投入作战的飞机达13700架,军舰9000艘,是德国飞机、军舰的数十倍。恶劣天气使德军丧失了必要的警惕,增加了登陆的突然性。盟军为确保登陆成功,进行了长达近一年的准备,登陆前盟军作战物资和装备器材的准备十分充足,还进行了逼真的战前训练。诺曼底登陆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意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减轻了苏军的压力,协同苏军有力地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国提前无条件投降。美军从而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对日全力作战,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摘自关于瑾、齐世荣《世界史》

    1.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诺曼底登陆盟军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2.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诺曼底登陆对二战形势有何影响?
  •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顾维钧,1888年出生于上海,4岁入私塾读书,11岁开始就读于中西书院。从小就看到了很多中外不平等的状况,也因此从小就有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中国积弱状况的理想。17岁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国际法和外交,1912年获博士学位回国,进入北京政府外交部开始他的外交生涯,1913年与唐绍仪之女结婚。袁世凯死后,中央政府政令无法统一,军阀将注意力集中于国内争斗,给对外事务的处理留下了很大的活动空间,这使得外交官在外交活动和决策中能够发挥相当大的作用。与晚清政府以“夷务”观念办理外交不同,顾维钧开创性地将国际法引进中国的外交实践,强调中外间存在的问题要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解决。事实上,自鸦片战争国家主权逐渐丧失后,中国正是从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和约的英勇举动起,开始了逐步恢复所丧失之主权的过程。

    ——据金光耀《顾维钧在民国外交界的崛起》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维钧在民国外交界崛起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民国时期顾维钧的外交活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