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白云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生物3月月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9-05-15 浏览次数:433 类型:月考试卷
一、<b>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b>
  • 1. 下列关于油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遇苏丹Ⅲ染液呈现紫色 B . 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 C . 是细胞内唯一的贮能物质 D . 植物油脂通常都是固态的
  • 2. 下列措施能有效防治酸雨的是(     )
    A . 消减CO2的排放量 B . 燃料脱硫脱氮处理 C . 消减氟利昂的使用量 D . 消减化肥的使用量
  • 3.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细胞分化只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B . 细胞衰老过程中所有酶的活性下降 C . 细胞凋亡过程中只表达与凋亡有关的基因 D . 病毒也可能导致正常细胞发生癌变
  • 4. 下列群落中生物种类最丰富的是(     )
    A . 森林 B . 草原 C . 荒漠 D . 苔原
  • 5. 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一个横纹肌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核 B . 在蚕豆叶下表皮细胞中能看到中心体 C . 观察血涂片需选择细胞不太密集的区域 D . 在叶肉细胞中能看到叶绿体的类囊体膜
  • 6. 1913年丹麦植物学家波森•詹森进行的部分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该实验证明了明胶和云母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B . 该实验的目的是为验证有某物质由尖端向下传递 C . 该实验证明了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苗尖端 D . 该实验只能以幼苗是否向光弯曲为观测指标
  • 7. 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ATP分子中共有2个磷酸键 B . ATP的形成不一定伴随着有机物的分解 C . ATP脱掉两个磷酸基团就是DNA的结构单元之一 D . ATP-ADP循环使细胞内物质和能量得以循环利用
  • 8. 如图为某一遗传病患者体细胞内全部染色体的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该图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B . 该患者有44条常染色体 C . 图中染色体共有23种形态 D . 据图判断,其患多基因遗传病
  • 9. 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字母表示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a、b、c、d、e都具有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 B . 与b、c、d、e相比较,a的移动受到较大限制 C . 细胞膜的功能特点仅与b、c、d、e相关 D . b、c、d、e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
  • 10.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酶都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特殊蛋白质 B . 酶分子的形状只适合与一种分子结合 C . 形成酶-底物复合物时底物形状未改变 D . 酶催化作用的强弱可用反应速率表示
  • 11.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水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B . 侏儒症的发生与其内环境的紊乱并无关系 C . 下丘脑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垂体门脉的血浆 D . 食物的酸碱性不会显著影响内环境的pH值
  • 12. 撕取洋葱外表皮分别放置在一定浓度的甲(蔗糖)、乙(硝酸钾)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该实验不能用绿色植物成熟的叶肉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B . 10min时,乙溶液中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等于实验初始时 C . 用一定浓度的甘油溶液代替乙溶液,可得到类似的结果 D . 两条曲线变化趋势的差异是因甲、乙溶液浓度不同导致
  • 13. 甲状腺激素会对动物机体的生命活动产生影响。现有2组小白鼠,甲组为未成年小白鼠,乙组为成年小白鼠,若给两组每只小白鼠每日注射适量且等量甲状腺激素抑制剂,连续注射多日后,会出现(     )
    A . 甲组小白鼠机体产热增加、行动敏捷 B . 乙组小白鼠体态变得臃肿、行动迟缓 C . 甲组小白鼠进食量明显增加且发育速度加快 D . 乙组小白鼠耗氧量明显增加但发育速度减慢
  • 14.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种群某基因数目占其可能出现的所有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即为该基因的基因频率 B . 人类用杀虫剂消灭农业害虫,由于选择提高了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 C . 在没有选择、突变和迁移发生的情况下,一个大的植物种群进行自花传粉得到的后代在基因频率上保持不变但基因型频率可能会有变化 D . 环境条件剧变后,某大型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有较大改变
  • 15.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某自然种群的数量呈逻辑斯谛增长的唯一原因是资源因素的限制 B . 新迁入某农场中田鼠的数量增长在种群增长初期不会受到种群密度的制约 C . 不同鱼塘中某种鱼养殖密度不同时,该鱼在单位时间单位水体内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 . 培养瓶中某细菌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先逐渐减弱后逐渐升高
  • 16. 某野生高等动物的一个DNA分子片段如图所示,a、b、c分别是DNA上的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只改变基因排列,不改变基因数量 B . DNA分子中少数核苷酸对缺失引起a、b、c中任何一个不表达属于染色体畸变 C . 若a基因中缺失或替换了某个碱基对,则该基因编码的肽链长度就会发生改变 D .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均有可能使得该DNA上的基因c变为C
  • 17. 水稻的高秆、矮秆是一对相对性状,非糯性、糯性是另一对相对性状,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现有一纯种高秆糯性水稻与一纯种矮秆非糯性水稻杂交,F1全是高秆非糯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要培育矮秆糯性水稻,只需让F1连续自交、选优,6代后纯合子就能占95%以上 B . 要培育矮秆糯性水稻,利用射线诱变矮秆非糯性水稻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利用F1个体进行单倍体育种的原理则为染色体畸变 C . 要培育高秆非糯性水稻,只需对F1的花药离体培养,再从所得幼苗中选取所需个体 D . 要培育高秆非糯性水稻,可将F1培育成四倍体并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到所需品种的理论概率为1/36
  • 18. 真核细胞呼吸的基本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关于细胞呼的吸叙述,错误的是(   )

    A . 物质④是有还原性的含氮有机物,在阶段A,B都有生成 B . 阶段A是糖酵解,产生的电子和氢会被特殊分子所携带 C . 阶段B主要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该阶段丙酮酸中的碳会以无机化合物的形式释放 D . 人体肌肉细胞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在肝脏中转化为葡萄糖不需要消耗能量
  • 19.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神经系统中支持细胞的数量多于神经细胞 B . 神经细胞接受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是一个负电波,它能沿神经纤维传导 C . 同侧屈反射的反射中枢是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 D . 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人体汗腺受神经刺激分泌汗液
  • 20. 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若培养的时间太短,则两组实验结果中沉淀都几乎没有放射性 B . 若培养的时间太长,则两组实验结果中上清液都几乎没有放射性 C . 若在实验中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两组细菌,则实验结果与原实验相反 D . 若在实验中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两组细菌,则实验结果与原实验相同
  • 21. BrdU(5-溴尿嘧啶脱氧核苷)能替代T与A配对而掺入新合成的DNA链中,当用姬姆萨染料对染色体进行染色时,不含BrdU的链为深蓝色,含BrdU的链为浅蓝色。现将植物根尖分生组织放在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下图a~c依次表示加入BrdU后连续3次细胞分裂中期,来自细胞中某1条染色体的各染色体的显色情况(阴影表示深蓝色,非阴影为浅蓝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a图中每条染色体两个DNA分子都有1条脱氧核苷酸链含有BrdU B . b图中每条染色体均有1个DNA的2条脱氧核苷酸链都含有BrdU C . c图所示的细胞产生的子代细胞中有1/4的细胞含有深蓝色的染色体 D . 该细胞分裂n次后有2/2n的DNA存在不含BrdU的脱氧核苷酸链
  • 22. 免疫反应是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过程,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会引起静止期的记忆细胞大量分裂分化 B . 免疫是指在体内发生的非特异性反应和特异性反应,巨噬细胞在其中都有作用 C . 在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体内,也有可能检测到乙肝病毒的抗体而检测不到病毒 D . HIV侵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导致抗体和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减少
  • 23. 图1表示某动物小肠上皮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周期,①~④对应其中各时期。图2表示其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周期性变化,a~e表示染色体的不同形态。若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胸苷标记处于S期的细胞,然后换用无放射性的培养液培养,在此过程中实时检测放射性细胞的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c→d→e→a→b的过程既能用来表示该细胞的有丝分裂,也能用来表示其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变化过程 B . 预计从检测到50%分裂期细胞带放射性到分裂期细胞含放射性的比例开始小于50%的时间为7.9h C . 实验发现该动物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细胞周期要小于肠上皮细胞,其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有所不同 D . 若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的变化,选用细胞分裂周期时间越长的细胞越合适
  • 24. 图①~③分别为一个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如果在体外用14C 标记半胱氨酸-tRNA 复合物中的半胱氨酸(Cys),得到*Cys-tRNACys,再用无机催化剂镍将其中的半胱氨酸还原成丙氨酸(Ala),得到*Ala-tRNACys(见下图,tRNA不变),将该*Ala-tRNACys注入到人体细胞内参与③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一条α链上可以同时翻译多条被14C标记的相同多肽链 B . ①②过程中都有能量消耗且酶、原料和产物都有所不同 C . ③过程合成的肽链中原来Cys的位置可能被替换为14C标记的Ala D . 活细胞中基因表达的过程必须依次经过②和③过程
  • 25. 下图中乙、丙、丁为某二倍体生物甲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变异的细胞,每个细胞只发生一种类型的变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乙、丙、丁中依次可能发生的是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基因重组 B . 乙细胞有4个染色体组,该过程中可能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 C . 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易位 D . 丁细胞出现了异常的联会,减数分裂结束后产生四种异常的子细胞
  • 26. 不同处理下樟树植株最大光合速率随时间变化规律如图甲、乙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4月份,去除凋落物组与空白对照组樟树植株CO2固定速率相等 B . 6~7月份间最大光合速率波动变化比较大,这可能与去除根有关 C . 5月份,空白对照组樟树叶肉细胞最大光合作用速率为10 μmolCO2·m-2·s-1 D . 6月份,去根加倍凋落物组最大光合速率增加最多,去根去除凋落物组降低最多
  • 27. 某植物细胞中X基因仅在细胞从分裂间期进入分裂期时表达,生长素可引起Y基因的表达。外源的Z基因表达产物经染色后呈蓝色。将Z基因与X基因的启动部位连接构建株系Ⅰ,将Z基因与Y基因的启动部位连接构建株系Ⅱ。用株系Ⅰ与株系Ⅱ研究6-BA对主根抑制作用的机制,将两个株系分别培养在基本培养基和含6-BA的基本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主根根尖的染色结果如下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株系I的根尖细胞中,Z基因表达产物的量可体现细胞伸长的状况 B . 株系I根尖上着色较深的部分消耗大量的尿嘧啶核糖核苷 C . 株系Ⅱ的Z基因表达产物的多少反映根尖生长素作用的强弱 D . 丙、丁组的结果表明6-BA具有对抗生长素的作用
  • 28. 玉米叶色两种突变体表现型相似,经杂交获得如图所示的子代玉米体细胞,a或b隐性纯合都会导致黄化致死。科研人员利用染色体杂交技术,将小麦中含抗病基因R和高产基因H的染色体片段导入多种玉米体细胞获得杂交细胞,再培育成可育植株,其中一种植株的基因型如下图。已知杂交细胞减数分裂中A与a所在的染色体因差异较大不能正常配对,可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也可一起移到细胞的同一极,且两种情况出现的概率相同,而其他染色体能正常配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该杂交细胞正常发育得到的植株自交,F1成熟植株中不含等位基因的概率为4/39 B . 图示两种细胞正常发育得到的植株杂交,F1成熟植株中a的基因频率为4/13 C . 该杂交细胞正常发育成的植株可产生8种基因型的雄配子 D . 该杂交细胞的染色体组型图中含有2个H基因
二、<b>非选择题</b><b >(本大题共5小题,共44分)</b>
  • 29. 下图所示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和所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a)]。

    请回答:

    1. (1) 从岸边到池塘中心依次生长着芦苇、浮萍和金鱼藻等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结构。某些化学杀虫剂会在生物体中积累,不能变性或不能代谢,这就导致了杀虫剂通过食物链积累和浓缩,直到在肉食动物体内达到了最高剂量。
    2. (2)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图中A表示各营养级的能量,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保留一位小数)。
    3. (3) 该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碳的含量,通过碳循环的得到调整,从而维持稳定。
  • 30. 图1为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简图,其中英文大写字母与甲、乙分别表示物质成分,e为电子,数字表示反应过程。图2为通过“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活动所绘制的曲线图。

    请回答:

    1. (1) 图1中淀粉合成的场所是
    2. (2) 当环境中光照强度减弱时,B浓度明显下降,从而导致D、F产量降低,进而影响乙(物质名称)的再生,在这一过程的进行中生成的物质E是
    3. (3) 图2中,要测得高粱和小麦的光合速率曲线,其中之一的步骤就是需要在光照强度适宜时,分别测量不同CO2浓度和O2浓度条件下高粱和小麦的有机物积累量。曲线表明在相同的CO2浓度和O2浓度条件下,高粱固定CO2的效率要(填“高于”、“低于”)小麦。在4%O2浓度条件下,当环境中CO2浓度瞬间从200μL·L-1升高到400μL·L-1 , 小麦叶肉细胞叶绿体基质中3-磷酸甘油酸的含量将会
    4. (4) 图2对应的活动中,可变因素有
  • 31. 果蝇的星状眼与正常眼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b控制,眼色红色与白色为另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D、d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且具有某种纯合基因型的合子不能发育。让眼形、眼色相同的多对果蝇(其中雌果蝇基因型相同,雄果蝇的基因型相同)相互交配,所得子一代类型及在子一代总数中的比例如下表所示。

    星状眼红眼

    星状眼白眼

    正常眼红眼

    正常眼白眼

    雌蝇

    4/12

    0

    2/12

    0

    雄蝇

    2/12

    2/12

    1/12

    1/12

    请回答:

    1. (1) 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让子一代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子二代雌性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2. (2) 若只考虑眼的形状,让F1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得到F2(果蝇繁殖一代后亲本会死亡),F2继续自由交配得到F3 , 这样繁殖到Fn代时,请问B的基因频率是。由此可以发现,保存这个品种时,如果让子代个体自由交配,若干代后会造成B基因几乎遗失。因此,科学家想到了和星状眼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的翻翅Cy基因(野生型cy),Cy是一个纯合致死基因。科学家们找到了翻翅星状眼个体,发现这种果蝇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的后代永远保持了翻翅星状眼的表现型,这是因为它们的配子永远只可能是,不可能出现其他配子类型的原因是Cy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发生了变异,导致在不影响其他染色体的情况下,该染色体上的基因数量和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染色体长度也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却无法进行交叉互换。
  • 32. 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1. (1) 回答与固定化酵母细胞和去除废水中苯酚有关的问题:

      Ⅰ.最适于酵母菌生长的是麦芽汁培养基,该培养基在压力(121℃)条件下高压蒸汽灭菌15分钟。待灭菌完毕将试管靠在平放的笔上,进行冷却,待试管中的培养基冷却凝固成后,即可进行接种。

      Ⅱ.作为固定化的介质时,海藻酸钠具有良好的韧性,但机械强度较差;而聚乙烯醇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但韧性较差。因此对酵母细胞固定化的介质选择的最佳措施为。固定化酵母的最大优点是,使连续发酵和连续生产成为一种可能。

      Ⅲ.将不同质量分数组合的固定化小球,放入初始苯酚浓度为1400mg/L的模拟废水中进行降酚处理,设定处理时间为72h,按的大小判断其降酚能力的大小。

      Ⅳ.测定模拟废水中苯酚量的原理是在pH=10左右时,在铁氰化钾的作用下与4-氨基安替吡啉作用生成橙红色的吲哚酚安替吡啉染料,它的水溶液在510nm波长处有最大的。若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测得样品溶液的该值太大影响数据有效性,则应该

    2. (2) 回答与基因工程、动物克隆和胚胎工程有关的问题。

      piggyBac转座系统是一种目前常用的哺乳动物基因工程的研究工具,用于癌基因发现、转基因动物制备、体内基因转移以及体外细胞的基因修饰等。

      Ⅰ.研究发现已分化的成熟细胞可以在c-Myc、KLF4、Oct4和Sox2等多因子的刺激下诱导成为细胞,其中胚胎干细胞具有相对未分化、和二倍体核型的特点。而piggyBac转座系统则能够将同时携带这4种调控因子基因的载体插入到染色体上并进行,也可以利用piggyBac转座系统的精确删除功能,将诱导形成细胞的从基因组中删除,实现细胞治疗前后基因组成的一致性。

      Ⅱ.通过piggyBac转座系统修饰获得大鼠iPSCs(诱导形成的干细胞),将该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用紫外线破坏细胞核的卵细胞中获得,先通过、再经、最后胚胎移植从而获得转基因动物。

  • 33. 对下列生物学实验进行完善实验思路、结果预测或分析与讨论。
    1. (1) 丝状温度敏感蛋白(FtsZ)是一种 GTP 酶,有一个GTP(鸟苷三磷酸)的结合位点,在GTP存在的条件下,可以在分裂细菌中间部位聚集成Z环,GTP水解,Z环不断收缩,引导细菌的细胞分裂。下图表示利用荧光散射法测定FtsZ蛋白在体外的聚集程度。由此可见,FtsZ在体外依然具备功能。实验选取BSA作为对照,原因是

    2. (2) 科研人员假设:人感染过登革热病毒后,体内存留的登革热病毒抗体与寨卡病毒结合,结合了病毒的抗体与宿主细胞表面蛋白结合,从而帮助寨卡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即存在抗体依赖性增强(简称ADE)。为验证该假设,请利用下列备选材料完善实验思路。

      备选材料:正常人血清,登革热康复者血清,寨卡病毒,登革热病毒,细胞系U(不发生ADE时,对寨卡病毒的感染率很低),细胞系X(无相应识别病毒-抗体复合物的膜蛋白)。

      ;②;③;④

    3. (3) 通常DNA分子复制从一个复制起始点开始,有单向复制和双向复制,如下图所示:

      为研究某DNA复制的方向类型,设计如下实验思路:复制开始时,首先用含低放射性3H-脱氧胸苷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转移到含有高放射性3H-脱氧胸苷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用放射自显影技术观察复制起点和复制起点两侧银颗粒密度情况(放射性强度与感光还原的银颗粒密度正相关)。请预测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