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龙岩市金丰片区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月...

更新时间:2019-06-11 浏览次数:285 类型:月考试卷
一、<b >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b>
  • 1. 公元589年,隋朝为了实现国家统一,灭掉的最后一个政权是(    )
    A . 北周 B . C . D .
  • 2. “他在位期间成功在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的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1978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物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
    A . 秦始皇 B . 汉武帝 C . 隋文帝 D . 唐太宗
  • 3. 如图所示工程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关于这一过程,唐朝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一工程的名称与建立者分别是(    )

    A . 都江堰、李冰 B . 灵渠、秦始皇 C . 大运河、隋炀帝 D . 赵州桥、李春
  • 4. (2017七下·富顺期中)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它正式创立是在(    )

    A . 隋文帝时 B . 隋炀帝时 C . 汉武帝时 D . 唐太宗时
  • 5.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一诗句反映了我国古代比较完备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度。下面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隋文帝时开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②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是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

    ③进士科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的特科

    ④科举考试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代诗歌的繁荣

    ⑤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

    A . ①②④ B . ②④⑤ C . ③④ D . ①②③
  • 6. 隋朝时开凿的大运河不仅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它的中心是(    )
    A . 长安 B . 涿郡 C . 洛阳 D . 余杭
  • 7. 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 . 暴政 B . 开凿运河 C . 隋炀帝众叛亲离 D . 隋末农民起义
  • 8. (2015七上·江苏期末) 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唐太宗(     )

    A . 提倡节俭 B . 爱民如子 C . 善于纳谏 D . 勤于政事
  • 9. 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史称(    )
    A . 开皇之治 B . 贞观之治 C . 贞观遗风 D . 开元盛世
  • 10. (2018七下·东区期中) 在下列四本著作中,你在哪本书中不能看到有关唐太宗的事迹(    )
    A . B . C . D .
  • 11. (2018七下·惠民开学考) 乾陵武则天陵墓前立有著名的“无字碑”,传说是武则天想让后人来评定自己的功过是非。以下对她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 奖励生产,促进社会生产发展 B . 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 . 她的统治没有使社会有任何变化和进步 D . 重用人才,提拔任用了许多有才干的人
  • 12. (2017九下·武城月考)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诗中的“开元全盛日”在位的皇帝是(    )

    A . 唐高祖 B . 唐太宗 C . 唐玄宗 D . 武则天
  • 13. (2017七下·卢龙期中) “年少从军不为苦,长戟短刀气如虎。男儿志在立功名,青海西头擒赞普”。诗中“赞普”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    )

    A . 回纥 B . 南诏 C . 靺鞨 D . 吐蕃
  • 14. 贞观十五年,吐蕃的一位赞普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题中的“赞普”和“公主”指的是 ( )

    A . 尺带珠丹和文成公主 B .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C . 尺带珠丹和金城公主 D . 松赞干布和金城公主
  • 15. 唐朝时期社会风气的特点是(    )
    A . 开放、兼容并包 B . 封闭、保守 C . 完全模仿北方少数民族 D . 完全模仿周边国家
  • 16.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许多古诗千百年后依然脍炙人口。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是(    )
    A . 秦朝 B . 汉朝 C . 隋朝 D . 唐朝
  • 17. (2016七下·山西期中) 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语言凝重,导致二人不同的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   )

    A . 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B . 所受的教育不同 C . 仕途不同 D . 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
  • 18.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他”是(    )
    A . 李白 B . 杜甫 C . 孟浩然 D . 王安石
  • 19.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它赞美的是(    )
    A . 唐三彩 B . 白瓷 C . 青瓷 D . 冰裂纹瓷器
  • 20. 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下列图片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是(    )
    A . 人面鱼纹盆 B . 兵马俑 C . 骆驼载乐俑 D . 青花扁壶
  • 21. 遣唐使是对哪个国家赴唐使节的称呼(    )
    A . 新罗 B . 天竺 C . 日本 D . 波斯
  • 22. 隋唐时期,中日僧人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东渡日本传授佛经,并且将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传播到日本的高僧是(    )
    A . 空海 B . 鉴真 C . 玄奘 D . 阿倍仲麻吕
  • 23. 《西游记》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唐朝时,西行天竺取经的高僧是(    )
    A . 玄奘 B . 鉴真 C . 如来佛 D . 阿倍仲麻吕
  • 24. (2018七下·大悟月考) “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朝的特有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

    ①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②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学

    ③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    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25.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
    A . 安史之乱 B . 藩镇割据 C . 唐末农民战争 D . 朱温建立后梁
  • 26. 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局面,其中的五代先后出现在(    )
    A . 海河流域 B . 黄河流域 C . 长江流域 D . 珠江流域
  • 27. 与“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均有关的人物是(    )
    A . 杨坚 B . 李渊 C . 李世民 D . 赵匡胤
  • 28. 北宋政权建立的方式是(    )
    A . 外戚夺权 B . 权臣代政 C . 武将兵变 D . 君主禅让
  • 29. 北宋分化事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这一举措(    )
    A . 遏制藩镇割据 B . 强化中央集权 C . 提高办事效率 D . 发展社会经济
  • 30. 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巩固统治 B . 适应科举制度的发展 C . 宋朝军队数量庞大 D . 社会文化素养提高
二、<b >辨析题</b>
  • 31. 如图是唐蕃会盟碑。小历同学认为它反映了唐朝中外友好交往的史实,见证了唐朝的对外开放。小历的观点正确吗?说明理由。

三、<b >材料分析题</b>
  •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注:“不失时”:即不失农时)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材料二:贞观十年,太宗谓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心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君道》

    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李世民

    材料四: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认为的“凡营衣食”的“本”是指什么?请你列举唐朝时为促进这个“本”而发明的生产工具两例。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魏征认为守天下难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李世民的民族政策。列举一个史实来证明他的民族政策。
    4. (4) 根据材料四,分别指出图1,图2所示的制度名称。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唐朝兴盛的原因。
  •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杜甫《忆昔》

    材料二: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

    材料三: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衣冠南走。

    ——《太平广记》

    材料四:禄山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入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间畿内(指洛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汴(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覃、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1. (1) 从材料一中,你可以看出哪些信息?
    2. (2) 根据材料一判断唐朝主要粮食品种有哪些?
    3. (3) 根据材料二,指出唐玄宗采取了哪些措施才出现了材料一中的局面?除唐玄宗的努力外,还有哪些因素促成了材料一中局面的出现?
    4. (4) 材料三中的“禄山作乱”指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材料二,四,分析“禄山作乱”的影响。
  • 34.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 (1) 材料中的玄奘西行求法和鉴真发愿东渡均发生于我国的什么朝代?
    2. (2) 根据上述材料主旨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围绕材料,体现主题,论述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