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文综历史3月质量监测(二)...

更新时间:2019-04-18 浏览次数:250 类型:高考模拟
一、<b >单选题</b>
  • 1. 春秋时期诸侯、卿大夫应对使臣时,往往“须称《诗》以喻其志”。据统计,《左传》中累计引用《诗经》69次。这些被引用的《诗经》文辞,或以言志,或以达意,上至军国大事,下至乡饮应酬,大到政教风化,小到修身立命,无处不用。由此可见,《诗经》(    )
    A . 突出了承载宣扬教化的社会功能 B . 奠定了诗歌叙述中国历史的基础 C . 开创了记录社会底层状态的先河 D . 反映了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 2. 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已有相当发展。汉武帝以后,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主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    )
    A . 民间资本的经营较为落后 B . 民营经济缺乏必要的资本 C . 国家强化对经济进行控制 D . 传统的农业模式面临转型
  • 3. 宋朝时,居民如果售卖“田宅产业”,需先咨询族人,然后是四邻,他们不买方可另行出售,并须及时向官府办理手续;居民有义务留意宗族和邻家的人口等情况变化,并向官府报告。这些规定旨在(    )
    A . 维护宗法制度 B . 强化社会管理 C . 抑制土地兼并 D . 传播儒家伦理
  • 4. 明代小说《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中提到了一个“吉零国”。而《明史》记载,巴剌西遣使入贡,因“去中国绝远”,舟行四年半,遇风飘至“吉零国”。这些记载说明(    )
    A . 《明史》作为官修史书记载更为可信 B . 文学作品记载多为虚构不可作为史料 C . 文学作品可为官修史书记载提供佐证 D . 明代小说从侧面反映了国人的世界观
  • 5. 1882年,沪上富商张叔和在上海购得地,将其命名为“张园”。张叔和仿照西洋园林风格筑园,并在园内设茶室、戏台,设题诗壁供文人雅士舞文弄墨。不久,张园成为了上海各界集会、演说的场所。这说明张园(    )
    A . 促进了上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 体现了西方文化已占据主流地位 C . 满足了晚清上海社会生活的需要 D . 导致了近代中西合璧的风俗变化
  • 6. 民国成立后,“一时报纸风起云涌,蔚为大观”,但其内容大多是流于表面甚至错误的政论,很大程度上导致“学术荒废”,且无助于民生,从而引发众多学者退出报刊业或有关研讨。这说明当时(    )
    A . 传媒业发展超出社会需求 B . 有识之士已开始理性反思 C . 政治思想大多不符合国情 D . 学术研究已经陷入了困境
  • 7.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对日军展开政治、社会、经济的全方位抵抗,形成了摇摇欲坠却又坚持不倒的微弱平衡。形成这种状态的关键原因是(    )
    A .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B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 C . 党采取灵活的斗争策略 D . 日本法西斯力量的衰退
  • 8. 下图是1979—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据此(    )

    A .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 B . 国内外经济环境决定经济运行增速 C .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 D . 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经济稳定
  • 9. 亚里士多德说:“在古代希腊,技工和匠师在有些国家(城邦)是不能参与政治的。直到出现了极端的民主政体,他们才获得了公民权。”“在迪比斯有这样的条件,凡是曾经从事商业的人,必须经过十年不到市场上做买卖才能担任公职。”据此可知,古希腊城邦(    )
    A . 手工业者不允许担任政府公职 B . 商人阶层没有机会获得公民权 C . 在经济上对商人予以严厉打击 D . 对商人在政治参与上实行限制
  • 10. 一直到18世纪的欧洲,自然科学主要是神学的附属和部分社会上层人士的爱好和特长。19世纪,自然科学尤其是工程和应用类科技的研究人员广泛增加。这种变化主要说明了(    )
    A . 人文主义催生近代自然科学 B . 近代自然科学源于宗教神学 C . 应用科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 . 社会生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11. 1923年秋,苏联经济陷入了低谷,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有些人认为这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应该加强经济计划以同资产阶级的破坏做斗争。这一主张(    )
    A . 反映了阶级斗争的严峻形势 B . 折射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 C . 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 D . 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 12. 下图是一幅名为《撕裂》的漫画。这反映了当时(    )

    A . 欧洲国家难以决定自身命运 B . 美苏两极处于势均力敌状态 C . 欧洲联合抗衡美苏武力胁迫 D . 两大阵营对峙危及世界安全
二、<b >材料分析题</b>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时期是交通的起步阶段。秦汉时期,交通得到发展,开辟道路、开凿河渠、完善邮驿和馆舍,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交通网络,出现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唐宋时期,政府继续整修道路,建设交通干线,完善驿馆,健全交通法令,形成了以京师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同时开凿大运河,推动了南北交通和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唐宋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指南针用于航海,对外交通发达,与各国保持密切的贸易联系,扬州、广州、泉州、明州成为著名的贸易港口。元朝政府整治河运,将大运河截弯取直,同时政府通过修建道路,加强了对西北及东北地区的控制,利用海运运送南方的粮食供应大都。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交通开始起步,逐步推动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步伐,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交通落后的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新型的人民交通事业。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种运输方式都实现了快速发展,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运营里程以及港口万吨级泊位数量等均位居世界第一,机场数量、管道里程位居世界前列,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胡希捷《浅谈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交通发展》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交通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其启示。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在一定期间内取得的各项应税财产而征收的一种直接税。它最早由18世纪末的英国提出、实行,目的是为了缓解拿破仑战争造成的财政困难。由于利益集团的反对,战争后被废除。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又逐渐完善了个人所得税体制。该税制不仅增加了国家税收,也减轻了中下层民众的负担。美国内战时期,北方联邦议会也制定了个人所得税法,但因与宪法不符未生效。20世纪初以来,美国也通过各种途径逐渐确立了个人所得税税制。

    1911年,清政府起草了《所得税章程》,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开征个人所得税,但因为清政府的垮台而夭折。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参照资本主义国家税制,颁布相应条例,建立、推行个人所得税税制,但后期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其名存实亡。新中国成立后,个人所得税于1959年废止。1980年,我国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1994年,国务院整合了相应法规,发布了比较完整、统一的个人所得税条例。1994年到2018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已五次调整和提高免征额。

    ——摘编自郭家宏《论19世纪下半期英国的财政政策》、徐波《中外个人所得税制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个人所得税”这主题,提炼论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论点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从军机处分出部分人员组建了总理衙门。设立之初,官制仿照军机处。自成立以来,改革呼声不断,尤其是粤督陶模在1901年提出政府要设十部,外务部位居第二;袁世凯也号召政府将礼仪性外交活动制度化。清末“新政”时期,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政府设立外务部,作为中国第一个常设的近代性质的外交机构,且“班列六部之前”。外务部参考西方外交体制,修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外交人才培训机构储才馆,并对职员选用、工作、晋升做了专业规划和规范。改革之后,官员大部分“都在国外学习或在驻外使馆工作过”。外务部完成了外交礼仪的近代化、制度化,结束了中外有关觐见礼仪的争论。

    ——摘编自李书纬《晚清外交七十年》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特点和积极意义。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1945年至1950年6月以前,国际上从来没有人对台湾回归中国这个问题提出异议。1949年12月13日,美国国务院发给其驻外使节的关于台湾的政策宣示写明:“从历史上和地理上来看,它是中国的一部分”。然而,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后仅两天,尽管中国当时并非交战一方,杜鲁门却命令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同时宣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的考虑”。1950年7月31日,杜鲁门政府与蒋介石集团商定,美军与蒋军,“共同防守”台湾。8月28日,侵朝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在演说中露骨地说,美国必须控制台湾,以便美国“用空军控制自海参崴至新加坡的每一亚洲的海港”。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美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在1950年侵占中国台湾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1950年对中国台湾政策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严重危害。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孟宪彝(1864—1924),在1908至1915年间担任长春府知府,署理长春内政和对外交涉。孟宪彝到任后,开始大力经营商埠地规划,进行市政建设,在与绅商商议后以集股形式开创一营利的兴业公司。时文记载,长春“戏园以外,茶饭庄、说书场、杂技场星罗棋布。”孟宪彝任用一批富有学识经验或者留学人员直接主持或参与相关事务的管理或实施。孟宪彝主持的以中医为主的医学研究所及西医业逐渐在长春兴起。孟宪彝还经常到长春各中小学堂参观学生上课情况,并对学生进行演讲、训导,教以“业精于勤”、“学以致用”等道理。经孟宪彝审核后的《长春日报》于1909年正式发行。清末民初,日俄两国在长春激烈争夺,孟宪彝从维护本国权利出发办理对外交涉,却因为“国势衰弱又当变乱之秋,而我之军警人民程度太低,事事不能见重于外人”,深感“交涉处处为难,可为浩叹!”。

    ——据《孟宪彝日记》整理

    1. (1) 根据材料,概括孟宪彝在长春主政期间的主要活动。
    2. (2) 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分析孟宪彝主政期间对于近代长春发展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