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2019届高三文综历史第一次模拟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19-04-04 浏览次数:333 类型:高考模拟
一、<b >单选题</b>
  • 1. “和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治理社会的主张之一。下列思想具有“和谐”特点的是(    )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称王)者,未知有也”

    ③“吾是以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④“制天命而用之”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指的是(    )
    A . 分封制和宗法制 B . 分封制和郡县制 C . 宗法制和郡县制 D . 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
  • 3.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
    A . 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B . 加强政府调控平抑粮食价格 C . 征收工商税减轻农民负担 D . 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 4. 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一种纪年法。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
    A . 己亥年 B . 辛丑年 C . 庚子年 D . 壬寅年
  • 5. 近代中日两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日本维新派提出“和魂洋才”,中国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结果两者一成一败。其根本原因是(    )
    A . 学习的文化内容不同 B . 制定的具体目标不同 C . 推行者的社会立场不同 D . 实施的方式方法不同
  • 6.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谈到:“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增强 B .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 . 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 D . 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 7.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 认识到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重要地位 B . 决定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C . 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方针 D . 决定以农村为基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 8. 歌曲《春天的故事》:“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诗篇”的主题是(    )
    A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 .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9. 有学者这样评价雅典民主,“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淹没在尘土之中。”这主要说明雅典民主(    )
    A . 带有强烈的不宽容性 B . 受到道德和规则的约束 C . 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 D . 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的专政工具
  • 10.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新航路的开辟

    ②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③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④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 11. 国内第一位美国历史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任东来谈论美国政治制度时指出:“美国宪法的目的是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权力,以保护人民免受恶政之苦。换句话说,它要防的是治者之恶,而非被治者之恶。”这一观点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    )
    A . 人民获得广泛的民主自由 B . 符合美国大多数人的利益 C . 使美国政府处于无权地位 D . 各州获得充分自治的权利
  • 12. 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列宁在1920年提出了一个著名公式“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结合时代背景,对此公式理解正确的是(    )
    A . 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有充分的优越性 B . 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苏俄电气化的发展 C . 强调了现代化经济建设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 D . 展望了苏联将在20世纪30年代建成社会主义
二、<b >材料分析题</b>
  • 13. 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图4

    1. (1) 结合上图及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反映的时代特征及形成的原因。
    2. (2) 概括四幅图的异同之处及对我们的启示。
  • 14. 下面是清末新政的有关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1年到1905年

    一,改革官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设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练兵处(后来与兵部合并,改为陆军部),又增设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学部。

    二,改革经济,制订商法,陆续公布了《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等。1905年,商部在北京设立劝工陈列所、高等实业学堂,开办户部银行。提倡奖励实业,振兴商务,鼓励私人出资兴办企业、交通,保障工商业者权益和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三,改革教育主要包括“停科举”、“设学堂”和“奖游学”三项内容。

    四,改革军制,编练新军。废除武科举。颁布《陆军学堂办法》,令各省建立武备学堂,各主要城市建立军事学堂,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事。

    五,改革法律。参照西方各国法律,修改《大清律例》。废除枭首、凌迟、黥面等酷刑。

    材料二:1906年到1911年

    一,1906年,清政府颁布《仿行立宪上谕》,预备立宪。

    二,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共23条,其中“君上大权”14条,“臣民权利义务”9条。

    三,1909年,各省咨议局选举。

    四,1911年,栽沣任命庆亲王奕助为内阁总理大臣,筹组新内阁。新内阁部院首长共有13名成员,其中满人8名、汉人4名、蒙古人1名,8名满人当中有6人为宗室、1人为觉罗,被当时革命党及立宪派讽刺称为“皇族内阁”。

    1. (1) 材料二较之于材料一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2. (2) 试对清末新政作一简要评价。
  •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涉及到外国的纠纷,都被当做事关国家“权利”和“荣誉”的事情,引起轩然大波一个本国公民,不管其品行如何,也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在外国遭到侮辱或杀害,立即就会被当做民族英雄而受到本国人民的同情和拥戴,并在全国激起强烈的爱国情绪和对当事国的仇恨。

    材料二:各国的极端民族主义者都坚信本国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战争则是执行文化传播的“天意”和“使命”。法国人指责德国文化“粗鲁野蛮”,德国人污蔑法国文化“腐朽堕落”。

    材料三:民族主义使人们对人类任何一部分的权利和利益漠不关心,“除非与他们自己有同样的名称,讲同样的语言”,“民族情绪远远超过对自由的热爱,人们都愿怂恿统治者去粉碎那些非我族类、语言有异的其他民族的自由和独立”,“除了民族,其他一切均不在话下,而民族就是惟一和全部,就是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最高指南”。

    ——摘自(美)汉森·w·鲍德温《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

    1. (1) 材料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极端民族主义的内容有哪些?
    2. (2) 分析极端民族主义的危害。
  • 16.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8年10月5日,(邵飘萍)办起了北京的又一张新报纸——《京报》。…阐明了《京报》的使命:“时局纷乱极点,乃国民毫无实力之故。……必从政治教育入手,……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所为作也。”

    ——蔡晓滨《中国报人》

    材料二:1919年5月1日,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完全失败的消息传来时,邵飘萍通过两次重要集会,为激发五四运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晚会上,邵飘萍以其自由民主主义者的心情作了沉痛激昂的报告,整个礼堂里响起一片呜咽声。有的同学捶胸跺足,有的同学大声号啕。……五四运动爆发后,邵飘萍在《京报》上编发大篇幅的报道,更连续发表评论,敦促当局释放学生.呼吁学生坚持到底,希望工商实业界奋起对外,直到五四运动取得胜利。

    ——《金华日报》2011年5月10日《邵飘萍:“一代报人”的救亡图存》

    材料三:邵飘萍经历五四运动。……之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国共合作形成后,北京政府开始在北方逮捕革命党人,北京各报对国民党、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消息都不敢再作报道,《京报》仍在发表“莫斯科特约通讯”,成为北京唯一公开宣传革命、传播马列的重要阵地。

    ——摘编自胡星寿《身世飘摇雨打萍》

    1. (1)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邵飘萍是如何实践《京报》“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所为作也”的使命?材料中的邵飘萍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 (2)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邵飘萍在五四运动前后政治取向的变化,并指出推动这种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
  • 17. 下表是20世纪上半期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结合上表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20-40年代太平洋地区却很不太平的表现及对我们的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