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物理第一次月考模...

更新时间:2019-03-19 浏览次数:184 类型:月考试卷
一、<b >单选题</b>
  • 1.

    如图,秋千荡到最高点时,如果受到的力全部消失.下列猜想正确的是(   )

    A . 保持静止状态 B . 做匀速直线运动 C . 继续来回摆动 D . 做匀速圆周运动
  • 2. (2018八下·山西月考) 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主要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的是(   )
    A . 用力拉弓,弓弯了 B . 用力蹬车,车加速前进 C . 用力垫球,球飞出去 D . 瞄准射击,子弹飞出
  • 3. (2016八上·濮阳期中) 如图所示的是四种测水温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 4. (2017九上·深圳期中) 如图所示实验,水沸腾后水蒸气会将试管口的木塞冲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 木塞冲出时的能量转化情况与内燃机做功冲程相同 B . 试管口出现的“白雾”是水蒸气 C . 水蒸气对木塞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小 D . 最终木塞落回地面是因为它受到重力的作用
  • 5. (2018八下·滨州月考) 如图所示,在弹簧测力计两端分别用4 N的水平拉力向相反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的两端(弹簧测力计的自重不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弹簧测力计示数为4 N,它受到的合力是4 N B . 弹簧测力计示数为0 N,它受到的合力是0 C . 弹簧测力计示数为8 N,它受到的合力是0 D . 弹簧测力计示数为4 N,它受到的合力是0
  • 6. (2017八下·番禺期中) 忽略一切阻力,原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大石头被另一块小石头水平撞击,大石头的运动情况是(   )
    A . 始终静止不动 B . 动了一点点,很快停下来 C . 撞击时开始运动,然后慢慢停下来 D . 撞击时开始运动,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
  • 7. 下列各图与相应描述不相符的是(   )

    A . 足球被守门员接住过程中,球的运动状态改变 B . 乒乓球在空中向前飞行时不受到球拍的作用力 C . 冰壶被发出后仍能继续前进是因为冰壶具有惯性 D . 垒球被抛出在空中飞行时球的机械能增加
  • 8. (2016·西城模拟) 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摩擦的是(   )
    A . 轴承中装有滚珠     B . 自行车的车把上刻有条纹 C . 行李箱下安装轮子 D . 悬浮列车悬浮行驶
  • 9. (2015八上·重庆期末) 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B .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 . 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 D . 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一定改变
  • 10. (2018八下·乌鲁木齐期中)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叠放着甲乙两个木块,甲木块,用一根细绳拴在左边固定的竖直板上,现在用力把木块以从右端匀速里抽出来,所用的力 ,则甲乙两木块所受的摩擦力是    

    A . 甲受摩擦力为零N , 乙受向右15N的摩擦力 B . 甲和乙都受向右15N的摩擦力 C . 甲和乙都受向左15N的摩擦力 D . 甲和乙受摩擦力都是15N , 甲受向右的摩擦力,乙受向左的摩擦力
二、<b >填空题</b>
三、<b >计算题</b>
  • 18. (2017·玄武模拟) “翼龙”无人机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一种多用途无人机.下表为其部分技术参数.

    最大飞行速度/(km/h)

    288

    正常巡航速度/(km/h)

    160

    最大续航时间/h

    20

    发动机额定功率/kW

    75

    最大载荷量/kg

    200

    最大载燃油量/kg

    300

    机身质量/t

    1.1

    机身长度/m

    9.0

    求:

    1. (1) 无人机以最大飞行速度续航15min飞行的距离;
    2. (2) 若翼龙无人机满载燃油,并以最大载荷量停在水平跑道上,此时无人机轮胎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为400cm2 . 此时无人机对水平跑道的压强.
四、<b >作图题</b>
五、<b >实验题</b>
  • 22. (2016八上·宜春期中) 小明注意家里摆钟的钟摆在有规律地摆动,经认真观察发现钟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刚好是1秒,就想:是不是所有的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都是1秒呢?于是,他请教了物理老师,知道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叫做周期,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设计如图所示的单摆(即细绳下系一小钢球)进行探究.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摆长l/m

    0.30

    0.40

    0.50

    0.60

    0.70

    0.80

    0.90

    1.00

    周期T/s

    1.1

    1.3

    1.4

    1.5

    1.7

    1.8

    1.9

    2.0

    周期平方T2/s2

    1.2

    1.6

    2.0

    2.3

    2.9

    3.2

    3.6

    4.0

    1. (1) 从表中数据可知,单摆的摆长l越长,周期T越(选填“长”或“短”).
    2. (2) 分析可知实验中用的单摆T2与l成关系.
    3. (3) 由表中实验记录可知,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时间比较短,直接测量摆动一次的时间误差比较大.你认为小明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是怎么做的?
    4. (4) 生活中若摆钟走慢了,应如何调整钟摆的长度?
  • 23. (2018八下·钦州月考) 如图是某同学探究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实验图示,每个钩码的质量是50克。

    1. (1) 完成下表:

      钩码数(只)

      钩码质量(千克)

      钩码受到重力(牛)

      钧码受到重力跟质量的比(牛/千克)

      1

      0.05

      0.5

      10

      2

      0.1

      1

      10

      4

      0.2

      2

    2. (2) 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为
    3. (3) 若该同学在弹簧秤下挂了6个钩码(在称量范围内),则弹簧秤的读数为
  • 24. (2017八下·城阳期中) 专题二:力与运动3.回顾实验和探究:(将下列实验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
    1. (1) 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器材

      小车、带斜面的长木板、毛巾、棉布、

      过程

      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

      小车在毛巾表面上运动的距离最

      结论

      小车受阻力越小,速度减小的越,即运动状态改变越

      推论

      运动的小车若不受阻力,将做运动.

      方法

      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加以推理,得出结论,运用了法.

    2. (2)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过程

      结论方法

      ①  将两个托盘放到同一侧,小车将运动,说明彼此平衡的两个力方向

      ②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放手后小车将,说明彼此平衡的两个力必须在上.这里运用了

      法.

  • 25. 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 (1) 甲、乙两组同学分别选择器材后,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老师指出乙组同学选择的器材更加合理,其原因是:
    2. (2) 在探究力的大小对二力平衡的影响时,利用了定滑轮能够的特点,并通过调整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

    3. (3) 保持F1与F2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图中的位置,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哪个条件?
  • 26. (2018·湖北模拟) 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小明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一系列实验。以下是部分实验步骤(实验过程中保持长木板水平且固定,实验用两块相同的木块)。
    1. (1)

      第一次:把木块平放在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使木块做直线运动(如图1),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

      第二次:把木块侧放在长木板上,用同样的方法拉木块(如图2),读弹簧测力计示数;

      第三次:把两块木块叠在一起平放在长木板上,再用同样的方法拉木块(如图3),读弹簧测力计示数。

    2. (2) 请分析实验填表:
      实验次数 木块对木板的压力/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N 滑动摩擦力/N
      1 4.0
      2 20 4.0
      3 8.0
      每个木块的质量为(g=10N/kg);
    3. (3) 比较1、2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发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的大小无关;
    4. (4) 比较1、3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