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17-06-22 浏览次数:412 类型:中考模拟
一、<b >基础题</b>
  • 1.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

    jùn

    huò

    máo

    lài

    塞顿开

    明眸善

  • 2. (2016八下·苏州期末) 下面两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①杏树,是早春里最先着花的。仿佛是隐形的春神跨着骄健的骏马,当先闯进了旷野,通体的云霞之色与刚刚立起的麦苗儿同降同生,粉红嫩绿,洁净如洗,让人顿生闲情逸志。

          ②人的一生,年少时血气方钢,肆意轻狂,“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慢慢地,“知道自己不知道”,然后谦虚沉稳,不再觉得自己是曲指可数的人物了。

    错别字

    改正

  • 3.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八则》)

    ②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

    ,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⑥山河破碎风飘絮,。(文天祥《过零丁洋》)

    , 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 4. 名著阅读。
    1. (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

      这段文字选自《朝花夕拾》中的哪篇文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整篇文章内容。

    2. (2) 《水浒传》中“风雪山神庙”故事涉及哪两个主要人物?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 5. 请根据你的知识积累,对出下联。

    上联:子瞻闲赏庭前月

    下联:

  • 6. 阅读《游山西村》一诗,完成下列各题。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 (1) 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2.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景中蕴理,耐人咀嚼。请作简要分析。

  • 7. 阅读《桃花源记》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芳草美/无肥滋味(《送东阳马生序》) B . 如外人/事无大小,以咨之(《出师表》) C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 . 设酒杀鸡作/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2. (2) 下面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 . 阡陌交通 C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3) 南阳刘子骥是高尚士,“闻之,欣然规往”,为什么?

  • 8.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王太尉胸怀

           王太尉荐寇莱公为相,莱公数短于上前,而太尉专称其长。一曰上谓太尉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太尉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上由是益贤太尉。

    1. (1)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

      ②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

    2. (2) 你从文中看出王太尉和寇准的美德分别是什么?

  • 9.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不妨多一些“慢阅读”(耿银平)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了让读书活动成为更多人的精神爱好,品味到读书的快乐和雅趣,不妨多一些“慢阅读”的意识。

           ②所谓“慢阅读”,是指虽然当下进入了“加急时代”、“超音速发展时代”,读书,却仍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因为只有在“慢”中,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才能和书香琴韵达成自然街接,读书应该完成的精神活动,“体验”、“思考”、“质疑”、“沉淀”才能完成得从容不迫、饱满自在。最重要的是,只有“慢”,兼收并蓄才能得到充分实现,让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成。人因为爱书,所以智慧不断提高,书因为有了人的青睐赏爱,而陡增诸多妙趣。

           ③其实,从思维发展规律方面认识慢阅读,也是很有科学性的。思维是活生生的精神活动,是一种灵感的产物,所以,就需要给予它足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和宽松环境。

           ④遗憾的是,电子阅读提高了阅读效率,也陷入了不少误区。其一,读书速成化,不论看什么书籍,都喜欢速战速决,蜻蜓点水,错过了“品味”的好时机。其二,就是俗浅化,满足于走马观花,比如很多人热衷于读图和漫画,宁愿让幽默化的图画牵着“思维鼻子”,也不愿主动探究、提出质疑和深度思考。其三,就是功利化。对有用的图书非常着迷,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名著和闲书置之不理,正如读书推广大使白岩松所言,“走到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啊。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就有用!”

           ⑤上述读书看似有成就,轰轰烈烈,其实不然。因为思考不够深入,印象不够深刻,往往会成为“速朽”,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

           ⑥种阅读倾向更容易让人们的精神气质变得非常浮躁和极端功利化,而将最应该坚守的情趣、品格和高尚人格忘掉一边;干什么事情都喜欢急于求成,不愿意等待和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很多中学生“无心读名著”,不正是这种浮躁心态的表现吗?

           ⑦因此,更多人读书的时候,应该慢阅读。注重心灵和图书的微妙互动,多培养恬淡闲适、从容独立、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读书性格,从高品质文字中寻觅乐趣和意义,真正闻得到书香,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精神愉悦、发展进步!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4月24日,有改动)

    1. (1) “慢阅读”中的“慢”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 (2)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慢阅读”的?请分条加以概括。

    3. (3) 文中④到⑥节分析了电子阅读的误区和危害,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 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背水的日子

    桃花

          ①怀念背水的日子。

          ②一路咕咚、咕咚背回来的水多甜啊!

          ③水井为一林老树掩映,水井岩上常年绿树葱茏。初夏时候,漫山的野百合,在风中摇曳飘香。秋天黄昏,那一树一树的黄连树叶,宛如天边的晚霞,红得似火,燃碎一寨的宁静。冬天下雪时,山崖上零零星星的积雪仿佛百合又开花。

          ④背水,要清晨去。那时,井边好热闹,木水桶一溜儿排放在哨台上,背水的人们在井边嬉闹着。只有舀水的人静静蹲在井边,埋下身子,用木瓢从井里一瓢一瓢地舀水,身影在井里晃晃悠悠。待舀满一桶,轻轻地跳下井台,将麦秸编的垫圈放在桶底和后腰接触的部位,桶绳往肩上一挂,微直起身子,便一路咕咚、咕咚将井水背回去了。

          ⑤父亲总是去得最早。背回一桶一桶的水倒进水缸,家里便有了一天的清凉。

          ⑥待井边慢慢地静了下来,寨子里升起了袅袅炊烟。孩子们陆陆续续从家里出来,背着各色小花布书包,唱着歌上学去了,学堂里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

          ⑦这时,寨子里开始闹起来了。放牛的将牛群赶到水井岩边,用木瓢将井里的水沿着井沿边的一个暗槽泼出去,井水从这水槽里流到岩边路下一个大水塘里,牛群便滋滋地喝着这甜甜的井水。

          ⑧磨豆腐不用这井水。离寨子更远的一个山崖下有一股细细的泉水,得到那里去背水。沿着细细的山路盘旋而去,那有一个小小的山洞,水就从洞里星星点点地浸出来。把木桶接到下面,一会儿,桶就满了,背回去用来泡黄豆,磨出来的豆花特别甜、特别香。

          ⑨很多年都过去了,井水总也舀不完。

          ⑩记不清是从哪一年,我们那里开始修盘山公路,整天都能听到隆隆的土炮声,那是在炸山开路。人们都盼望着那长长的、宽宽的路从自己门前经过,终于一条大路绕着我们这个山寨又蜿蜒着向更高的山寨盘去了。通车典礼那天,各寨的人都跑去山顶上的那个寨子。好闹热啊,大人们唱着歌,围着火堆、酒跳起欢快的锅庄。那天放了好多部电影,大家坐在晒场上,看到大半夜。天上的星星特别多,我们一大帮孩子,就在那寨子疯跑了一个通宵。第二天早晨,站在山顶看下去,一条大路象一条银蛇,盘旋在山腰。过年的时候,更闹热了。队里买了一辆手扶式拖拉机,村里的舞狮队舞得更勤了,白天,在晒场上搭几张桌子,那狮子居然跳到桌上去翻滚。然后,由拖拉机开路,笑头和尚牵着狮子在后面随着锣鼓队有节奏的舞摆,孙猴子一会儿跳到车上去抢了敲鼓人的帽子,一会儿跑到后面来抱起一个孩子,长长的队伍沿着盘山公路舞着、闹着、唱着、笑着。日子,好像就这么热热闹闹地过着,有甜甜的井水润着,有长长的盘山公路绕着,唱不完的山歌,喝不够的咂酒。

          ⑪当水井岩上的百合越来越多,黄连叶越来越红的时候,大家突然发现,井里的水不够了。有一天早晨,听父亲在对母亲说:怪了,今天早晨谁比我去得早呢?我去背水的时候,井里的水怎么少了呢?

          ⑫慢慢的,放牛的把牛赶到山梁深处那条小溪里去饮水了。井边那个大水塘也慢慢的干了,长了一片野草起来,倒也茂盛。早晨起来排队背水的人越来越多,轮到最后的,桶也装不满了,只得到那个小小的山洞去接水,可那里的水很少,再走一个来回,一个早上背回两桶水,太阳就出来了。

          ⑬父亲说,也许是修公路的时候,放石炮惊了水路,水浸往其它地方去了。有一阵子,村里吃水很紧张,早晨,一家人合用一盆水洗脸,姑娘们也不敢三天两头都洗头了,小伙子脸上好象也没那么光彩了。后来,乡政府从山梁深处引出一股水,在村后修了一个大水塔,为每户村民安上了自来水,日子好像又滋润起来了。

          ⑭从水龙头里放出来的水总有一股铁味,没了井水的甘甜。但是,不用起那么早去排队舀水、背水了。水井边那林老树终日静悄悄的,只有不时跑过的拖拉机吵闹闹,井里慢慢地生出一些蝌蚪和小水虫。日子也变得静悄悄的了,往日那个大晒场冷清了,舞狮的好象也累了,过年的时候,只能听到一些零零星星的鞭炮声了。

          ⑮学堂里,依然常响起琅琅的读书声。

    1. (1) 文章第①段十分简洁,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2. (2) 第③段描写水井四周的秀美景色,第④段描写背水的生动画面。这两段文字在描写上各有什么特色?

    3. (3) 文章以“背水的日子”为题,第⑩段却以较长的篇幅写“闹热”的场景。请对内容上的这种安排作简要分析。

    4. (4) 作者对背水的日子深深的眷念,请探究文章的深刻意蕴。

二、<b >作文</b>
  • 11. 作文:

          请你以“向春致谢”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级和人名:④书写认真规范。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