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12...

更新时间:2019-04-04 浏览次数:24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首诗描写了哪一朝代的建立过程(  )
    A . 西汉 B . 东汉 C . 西晋 D . 东晋
  • 2. 西汉初,经过几个皇帝的努力,社会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国家随之强盛,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史称(  )
    A . 贞观之治 B . 文景之治 C . 开皇之治 D . 光武中兴
  • 3. 汉高祖提出:“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怎能还在马上治天下呢?”这句话告诫当时的统治者(  )
    A . 秦朝的统治被推翻 B . 必须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 C . 尽快停止战争,注重恢复和发展生产 D . 大力分封同姓人做诸侯
  • 4. 西汉初年,汉高祖为了增加农业劳动力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士兵还乡务农  ②提倡勤俭治国  ③奴婢释放为平民  ④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5. 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治国措施不包括(  )
    A . 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 B . 下令士兵回乡务农 C . 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 D . 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 6. (2017九下·临洮月考) 汉武帝时中国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统治期间颁布的“推恩令”,主要是针对西汉前期出现的(    )

    A . 王国问题 B . 货币不统一的问题 C . 社会贫困的问题 D . 思想混乱的问题
  • 7. 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建立(  )
    A . 宰相制 B . 御史制 C . 刺史制 D . 廷尉制
  • 8. 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是从哪一位皇帝开始(  )
    A . 秦始皇 B . 汉武帝 C . 汉高祖 D . 汉景帝
  • 9. 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封建帝王。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
    A . 国家统一 B . 外族骚扰 C . 中央集权 D . 儒家思想
  • 10. 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 . 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B .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C . 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D . 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 11. 有人说:“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直接关联的历史人物是(  )
    A . 张骞 B . 王昭君 C . 卫青 D . 班超
  • 12. (2015七上·山西月考) 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写道:“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是由于下列哪一次军事行动造成的(     )

    A . 蒙恬率军出击匈奴 B . 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 . 窦宪率军出击匈奴 D . 窦固率军出击匈奴
  • 13. 东汉末年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不少地方出现了“百里无人烟”的凄凉景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外族的入侵 B . 军阀长期混战 C . 瘟疫的入侵 D . 朝廷的残暴统治
  • 14. 西域地区(含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  )
    A . 西域各国使节回访长安 B .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C . 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D . 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
  • 15. 壁画是研究古代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之一。下图所示的历史事件加强了与西域各族的联系,该历史事件是(  )

    A . 西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进行的祭祀典礼 B . 孔子创办私学,各地游说讲学。 C . 秦始皇进行称帝仪式的大典 D . 张骞辞别汉武帝准备出使西域
二、综合题
  • 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其实还在其次,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三:东汉画像砖(见下图)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致命打击”指的是哪一事件?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2. (2) 材料一中的“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又是指什么历史现象?试从经济角度分析当时为什么能出现这种现象?
    3. (3) 材料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是.谁提出的?材料二反映的这一政策目的又是什么?推行这一政策的手段和方式和材料一所指事件的有何不同?
    4. (4) 材料三反映的历史现象和材料二又有什么联系?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

    ——《汉稍.食货志》

    材料二:(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书》

    材料三: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史记》

    1. (1) 材料一说明西汉初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2. (2) 材料一中的“上”指的是哪位皇帝,?他针对这种状况采取了什么政策?
    3. (3) 材料二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请举例说明汉景帝的做法。
    4. (4) 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治世局面?
  • 18.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未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原文大意:西汉刚刚建立之初,同姓王很少,西汉吸收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把土地分封给同姓王,随着诸侯王实力的膨胀,小诸侯贪赃枉法,大诸侯甚至发动叛乱,与中央对抗,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统一。)

    ——《汉书·诸侯王表》

    材料二:

    材料三: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习近平表示,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皿的丝绸之路。习近平强调,我们希望同中亚国家一道,不断增进互信、巩固友好、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繁荣,为各国人民谋福社。

    ——摘自新华网2013年9月《习近平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

    1. (1) 为彻底解决“与中央对抗,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统一”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为实现思想“大一统”、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他又采取什么措施?
    2. (2)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材料三丝绸之路路线图中的A、E两处分别是什么地方。
    3. (3) 最早出使西域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贡献的是谁?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何影响?
    4. (4) 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价值?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