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东莞市中堂星晨学校2016-2017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

更新时间:2017-06-02 浏览次数:273 类型:月考试卷
一、<b>单项选择题</b>
  • 1. 在历史学习中,“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 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 B . “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C .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开始了 D . 在“大跃进”高潮中,全国农村一哄而上办起了人民公社
  • 2.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一规定反映出当时(    )

    A .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推行 C . 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D . 《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 3. 在研读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的史料时,小张读到下面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        ②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③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④开创了中国现代化的新契机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4. “人民的解放”是新中国发展历程中基本主题之一,下列选项中体现了这一主题的有(    )

    ①结束一百多年屈辱历史,实现了国家独立

    ②国内各民族平等,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④消灭了剥削制度,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5. 下表反映了我国建国初期粮食增长情况,粮食增长主要得益于(    )

    1949年

    1951年

    1952年

    100(基数)

    增长28%

    增长40%,超过抗战前最高产量9%

    A . “大跃进” B . 土地改革 C . 一五计划 D . 三大改造
  • 6.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1949——1965)》中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朝鲜“冒险”付出的代价确实很高,但……带来的益处却超过了代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朝鲜“冒险”(    )

    ①是指抗美援朝                     ②为中国赢得和平的外部环境

    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④取得了中国历史上反侵略的首次胜利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7. 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这场景出现在(    )

    A . 北伐战争时期 B . 抗美援朝时期 C . 解放战争时期 D . 抗日战争时期
  • 8. 2013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河南省西柏坡提出“面向未来的赶考”。距今68年前,毛泽东在离开西柏坡时提出“进京赶考”。下列能够体现毛泽东“进京赶考”的成绩的是(    )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解放台湾        ③土地改革       ④稳定物价之战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9.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 . 依法治国的方略 B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 政治协商制度
  • 10. 萨科齐曾以法国总统和欧盟轮值主席的双重身份会见达赖,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萨科齐此举破坏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中的(    )

    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利⑤和平共处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⑤ C . ②③④ D . ①④⑤
  • 11. 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一封电报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该情报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

    A .   参加万隆会议 B .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抗美援朝 D .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 12. 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

    A . 中印两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 毛泽东出访苏联 C . 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 . 抗美援朝
  • 13.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这里的“它”是指(    )

    A . 开国大典 B .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 . 制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 万隆会议
  • 14. 下表为“一五”计划的几个重要指数分布情况,据此可得出(    )

    工业基地分布

    东北、华北、西北、华中

    主要新兴城市

    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

    投资项目分配(694个)

    内地

    东北

    472

    222

    A . “一五”计划集中发展重工业 B . 利于推进全国工业协调发展 C . 工业投资的效益明显提高 D . 导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 15.

    下图为建国后某一时期“主要工业生产指标”图,导致这些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造成工业片面发展 B . “一五”计划实施,重工业发展迅速 C . 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
  • 16. 1956年宋庆龄曾给毛泽东写过一封信道:“我们不理解提出对工商业的改造。共产党曾向工商业许下长期共存,保障工商业者的诺言。……这样一来,不是变成自食前言了吗?资本家已经对共产党的政策产生了怀疑和恐惧,不少人会抱怨的。”可见宋庆龄(    )

    A .   认可三大改造的实行 B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提出质疑 C . 完全否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 . 后悔接受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 17. 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表格: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 . 这反映出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 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 .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 . 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 18. (2017八下·咸阳月考)

    下图为某本书的目录(部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这些数字是当时产量的如实记录 B . 这本书出现在我国三大改造时期 C . 这反映出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 . 这表明人们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 19. 在1958年,在谈及人民公社问题时,毛泽东说:“人民公社,一曰大,二曰公;政社是合一搞公共食堂,自留地取消,鸡鸭及房前屋后的小树还是自己的,这些到将来也不存在……人民公社有共产主义的萌芽,产品十分丰富,粮食、棉花、油料都实行共产。”这表明毛泽东推行人民公社(    )

    A . 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B . 希望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C . 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刮“共产风” D . 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 20. 50年代末期,中国现代的大中型钢铁企业也大搞群众运动,打乱了规章制度和生产秩序,当年全国产钢产量1108万吨,其中合格的是800万吨,这说明了(    )

    A . 我国的钢铁产业取得巨大成就 B . 群众的工作激情可以推动社会生产大发展 C . 高指标可以带来高效率 D . 群众运动式的生产方式不适合专业性行业
  • 21. “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 中国出现了严重混乱 B . 红卫兵运动导致打砸横行 C . 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 . 文革使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 22. 胡绳说:“作为伟大的民族英雄,毛泽东是一心想中国富强的。问题是他过分相信了革命可以解决一切,不断革命,继续革命。一直到‘文化大革命’,这条路走到了尽头。如果没有‘文革’中国的改革不可能来的这么快。”作者对“文革”的认识不包括(    )

    A . “文革”是错误的革命 B . “文革”结束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新契机 C . “文革”应该被否定 D . “文革”也取得成果应该肯定 
  • 23. 1964年10月17日,美国的一家通讯社惊呼:“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该通讯社报道的是(    )

    A .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B . 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 C .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D .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
  • 24. 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说你不算数。”张爱萍将军说:“再穷,我们也要有一根打狗棍。”文中的“人家”和“狗”主要是指(    )

    A .   .占据和控制台湾的国民党反动当局 B . 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势力 C . 垄断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超级大国 D . 死灰复燃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
  • 25. 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矛盾,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

    ②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

    ④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利于民族团结,利于社会稳定

    A .   ①②③ B . ①② C . ②③④ D . ③④
二、<b >综合题</b>
  • 26.

    观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开国大典(油画)                         中国贫农领取的土地房屋所有证(原件)

      

    图三  1959年杨丙文现场摄              图四    毛泽东检阅红卫兵(邮票)

    1. (1) 从图一到图四分别反映的是哪些历史事件?

    2. (2) 从图一事件到图四事件期间,中国经历了哪些重大的历史时期?

    3. (3) 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可以被定义为可考据的,不经主观臆断或添加删减所存在的信息,能直接真实反映历史真实面貌的材料.因此,原始史料就是第一手史料,否则,就不能算第一手资料。以上四张图片的史料价值有何不同?

  • 27.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58年中国与美英苏等发达国家的工农业产品的比较

    产品

    名称

    单位

    按人口平均产量

    各国为我国倍数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电力

    7.9

    219.5

    1144.6

    514.9

    27

    141

    63

    原煤

    公斤

    83.0

    761.0

    3498.0

    4938.0

    9

    41

    58

    生铁

    公斤

    1.7

    84.4

    244.5

    165.9

    20

    144

    9

    公斤

    0.9

    95.3

    376.3

    255.2

    106

    418

    281

    棉布

    公斤

    7.34

    20.28

    61.42

    70.38

    2.8

    8.4

    9.6

    *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在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外受到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50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    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党终于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

    材料三: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材料四:为了完成1958年1070万吨钢铁指标,全国上下热情高涨,各级党委第一书记挂帅,动员了约9000万人上山,砍树挖煤找矿,建起上百万个小土高炉、小土焦炉,用土法炼铁炼钢。现代化的大中型钢产企业也大搞群众运动,打乱了规章制度和政策的生产秩序。……在“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下,农业生产……出现了亩产13万多斤的“中稻高产卫星”和一棵白菜重250斤,一个萝卜重千斤等“奇迹”。……”

    ---------八年级历史下册(北师大版)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2. (2) 据材料二,概括我国选择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主要原因。材料中的“经济建设实践”主要是指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在农、轻、重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又有何偏差?

    4. (4) 根据材料四以及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四所描述的历史事件的危害。

    5. (5) 综合上述材料,对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你有何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