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五调考试文综历史

更新时间:2017-04-07 浏览次数:1244 类型:高考模拟
一、<b >单选题</b>
  • 1. 《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食”。这反映出当时(    )

    A . 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B . 政府没有采取抑商政策 C . 政府提倡工商皆本 D . 主张实施重商主义政策
  • 2. (2015高一上·湖北期中) 从此“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参与军机的谋臣成为重臣,渐渐与文官之首(丞相)分位”。由此可知(     )

    A . 秦朝置三公成功地分割了相权 B . 宋代有效地分割了丞相的军权 C . 唐代三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 D . 清代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 3. 萨拉·罗斯在《茶叶大盗——改变世界的中国茶》中说,“历史上曾经有一刻,当英国和中国因两种花木——罂粟和山茶——兵戎相见时,世界版图以两株植物的名字重新划分”。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 鸦片和茶叶在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B . 中国茶的热销导致英国对华贸易逆差,进而引发了中英战争 C . 英国发动对华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鸦片贸易和夺取制茶技术 D . 鸦片战争的实质是鸦片代表的资本主义和茶叶代表的农耕文明的战争
  • 4.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最可能是(    )

    A . 海军的出场与角逐 B . 士子群体的关注与震撼 C . 清廷的宣战与媾和 D . 维新思想与海军角逐
  • 5. 辛亥革命爆发,康有为接连写了十篇救亡论,后来,又发表了“共和政体论”,分析中国不适合美国式的共和政体,而只适合“虚君共和”。这说明(    )

    A . 当时国内政体的争论非常激烈 B . 康有为较认同英国式立宪政体 C . 康有为认为辛亥革命不合国情 D . 辛亥革命后社会出现信仰危机
  • 6. 中国近现代史专家杨奎松说:“历史的吊诡就在于,莫斯科既制造了失败,也孕育了成功……”这一论断比较适用于(    )

    A . 遵义会议 B . 国民大革命 C . 重庆和谈 D . 社会主义改造
  • 7. 1944年11月7日,经蒋介石与美国总参谋部的同意,赫尔利飞赴延安与中共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会谈。会后赫尔利相信“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原则之间,即使有分歧的话,分歧也不是很大”。美国派代表飞赴延安与中共商谈的原因是(    )

    A . 开始意识到中共敌后抗战的重要性 B . 担心国共矛盾影响革命统一战线 C . 否定中国具备建立联合政府的基础 D . 担心国共分歧影响对日战争效率
  • 8. 麦迪森数据显示清代中国的人均产值略少于印度,清末民初则开始追赶,1936年中国已经比印度要高出3.3%。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

    A . 稳固政局中的社会经济进步 B . 乱世中的现代化步伐 C . 外患消饵中的良好发展机遇 D .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 9.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拥有土地的农民“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这一规定所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 无法适应后来工业化开展 C . 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度 D . 为三大改造奠定物质基础
  • 10. 有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这体现出(    )

    A . 婚姻受阶级斗争的影响 B . 国家政治制度决定人们婚姻 C . 意识形态制约人们生活 D . 个人崇拜已影响人们的生活
  • 11. (2017高三上·怀仁月考) 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理论界的这一言论:(   )

    A . 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B . 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C . 说明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 D . 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 12. 在古代雅典,当选高级公职人员如执政官、司库官、公买官,其任职资格在议事会初审后交陪审法庭终审。这说明当时的陪审法庭(    )

    A . 拥有执行监督的权力 B . 管理城邦各项的事务 C . 代表了公民大会意志 D . 奉行司法公正的原则
二、<b >综合题</b>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左右。至西汉末年增加到6000万,三国鼎立形成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此后南北分裂,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据葛剑雄《从中国历史各朝代的人口数量变化看5000年中华民族历史沧桑》整理

    材料二:新中国人口发展变化曲线图。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

  • 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代驿传除传书递信、递运货物、接待官员外,各类政务信息、人事变迁均须经铺递、驿传体系层层上报,以便朝廷对信息来源进行登记、查核及反馈。但驿传出现虚耗公帑,公务延搁,回执伪造,甚至于直省重大政情被隐瞒漏报。驿传不能对民间开放,新式邮政价格低廉,若有特定目的,寄信者且可以匿名方式投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正式发布上谕,其中“轮船、铁路、电线、邮政,应设专司,着名为邮传部”,但管驿权利依然归属陆军部。光绪三十三年颁布的邮传部新官制,原设计的邮电司被分为电政司与邮政司,邮政司“司掌全国邮政”,其中亦无涉及驿务。邮传部在收回邮政自办及裁驿置邮等事务上,纠缠直至清亡。

    ——摘编自吴昱《权衡与平衡:清末驿弊与改革方案的选择》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驿传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代驿传改革的影响。

  • 1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慧能(638~713年),世称禅宗六祖,生于岭南,三岁丧父,家境贫寒,靠上山打柴做零工维持生计。虽不识字,但悟性极高,听人诵读《金刚经》,便欲北上寻求佛法。历经千辛万苦终求法于黄梅五祖道场。所做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深得五祖赞许,遂为法门的衣钵传人。

        慧能认为心性本净,佛性人人皆有,不须外求,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顿悟成佛,创顿悟禅;主张不打坐,无须累世苦修,在生活实践中感悟佛法,创生活禅;主张众生皆是佛,平常心即是佛。主张不读经,不立文字,摒除繁琐的宗教仪式。

    自唐朝到宋朝,慧能多次被皇帝赐予称号,其思想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一面旗帜,在他的影响下,禅宗很快在大江南北盛传开来,信徒众多,形成“一花五叶”的繁荣局面。

    ——摘编自《六祖慧能》

    1. (1) 根据材料,概括慧能禅师思想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慧能禅师思想的成因及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三、<b >简答题</b>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的外交”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分四个小组分别查阅下列资料。

    第一组: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的签订

    第二组: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的外交

    第三组: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

    第四组:2015年9月22~25日,习近平访美的巨大成就及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时代的到来

    综合四个小组查阅的资料,可以提取外交发展的多种认识。提取其中一种认识,并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说明:要求认识准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