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人教版 /(必修3)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 传统文化的继承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节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步训练

更新时间:2015-09-08 浏览次数:581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中国共产党善于汲取古语古训精华,指导实践。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中提到“亲望亲好,邻望邻好。”这对于中国坚持与邻为善,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    )

    ①传统思想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②传统文化总是符合时代要求 

    ③传统习俗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③④ D . ②④
  • 2. “中国是个书法大国,拿起鼠标以后,也不能忘了笔杆。”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完全继承 B .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财富,应该加以继承和发展 C . 中国书法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D . 现代文化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文化的地位
  • 3. 中国的传统绘画与诗歌、散文、楹联、书法以及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诗书画一体的艺术形式,成为与西方艺术风格迥异的东方艺术的代表形式之一。这表明(    )
    A . 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 B .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 .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D .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 4. 从2015年9月起,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将由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这样做是为了(    )

    ①呵护民族文化的基因

    ②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③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民族复兴的推动力

    ④用先进文化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5.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过“兼收并蓄、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也有“全盘抛弃,彻底西化、完全欧美”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    )
    A . 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 B . 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 . 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D . 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 6. 古时人们在“二月二”(龙头节)这一天会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在今天,我国北方许多地方依旧在这一天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这说明(    )
    A . 文化现象丰富多彩、无处不在 B . 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 C . 传统习俗是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 D . 祭祀文化是民族节日的重要内容
  • 7. 依据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的《弟子规》是教导儿童为人处世的规范,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经典。对待《弟子规》的正确态度是(    )
    A . 按照传统,承袭规范 B . 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C . 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D . 立足经典,发展实践
  • 8.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一些经典名句至今仍家喻户晓,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表明(    )

    ①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③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都起积极作用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9. 从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下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B .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C . 传统思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D . 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 10. 2014年10月24日,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准确的入轨,发射圆满成功。从“神州”飞船到“嫦娥”探月,再到“天宫”空间站。中国航天工程的命名融汇了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中国航天工程的命名体现了(    )
    A . 中华文化善于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B .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 . 要全面继承我国传统文化 D . 文化的东西可以直接转化现实
  • 11. “身如竹叶心如水,不带江南一线归”。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强调为官始终清廉,刚正不阿。今天我们继续强调干部要清正廉洁,但又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   )
    A . 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B . 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凝固不变 C .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D .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 12. 广西玉林“狗肉节” 已经有几千年的传统,因为过于残忍,今年动物保护主义者和民间习俗捍卫者不出所料地再度爆发了争论,为该不该吃狗肉纷纷激烈交火。对此我们认为(   )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不能取消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应继承

    ③对于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赋予时代内容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3. “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和谐理念是对《道德经》主张清净和顺、谦下不争、反战尚和等思想的继承。这是对(   )
    A . 传统习俗的继承 B . 传统建筑的继承 C . 传统文艺的继承 D . 传统思想的继承
  • 14.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种百折不挠的伟大抗战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向前。这说明(   )
    A .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 . 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 . 优秀的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 . 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15. 针对一些地方在语文教材中删减旧体诗词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之所以要重视古典诗词教学,是因为古典诗词(   )
    A .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B . 被人们称为凝固的艺术 C . 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D . 是中华文化创造的源泉
  • 16. 受“农耕文化”和“国家伦理”观念的影响你,中国人渴望“居者有其屋”,不愿租房,往往不惜几代人的力量购房,在助长高房价的同时,个人也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成为“房奴”。这说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②传统文化不能顺应时代变迁,应该摒弃

    ③传统文化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④人们的传统观念应该因时而变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17. 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为政贵在行”的思想。十八大以来,全党上下兴起了“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的蔚然新风。这主要说明(   )
    A .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 .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 . 传统习俗在社会变革中发展 D . 传统思想是一种凝固的艺术
  • 18. 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众多的今天,我们应将其彻抛弃和改变,这种说法是(   )
    A . 正确的,因为传统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B . 正确的,因为传统建筑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C . 错误的,因这传统建筑包含着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D . 错误的,因为传统文化是财富,我们应全盘吸收
  • 19.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过“兼收并蓄、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也有过“全盘抛弃,彻底西化、完全欧美”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   )
    A . 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 B . 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 . 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 D . 违背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 20. 北宋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词中描绘的情景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生活状态。这表明(   )

    ①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④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深远持久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②③
二、非选择题
  • 21. 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发表的《告别中医中药》一文在网上引起一场中医存废的大讨论。网上有逾万人签名支持他提出的“鉴于‘不科学性’,让中医退出国家的医疗体系”。对此,中国卫生部认为取消中医是“无知”,中医“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数百名全国中医院院长指出,取消中医的主张“注定要失败”。

    探究:为什么说取消中医的主张“注定要失败”?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便是有识之士所遵从的信条。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家风”系列报道后,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请你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完成下表。

    网友观点

    体现的文化生活的道理

    甲: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诗礼传家的内涵会随时代变化,但不管如何,诚信、正直、勤奋等核心的价值观念应被长久坚守。

    (1)

    乙:社会在发展,家风可以注入新的元素和时代精神。

    (2)

    丙:传统的家风强调长幼尊卑的秩序和礼节,但将这些礼节苛求后辈都做到,则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

    (3)

    丁:向上、向善的家风,于家庭、于个人都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好的家风也有利于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4)

  • 23. 材料一:孔家店在五四运动时期曾被砸烂,孔老二在“文革”期间曾被批倒批臭过。但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却一直生生不息,像是变成了我们的血液,在我们的全身奔涌流淌……

    材料二:韩国人十分重视长幼尊卑,家长在家里仍然是绝对的权威。一些韩国人每年二月和八月初一,都要按照从中国传过去的传统方式到文庙祭祀孔子。人们头戴儒冠,身穿黑色古代祭服,毕恭毕敬地向孔孟行礼。中国封建时代的县学和书院,现在都已荡然无存,而韩国还完整地保存着281所乡校和84所书院。他们在这里设立“忠孝教育馆”,开展有关儒学的学术活动。至今,韩国的社会共同道德仍然是中国宋代时期提出的“八德”:“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中国的《朱子家礼》在元代时传入朝鲜,现在仍然是韩国人家庭伦理的规范基础。

    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 24. 秦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与凤翔),成熟于秦。秦腔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

    秦腔所演的剧目多是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剧目超过1万本。因时代久远,散佚颇多。据统计,仅存约4700多个,而这些剧至今还以惊人的速度继续流失,如果现代社会不能正确对待秦腔,不对秦腔进行创新改造,予以发展,历代人民用心血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将永诀于世。

    1. (1)        什么是传统文化?
    2. (2)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
  •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正式通知,确定马年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时间缩短至4天。中国人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的传统习俗传承千年一直沿用至今。面对近日空气污染严重的现状,许多市民自觉减少燃放烟花爆竹。同时,针对当前可吸入细颗粒物 (PM2.5)为特征污染物危害区域性大气环境,严重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2013年9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计划》提出十条措施,涉及严控污染物排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调整能源结构等。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实行严格的监测和预警制度,及时通报空气质量,力争用五年或更长时间使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这种传统习俗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